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二是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阚说。上述三个维面,其论说的内容都主要围绕中和之美、微婉合度、温柔敦厚等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2.
郭店竹简中《诗》学内容十分丰富。从郭店竹简的引《诗》、用《诗》可以发现,战国中后期,《诗》已经被儒家经典化,而且成为一种品评标准,被广泛运用于政教批评、言行评论以及心理批评等方面,充分显示出战国《诗》学批评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3.
审美与政教的融合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政教中心说与审美中心说,具体表现为批评思想、思维方式和批评形式的不同。与政教中心说相对应的模式是社会批评,与审美中心说相对应的是审美批评。王夫之既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又热衷艺术的审美内蕴。与其说他是社会批评或审美批评,还不如合二为一,称之为社会——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学术界一般只是以论诗的方式论词,词学研究没有自身独立的批评方式、理论范畴和理论体系。因此,今后词学研究的趋势和重点势必是;一、树立新的评词标准。应在批判扬弃历代词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词的更为科学的新定义、概念、艺术理想,构建有别于诗学理论的独立的词学理论体系。二、划分词的逻辑层次。即是把芜杂的词学遗产的感性形态升化为抽象的理论形态,揭示词体概念自身的自在自为的发展脉络。上述两点相反相成,交互为用。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学术界一般只是以论诗的方式论词,词学研究没有自身独立的批评方式、理论范畴和理论体系。因此,今后词学研究的趋势和重点势必是:一、树立新的评词标准,应在批判扬弃历代词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词的更为科学的新定义、概念、艺术理想.构建有别于诗学理论的独立的词学理论休系.二、划分词的逻辑层次。即是把芜杂的词学遗产的感性形态升化为抽象的理论形态.揭示词体概念自身的自在自为的发展脉络.上述两点相反相成.交互为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审美解释的学批评主体之间的对话在历时、共时两个维度上展开,构成了学批评主体间性的两种形态。作为客体的学本起着中介和扭结点的作用。本初步探讨了学批评主体间性的两问题:学批评的客观性及其意义;批评主体之间的关系及沟通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典政教之论在唐宋时期文论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二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上述两个维面,其阐说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政教功用论和政教审美原则论两大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唐宋文论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当前学批评界对西方论绍介的过度张扬和昙花一现的弊病,章认为:这是批评主体思维方法的辩证、理性批判精神的欠缺所导致,因此,建构一个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尤为迫切,章提出思辨性与民族化底蕴是其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清代中期以来,批评界与创作界对骈文的逐渐重视,奠定了骈文与古文同等的地位.同时,由于骈文与古文都是文言文,许多人也意识到两者不乏可以互相借鉴之处,因此在创作中融通骈散的主张应运而生.持此主张的批评家因心中不存骈散相争的芥蒂,便能在比较开阔的视野内看待骈文,所以对其体制特点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的批评观点又能前后相承,且随时代的推移而不断演进.所以至清末朱一新终于提出一套沟通骈散的较完整的骈文批评理论,它涉及骈文史、骈文特征、骈文创作等方面,对后人都有直接影响.本文不仅关注朱一新的理论建树,也追溯了前人为它所作的铺垫.  相似文献   

10.
从人们对英国艺复兴时期大众学发展的既有认识出发,章分析了锡德尼的学批评忽视英国民族戏剧发展的原因,并正确评估了锡德尼学批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宋初期,对西昆派的反对形成了北宋的骈散对立。欧阳修为了避免与传统发生直接正面的冲突,通过以文体为四六,即将古文创作的方法技巧运用于四六创作中,创造出一种新颖的四六文章形式。以文体为四六又和以四六为文体相联系在一起,欧阳修的古文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四六句式的整齐对仗,把四六的节奏引入古文之中。欧阳修改变了传统文章中骈散绝对对立的情形,使骈散再度融合,成为新的文章风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是对近十年来的唐代散文研究作一回顾,从唐代散文文体、古文运动、散文作家三个方面进行述评,虽然各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广度扩展和研究视角的转换等特点,表现出唐代散文研究的新面貌,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韩、柳并称。韩、柳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文体改革为表、以复兴儒学为里的运动,对唐传奇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柳宗元所支持的能体现韩愈个人兴趣而不属于古文理论之内的“以文为戏”之说虽对传奇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韩愈的那些为戏文还不是传奇作品;柳宗元创作了一些叙事散文,也写了一些传奇文,对唐代逞才掉文的娱乐性的虚构叙事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然影响并不如现在有些论者所肯定的那样大。  相似文献   

14.
唐代"古文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由文化、政治、哲学、思想等多种外界因素与古文自身演进综合作用形成的。其中,唐玄宗在推动古文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经籍的搜集整理;二、注疏《孝经》,提倡孝道;三、促使文风由骈而散的转变。而这三点恰好与古文作家倡导的"宗经明道"、文风复古精神相契合,由此也印证了唐玄宗对"古文运动"发展的有力推动。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中期,一部分人提倡古,反对骈,至韩愈、柳宗元出来,一度声势颇盛,形成与骈对峙局面。但至晚唐、五代,古即趋衰落,骈似占明显优势,直至北宋,古运动方才取得胜利。唐代大多数骈风明白晓畅,甚至通俗化。这种风被宋代古家讥为浅俗,相比之下,唐代不少古反而显得深奥。唐代小说绝大多数用散体写作,骈句只占少数,但其句式整齐,语言浅显通俗,风格与崇尚古雅的古不同。现代有的史研究认为唐代小说体与古运动有密切关系,乃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6.
晚唐最后一位古文家孙樵在唐代古文运动中的独特地位,首先表现在对韩愈古文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孙樵的古文理论主要包括:一、缘实求善的明道观;二、取者深,其身必穷;三、辞高、意深、尚奇;四、“立实录”、“存警训”的史学主张。孙樵的古文理论体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对他的古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骈文在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未出现大家名作,但作为一种积年发展,并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文体在此时期并未消逝。随着时代的发展,骈文在科举、制诏等方面仍有广泛的应用,并为晚唐骈文向宋四六的推进起着相当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杭世骏是清中叶的一位重要骈文作家,但纵览民国以降的各种骈文史研究著作,他实际上一直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境地.就创作特点而言,杭氏骈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比较符合传统意义上骈文创作格式要求的“正格”之文和突破了骈体传统格式规范的“变格”之文.前者或清逸空灵、或简隽古雅、或纵肆横逸,在骈文创作的传统形式格局中,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后者更是在承传中有创新,更加突出地体现了杭氏骈文的独特面貌和艺术成就,尤其在使用长对、骈散交融、以意统文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刻意打破骈散之界,有力地说明了骈散并无高低之分、骈散可以融贯并用.要之,杭世骏称得上是清中叶骈文灿烂星空中绽放独特光彩的一颗明星,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柳宗元都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著名作家之一,特别是他的散文文体创作,具有诸多同时代的作家所不能媲美的创新特质。通过对古代散文的概念、文体论的概念以及对柳宗元的散文分类依据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柳宗元散文的分体分类,有利于我们对柳宗元散文文体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唐代科举选官制度和文言短篇小说创作情况的考察,本文提出:唐代的科举制度造就了一个不同于往古的读书士子人群,也造就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在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唐代士风--科举士子所共同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心理、文学风习等,是中国散文体短篇小说在以往叙事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得以成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决定了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精神内容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