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出版如何走出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这里我只结合香港三联的工作实际谈一些个人的想法。第一,我觉得走出去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营销趣解     
你在一个聚会上看见一漂亮的女生,你走过去对她温柔说:"我很有钱,嫁给我吧!"我们称之为直销。你和一帮朋友在一个聚会上,看见一个漂亮女生。你的一个朋友走过去,指着你对那个女生大声说:"他很有钱,嫁给他吧。"  相似文献   

3.
那一天深夜12点多,电话铃响了。是儿子打电话告我范总去世的消息。那夜,我想了很多。是的,他活着的时候,我们想得不多。他走了,我们却想了很多。范总走了,我失去了一位心中崇敬的老领导,失去了一位让我获益颇多的良师益友;范总走了,是一个当代文坛才子、新闻大家的别离;范总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当代  相似文献   

4.
《湖北档案》2004,(7):36-36
“一个背着行囊的女人,长发飞扬地走在路上。”1995年3月11日,我和我的这幅黑白照片一起,伫立在武汉一家摄影厅门前,等待一个开始。没有仪式。  相似文献   

5.
逝者如斯     
李芳木同志走了.由芳木同志的走,想到了走在他前头的胡光同志和颜正国同志.我自己觉得,相对而言,我跟他们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他们各人的某一个方面,认为,这几位老报人都是大众日报业务方面的翘楚,至少在全省新闻界有一定影响,故一并都说几句话,既表示我的悼念之意,更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夜,像一个带着狞笑的幽灵,慢慢地向我靠近。星星们哪去了?这些调皮的夜的精灵,也不愿陪一个失败者吗?我一个人孤单地走着,失魂落魄地想着。同学们一定会讥笑我,老师们一定会对我冷嘲热讽,不知班上的调皮大王又该编出什么新诗来嘲笑我……不知不觉中,教室已近在眼前。我深呼一口气,猛地推开了教室的门。“唰!”一双双眼睛不约而同地扫向门口。我不敢正视,匆忙低下了头,狼狈不堪地奔向座位,默默地坐在那儿。“哎呀,我说大小姐今儿怎么这么失神呀。一次考试的失败就接受不了。谁能不失败呢?人家拿破仑还失败过呢,可人…  相似文献   

7.
逝者如斯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08,(13):58-59
李芳木同志走了。由芳木同志的走,想到了走在他前头的胡光同志和颜正国同志。我自己觉得,相对而言,我跟他们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他们各人的某一个方面,认为,这几位老报人都是大众日报业务方面的翘楚,至少在全省新闻界有一定影响,故一并都说几句话,既表示我的悼念之意,更希望对后来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张琳 《大观周刊》2010,(43):11-11
“我自己做了一个调查,在11月2日至5日晚上,我走在光禄古镇的街道观察到差不多十有七八的群众都在收看花灯周的剧目展播。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7,(11):32-33
在晴朗的一天,我沿着篱笆走去,那时我十一岁。像往常一样,我一个人走路。总是走得很快。我的思想。如果不是消沉和忧愁的话.那肯定是豪放和骄傲的。此时,我的思想好像一支大军,它征服了敌人的首都.正浩浩荡荡开进城里,我则和胜利的主帅走在一起,我们有相同的权力感,有相同的头脑。  相似文献   

10.
朋友在街上遇到以前一个好朋友,他说:“我故意掉头走了,不让他看到我,何必要大家碰头,然后虚伪的演一场戏?我不会原谅他从前出卖我。他也应该心知肚明。”  相似文献   

11.
周荣新 《新闻实践》2011,(12):71-73
在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时候,召开“叶锡环新闻作品研讨会”,很有意义。 看叶锡环的作品,不只是在享受阅读的快乐,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我觉得,叶锡环的作品是“走、转、改”必要性的一个验证,是“走、转、改”的一个可供分析研究的样本。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栖息     
街拐角街拐角是人群出现的地方,同时也是人群消失的地方。一群鲜亮的女孩子出现在街拐角,她们一边笑着,一边哼着,从街角消失了,我知道她们刚刚从我的身后来,她们来自我的身后——那个有笑声,有歌声的地方,而现在她们消失了,她们也将笑声和歌声带走了。她们带着这歌声和笑声去了哪里?街拐角也是人群出现了的地方。一群小学生背着书包,从街拐角走了出来,他们从一个我不知道的学校,从一个我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到的年龄走了出来,他们正走向我。我,一个陌生的30岁的人注视着他们,我的目光从街拐角捕获了他们,他们也在走向30岁吗?我的目光是有罪的,因为我的注视他们才被认为是朝我走来的,朝30岁走,不是他们的意识,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街拐角,我也将从一个街拐角出现。进入另一个人的眼中,我也将从街拐角消火,消失在街那面的某个人的视线里。  相似文献   

