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片酷热难耐的沙漠中,一群难民正缓慢地向边境移动。一位虚弱的母亲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她抱着孩子找到一位神父,想把孩子托付给神父,因为她觉得自己已无法撑到边境。然而,神父断然拒绝了这位可怜母亲的要求,他说:“你自己的孩子,当然要由你自己负责,我无法代劳!”母亲万般无奈,只得抱起自己的孩子回到难民潮中。令人惊奇的是,这位虚弱的母亲抱着孩子,尾随难民潮一天又一天蹒跚前行,最后竟步行到了数百公里之外的边境。在国际红十字会的护理照顾下,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都平安地活了下来。那位神父是充满智慧的,试想,如果当初神父满足了这位…  相似文献   

2.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苗栽在门前。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  相似文献   

3.
张国东 《班主任》2013,(5):56-56
宇晴是高二上学期转入我校的。送她报到时,她母亲哽咽着告诉我,孩子的父亲十年前因车祸永远地离开了她们,母亲怕孩子受委屈,一直没有再婚,希望我能多关照孩子。看着宇晴瘦小的身躯,我心中顿时生起怜悯之情,连连答应她母亲一定不让她失望,因为宇晴是我班唯一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母爱如弓     
<正>母亲是弓,儿女是弓上的箭。——题记说起母亲,我总是带着隐隐的埋怨。她和别人的母亲有很大的不同。当别人的母亲追着跑来跑去的孩子喂饭时,她只拿了碗筷摆在我面前,说声"自己吃";当别人的母亲天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她只递给我一个书包,说句"自己走";当别人的母亲因孩子  相似文献   

5.
一位母亲在谈起她对儿子的失望时,说起了自己。说在孩子4岁的时候,她就离了婚,一直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她说儿子是她惟一的希望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她几乎放弃了一切:单位里组织集体旅游,她不去;同事们下班以后去娱乐,她也不去;女伴约她去健身,她还是不去;就连单位里要求的政治学习,她也常常借故逃脱。总之,为了孩子的成长,她几乎封闭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她的生活圈子里只有他们母子二人。这位母亲越讲越伤心,最后竟然哭了起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几乎比比皆是。所谓母子一体感,就是当一个女性生儿育女以后,她会…  相似文献   

6.
扫描     
中国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以及全国优秀家长吴章鸿给所有的母亲敲响了警钟:要想孩子成功,自己必须优秀。王东华指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家教危机,目前,传统精华的家教模式和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未被吸收,家长们沿袭的多半还是上一辈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一味要求孩子该如何如何,自己却未去做。王东华说,一名母亲烦恼地告诉他,她6岁的儿子最近学会了撒谎。经了解,有一次,这位母亲带着孩子开车接朋友,朋友问她到了哪里,她未说出真实的地点。结果孩子就是从那次学会了撒谎。王东华认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之道在于教育家长自己,父母是孩子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一位母亲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她5岁的女儿特别懂事,人见人夸。幼儿园老师说她很听话,亲朋好友也都夸她是个好孩子。但她发现孩子特别“心重”,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交谈了许久,共同找出了孩子心重的原因。在此,我想将这位母亲在教育上的失误告诉家长朋友们,以共同借鉴这一教训,使我们的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这是一位很重视家庭教育的母亲。从女儿两岁起便开始从严管教,要求女儿做个好孩子。特别是在众人面前,每当孩子表现好时母亲便对她说:“瞧,别人夸你是好孩子哩!”每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就对女儿说:“看,别人笑话你了!”久而久之,让别…  相似文献   

8.
某市的心理咨询中心,曾接待过这样一位母亲:她有一个20岁在大学读书的男孩,因过不惯集体生活,屡屡回家要求与母亲同床而眠。一直与儿子同床睡觉的母亲本认为孩子读大学后自然会与她分床的,谁想现状依然如此,无奈的母亲只得向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求助。专家认为这对母子的状态是典型的亲子关系异常。这位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和丈夫离婚了,为了补偿儿子失去的父爱,她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甚至晚上同床共眠,结果使孩子产生了过分依赖心理。专家指出:类似这位母亲做法的父母屡见不鲜。这种亲子关系异常者多发于母亲与儿子之间…  相似文献   

9.
<正>读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故事。两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位母亲,她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她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点事,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孩子的衣食起居,母亲全部包办。第二位母亲,在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就开始教孩子洗衣服,教孩子整理房间,教孩子烧菜做饭,教孩子处事方法,教孩子自强自立。不久,两位母亲都永远地走了,两个孩子的情况也是截然不同。第一个孩子失去了母亲,就  相似文献   

