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行》与《琵琶记)) 《琵琶行》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琵琶记》的作者是元末的高明(字则诚),《琵琶记》是南戏,以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为题材。  相似文献   

2.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呤长恨曲,胡儿独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大多都是以朴实的风格为主,白居易诗作中的《琵琶行》更是作为千古名诗而流传至今,把《琵琶行》作为诗歌中的精品,会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在画中。本文主要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来解读《琵琶行》的诗画转化方式。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  相似文献   

5.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白居易把它列入感伤诗一类中。白居易对这类感伤诗是这样解释的:“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 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曾把《琵琶行》改编为《青衫泪》;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6.
郭伟 《文学教育(上)》2011,(21):106-107
17世纪朝鲜学者洪万宗的诗话巨著《诗话丛林》中,李奎报(1168—1241)《白云小说》记载:“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大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其所著《琵琶行》一首载于《唐诗·遗响》,而录以无名氏。”在《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五,我们看到无名氏的《琵琶行》与白居易的同题诗《琵琶行》关系非浅。本文就崔氏与白氏这两篇《琵琶行》谈谈其接受因缘。  相似文献   

7.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的补注及校注沈家仁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教材。中学语文课本几经调整,《琵琶行》却一直保留,可见其价值之所在。但这篇课文的注解,多年来变化不大,颇有遗漏及不妥之处,现补、校如下,供教、学参考。一、西汉...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叙事艺术上,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它对音乐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以下是笔者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叙事艺术上,是唐诗发展中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它对音乐的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以下是笔者对《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2.
<正>在白居易的诗作中,《琵琶行》是我最喜欢的,上高中时就能熟练背诵。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陈洪绶曾语"《琵琶行》十分情十分说出,能令有情者皆为之死"。我在反复诵读之余,感觉诗作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现简要梳理,以飨同仁。一、《琵琶行》:"同是天涯沦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诗歌对琵琶女的音乐演奏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展现了琵琶的音乐之美。诗人通过偶遇琵琶女来展开叙事,饱含了白居易丰富的内心情感,其情感的表达方式亦甚为独特。《琵琶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世涌现出了许多借鉴《琵琶行》的音乐诗和同悲诗。准确理解《琵琶行》中的情感,以及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对读者整体把握《琵琶行》,并由此而推广至其他诗歌的深入领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琵琶行》是写音乐的经典之作,而诗本身也是一曲美不胜收的乐章,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光的隧道,千载之后,余音缭绕。让我们先领略一下《琵琶行》的音乐美。秋风萧瑟,枫叶飘零,“多情自古伤离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叙事方式,生动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抒情气氛,构成了《琵琶行》的三大艺术特色。自居易,作为一代诗风的开拓者,不仅继承了先秦以来叙事诗的艺术成就,而且广吸初唐以来歌行体的表现手法,使得《琵琶行》的叙事委曲动人,语言顺适恰当,音韵优美和谐。总之,《琵琶行》不愧为我国古典诗歌之林中一篇耐人寻味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是白居易乐府诗歌的代表作品,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主题深刻。我教《琵琶行》把重点放在音乐描写上,通过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结合琵琶女和作者的身世,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琵琶行》中“阿姨”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话纷纭,争论不休,这些解释都不能很好地体现作家作品的思想,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还《琵琶行》中“阿姨”一词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感伤诗。  相似文献   

19.
初步感知,也认可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表现了琵琶女的娇羞之态。实际上不少语文老师也是这么对学生讲的。后来,细读文本,笔者发现这样理解是很不妥当的。然而现今的一些教辅资料,如高中新课程同步核心辅导《非常学案》(配语文版)在《琵琶行》的"多维品读"  相似文献   

20.
一、“琵琶女”作为白居易的审美客体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悲剧: 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有无确指,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教坊伎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要了解《琵琶行》的意蕴,必需先考查这个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