13.
春天的快乐     
有一年的冬天特别漫长。我是个盲人,独自一人居住在纽约,那个冬天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待在家里。 突然有一天,寒冷悄然消失了,空气中充满了沁人心脾的春天的芳香。窗外,一只小鸟不停地欢叫,好像在邀请我外出。 走在春天的大街上,我冲着太阳抬起了脸,给它一个灿烂的微笑,作为对它给我光和热的回报。 我沿着街区的小巷漫步走着,我的邻居向我打招呼,问我是否需要搭个便车。“不,谢谢了。”我说,  相似文献   

14.
钱峰 《新闻实践》2011,(10):36-37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与基层打交道的记者,近10年的新闻采写经历,我结交的基层朋友也较多,他们源源不断地为我提供素材。作为生长于农村、有幸走到城市的我来说,喜欢走基层这种采访和写作的方式,或者说是生活方式。在不断走基层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同时为基层、百姓办些实事,让我觉得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让我心底更为踏实。  相似文献   

15.
小偷与乞丐     
导演贾樟柯在微博里回忆:1990年,我爱背双肩背。从火车站出来,一个少年从后面拉我的背包。我问:干吗呢?少年搂住我:老板,借点钱。他的手里是一把小刀。我说:没钱,还不知道去哪儿吃饭呢。少年仍然搂着我,我们搂着一起走了很远。他停下来,从兜里拿出一个烧饼说:你吃了吧。说完他就走了。这之后,没有人和我搂着走过路。  相似文献   

16.
怀着对民生的敬意,作为一个县级播音员,多次到农村基层进行采访,体验"基层"百姓的生活,感怀自己作为新时期播音员的神圣使命。记者"走基层"近一年来,觉得"走基层"让我在播音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总结起来有三大感悟,供业内人士参考。一、作为出镜主持人"走基层",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作为一名主持人,尤其是栏目的主持人,在"走基层"时一定把自己的个性风格与栏目的特点融合在一起,成为栏目不可分割的部分。在担任我们地方台《百姓关注》栏目的主持人,在"走基层"时,我紧紧把握自己的平民情结,倾听民声,保持自己与百姓平等的心态,亲切主持,把百姓心声代言传播出去,而不是在播音间里板式地播音,成功地转换了角色。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在《喉舌论》一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神仙可以点石成金,谁没有钱就给他点一块金子拿走。有一天来了一个人,神仙给他点了一块金子,他不走,又给他点了一块,他还不走。神仙说,你为什么还不走?那人说,你给我点那么两三块金子,用完了还不是没有,我要你的手指头!这个故事寓意很深。世界上点石成金的手指头根本不存在,但有点石成金般功效的思维和方法确是存在的。同样一件事,在有的人眼里什么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版如何走出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这里我只结合香港三联的工作实际谈一些个人的想法。第一,我觉得走出去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一种融合的心态,甚至是一种融人的心态,包括在香港能站住脚都要有一个融入的心态,要把他们当做是我们,我们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为香港的读者服务,为世界的读者服务,不管是出版社还是门市,都要有这样一个为他们服务的心态。  相似文献   

19.
郭闻捷 《青年记者》2007,(16):85-86
"我的电视,在心里我是要带着你一起走的。我爱你。"这是纽约一个名叫吉尼罗·加西亚的学生在父亲不让他看电视后开枪自杀前留下的遗言①。对于电视来说,这个"最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那  相似文献   

20.
阅读傅雷理解傅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雷文集》(文艺卷·书信卷)傅雷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9四十年前,傅雷走了。我是在三十多年前听说傅雷的。因为学法语,知道了翻译,因为学翻译,知道了有一个翻译家,叫傅雷。三十多年来,傅雷好像一直没有走,没有离开过我。我读傅雷,研究傅雷,一步步接近傅雷,似乎离他越来越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