10.
家教信箱     
△孩子不自信怎么办? 编辑同志: 我的女儿很不自信。因为她虽然努力了,却很少能达到老师的要求,我该如何帮助她? 一位母亲 这位母亲: 对于孩子来说,自信心比成功更重要,但自信心的建立又恰恰是由一件件具体事情的成功积累起来的。因此,我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苗栽在门前。 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相似文献   

12.
父亲弃女儿于不顾 ,母亲要求孩子坚强起来 ,活出个样子给她的父亲看看 ,这是个错误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美国有一本家庭教育的小册子,叫做《一分钟母亲》。这位拥有3个孩子的母亲,把她的教育归结在3个“一”上,即:一分钟目标,一分钟表扬,一分钟责备。她把真挚的情感渗透到表扬之中,当孩子做了好事、成绩优异达到既定目标时,她给予孩子的是拥抱和亲吻,还有那温柔慈爱的目光及热烈的首肯;当孩子表现不佳时,她首先用沉默来表示自己的态度,使孩子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压力,继而用低沉的话语来责备孩子。当孩子对母亲的教育心服口服彻底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努力完成目标时,她再次用拥抱来表示对孩子的鼓励。这位用情感去感染、教育孩子的母亲,最终达到…  相似文献   

14.
善于倾听     
记得有一本日本的教育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小学校里读书,她非常喜欢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但是当她高兴的时候,总是在静悄悄的课堂上弄出烦人的响声,不是手舞足蹈,就是翻动桌板。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全然不顾她和她家长的情面,也没兴趣了解孩子的心思,十分坚决地要求她转离该校。母亲很无奈,孩子却浑然不知老师对她的看法。家里费了许多周折在报纸上找到了一个似乎适合这个孩子的学校,于是母亲便带着孩子去试试看。这所学校在乡村,教室是用两节旧车厢组成的。学校没有很正规的院墙,面对的是大自然广阔的天地。学生每人可分…  相似文献   

15.
母亲先天脑部发育不正常,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残酷!因为她享受不到其他孩子可以享受到的母爱。可是张宇思同学不这样认为,她觉得母亲给予她的,是超乎寻常的母爱。文章展现了母亲爱“我”的细节--傻呵呵地看着我笑,对于一个懂事的孩子来说,这就足够了。  相似文献   

16.
走出乌托邦     
【案例】心若冷了,何以暖之?在从教的八年里,我所接触的学生可谓多矣!但从没有人的家庭背景像她一样复杂,绝不逊于一部情节离奇的电视剧。小冯家在农村,母亲生了三个孩子,她是长女,她的父亲在其母亲怀上第三个孩子时有了外遇,第三者在小冯母亲生完孩子后四个月,也生下了她父亲的孩子。于  相似文献   

17.
近期,看到一个国外的故事:一个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她的一个孩子顽皮地在窗台上跳来跳去。忽然她发现这个孩子不动了,趴在那儿发呆。母亲好奇地问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说:"妈妈,我想到月亮上去。"  相似文献   

18.
抱抱母亲     
<正>那天带孩子回家,母亲正坐在小院的阳光下,做小衣服。看我们进门,母亲笑着说:"马上就好了,等我一会儿。"她眯起戴着老花镜的眼睛,面带微笑穿针引线。母亲一生为我操劳,我有了孩子后,她又开始为我的孩子忙碌。她把她的爱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里,让我和孩子都享尽了宠爱。突然在那一刻,心生柔软。我环抱住母亲,撒娇说:"别忙了,歇歇吧!"母亲忙着推我:"这孩子,都当妈的人了,还长不大!"我不松手,说:"妈,今天是‘三八节’呢,女儿送个礼物给你吧!"母亲呵呵地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写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死神把母亲的孩子抢走了,但她追到天边也要找到他。她终于找到了死神。死神让她看了看孩子的“整个未来,整个的人间生活。”仍然是为了爱,母亲最后只有放下自己的孩子,向死神祈求:“把他带到上帝的国度里去!”  相似文献   

20.
和孩子一起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的态度,可以反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如何。在公共汽车站,经常发现这样的情景:一个母亲拼命挤上车子,为根本尚未疲倦的孩子占位置。有些较过分的母亲,甚至还会站在坐着的乘客前面,要求对方勉强空出位置,以便让她的孩子坐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