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原稿: 畅春园里春意浓今年五一前夕,京西海淀镇北、原著名皇家园林——畅春园的遗址上,一座新型材料装修的饭店开业大吉了。这就是由商业部、北京市供销社、海淀区供销社集资兴建的畅春园饭店。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来京讲学,曾在这里就餐。饭后,他欣然提笔赋诗:“风畅春意飘,闻之十指动”。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这里用餐,饭后她激动地说:“这是我回国后最满意的一顿饭,下次再来北京,定住“畅春园!”国内客人也称赞这里“春意浓浓,胜似金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自己的稿件命中率高?我的体会是,在选取素材时,要选最有时代感,最有特色的那一点。我局有个离体老干部朱老,在任职期间清正廉洁,受人尊敬。离休后本色不改,多次被省市评为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我几次写他如何严格要求自己,拒收贿赂,关心他人的事迹。但因选取的材料一般化,没有特色,都被编辑部“枪毙”了。后来,有一次在浴室里洗澡,听到他这样一件事:朱老是局离退体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在老干部经商办企业盛行时期,上级几次催促他赶快把企业办起来,为老干部谋点福利,并把办企业与否作为年终评比先进党支部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朱老对此想不通,很冷淡,认为老干部以权经商不符合政策,要致富只有通  相似文献   

3.
当了几年记者,悟出了一点道理:消息也好,通讯也罢,千万不要写长了,越短越好。如何短?就是写最“提神”的那一点。我近日翻看发表的数百篇稿件,发现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的,都是几篇“小不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稿件,真是下力不讨好,没人理茬。“小不点”为啥惹人爱?思忖再三,原因找到了——“小不点”只写最“提神”的那一点,一多就长了,长了读者就倒胃口。怎样才能写好最“提神”的那一点?思来想去,似乎应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传说两千多年前,燕山脚下一石匠进山做活,突然闯进一个色彩斑斓的迷宫里。石匠眼花缭乱,又惊又喜,决心把迷宫里所有的宝物都拿回家去。于是他肩上背、怀里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可连一个也不愿丢弃。山路坎坷,磕磕碰碰,回到家里一瞧,宝物全被撞碎,懊悔不迭。这使我想起有些典型报道的同志,很象这位石匠。写一个典型,不是挑最主要的去写,而是面面俱  相似文献   

5.
"土"一点才有特色<本刊讯>创刊于1983年9月1日的《松藻矿工报》,始终坚持以报道矿区的人和事为主,不当"追星族",也不去"扫描"凶杀、色情案件。报纸似乎显得很"土",但职工群众喜欢的就是这种"土味"。企业报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接近性,这是其他任何...  相似文献   

6.
刘钰银 《新闻窗》2012,(2):18-18
从去年10月参加全省"走转改"大型采访活动,到毕节小坝镇采访,到此次集团进行的系列"走转改"培训会,可以说,对自己是一次真正先体验、再升华的过程。上一次住农户家,是在高中一年级的社会实践活动。去的是贵阳近郊都拉营的一个村,当时,安排在同一户农家的同学,有的睡床,有的因为床不够,睡稻草,那两天吃的几乎是白饭和自带的饼干,因为挑食,所以找不到可下筷子的菜。时隔17年,又一次住农户家,睡的是二楼宽敞的房间,还能宽带上网发稿,对了,尤其是饭吃得很香。  相似文献   

7.
实事求是最有生命力吴国良事迹报道的一点启示李忠杰/曹瑞林今年5月,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等各主要新闻媒体集中报道了济南军区某红军团战士吴国良的英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而去年9月上旬和10月上旬,解放军的已...  相似文献   

8.
《改革潮头看山东 -江苏考察团齐鲁纪行》一稿在送审时,我们俩都有点“吃不准”,甚至有点儿惴惴不安。因为,我们是以见闻、观感式的轻松笔调来写山东改革开放这一重大主题的。省委负责同志将如何评价这篇通讯?考察团的三、四十位领导同志是否满意?广大读者作何反响?这一切都是未知数。稿子见报后,反响有点儿出乎意外。从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常常为县报写些评论,同时也向其他报刊发一点稿。要说我写稿的体会,最主要的一点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离开了实际,不了解实际情况,就难以捕捉到好的言论题目,当然也就写不出好的评论。  相似文献   

10.
特色馆藏写特色服务的实践写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为重点科研课题提供献信息服务、树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色服务理念、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以及建立高校库、拓展特色服务领域等方面,阐述了建设特色馆藏与开展特色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采的导语。导语在全篇新闻中的地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家们已经早有论述。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西方新闻学者都强调:一个新闻记者在写作一条新闻之前,设计20条导语并不算多。读者阅读新闻,通常只是在打开报纸浏览标题和新闻开头部分的一瞬间才决定取舍的。读者的注意力犹如飞舞在花圃里的蝴蝶。当在报纸栏目上飘忽而过的时候,只有那些醒目的标题、鲜明的导语才能把它抓住。所以,记者写导语不仅要开门见山、中心突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的事情,单看一面,常会使人不甚了了,而且容易受骗上当;如果多方面去看,则可以使人耳聪目明,免受愚弄之苦.鲁迅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文学作品尚且如此,新闻报道就自不待言了. 有人在报上发了一条消息,说某个县的乡镇企业产品“重质量,守合同,讲信誉”,可是没过几天,新华社就发表消息,报道这个县有9家乡镇企业的假劣肥料流入广西,使广西几十万亩水稻受害枯黄,农民要求严惩生产者和明知内情的经营者。这就使得前面那条消息的作者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这是怎么回事?是作者有意弄虚作假  相似文献   

14.
一几乎是在十四大新闻组成立的同时,人民日报编委会也在考虑如何报道好十四大的问题。报社把它摆到了头等大事的位置。9月下旬,记者组、编辑组的十多个来自各部门的同志,迅速进入“阵地”,任务是两个字:学习。手头上三个文件:一是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二是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议,三是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大家以这些文件和十四大报告讨论稿的精神,先务虚,明确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7月15日,十几位首都经济理论界著名专家,学者应商业部邀请参加流通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围绕新时期流通体制的目标模式、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近期深化改革的重点三个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深化改革,需要理论加以指导。据商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商业部门应当与理论界广交朋友,经常了解理论界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的观点和信息,这样可以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宏观角度来把握流通体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  相似文献   

16.
17.
去年,我采写的《人·狗·贼》、《当了父母,你就要多操心》和《你、我、他都有哪些责任》三篇社会新闻分别被《阿勒泰报》、《工人时报》、《新疆军垦报》采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反响。有人问我:对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怎么样才能写得引人重视?我结合个人的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我觉得,要写社会新闻,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新闻不是生产动态、工作经验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作者在采写实践中,既要重视新闻题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有篇《西门豹治邺》的文章,写邺令西门豹的事迹。邺令大概相当今天的县长,西门豹能治理好邺地,政绩可能很多。但作者司马迁在写作时并没有面面俱到,一一写来,只是着重描述了他惩治巫婆和贪官污吏这件事,而对他组织民众凿渠引水,灌溉田地,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等  相似文献   

19.
媒体报道新闻,导语是基础,是新闻的精华和核心,起着"一语定意"的作用,它是受众渴望获得各类信息的"新闻眼"。作为新闻的眼睛,新闻的核心部分,导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本文就自己十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践,谈谈对新闻报道中导语写作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潘峰 《新闻世界》2003,(11):35-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