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城市化”是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目前,“逆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但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一、“逆城市化”的含义“逆城市化”是指由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集中型城市化转变为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镇迁移的分散型城市化的城市化模式,是城市不同类型的转换。这里的“逆”不是指城市人口、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镇的迁移;“逆城市化”也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并不意味着城市的衰败和城市化水平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现象.它是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城市社会的人口重心发生变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也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地区转移.这种转移最早出现在若干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为更好地认识逆城市化现象,本文着重就逆城市化的几种错误认识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3.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这两个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区分度不大,学生很容易弄混,从而影响学生对城市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问题的判断.为了区分这两个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比较: 一、概念辨析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不同阶段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即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压力逐渐增大,出现了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普遍现象,城市出现“空心化”,城市发展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本文分析逆城市化的具体问题,指出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中国都市群发展的重要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逆城市化是郊区化的升级版本。未来几年郊区化与逆城市化在中国的进程势必会受到产业结构调整、老龄化和农民工回流的影响。而郊区化与逆城市化是中国都市群的重要发展模式,不仅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引起都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于中国的都市群的良性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它包括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的地域的转变过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其中,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不足现象尤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必须了解城市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另一种表现。本文在充分探索了一些主要国家"逆城市化"过程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理论角度通过分析区位地租衰减以及级差地租规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点的布局一般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8.
逆城市化一般都出现在城市人口比例达到75%的时候,以人口向非大城市中心区迁移为主导,人口还是在城市,并不是像我国近期出现的向农村迁移或不愿迁往城镇的情况。当前的我国的非转农现象决不是城市人口向农村分散和农村化,更不是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城市化阶段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就必须了解城市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城市化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都曾经历或正在经历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另一种表现。本文在充分探索了一些主要国家“逆城市化”过程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理论角度通过分析区位地租衰减以及级差地租规律分析了城市化过程中居民点的布局一般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一下册在讲解城市化问题时提到了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在一些习题中出现了有关郊区城市化的问题。然而,一些把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混为一谈或没有真正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现将二者做一下简单的区分。郊区城市化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独立住宅,汽车的广泛应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等原因,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郊区城市化以住宅郊区为先导,首先,城市中上阶层人口为了追求优美的环境将住宅迁往郊区。而后,商业服务部门迁往郊区。其因有二,一是中上层人迁往郊…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不均衡性,导致城市发展的异样性。"逆城市化"的蔓延,土地利用率的低下,耕地被破坏,人地矛盾突显,土地二元管理制度弊端显现,一元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城市农村二元分立规划即将被一元化统筹规划所替代。使"逆城市化"健康发展,走均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外迁现象,根据外迁特点可将这一时期分为"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两个阶段。在"郊区化"阶段,针对郊区教育资源紧缺和教育管理权争议,英国政府在新城建设中制定了合理的学校用地规划,并颁布《伦敦政府法案》,重新划分教育权,提出了针对流动学生的教育方案。在"逆城市化"阶段,针对伦敦等大城市内城教育困境,英国政府推动了"教育优先区"计划的实施,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后又颁布了《内城政策》白皮书,重视地方政府角色,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伦敦在这两个阶段所采取的对策,对我国大城市应对人口外迁中的教育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伦敦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外迁现象,根据外迁特点可将这一时期分为"郊区化"和"逆城市化"两个阶段。在"郊区化"阶段,针对郊区教育资源紧缺和教育管理权争议,英国政府在新城建设中制定了合理的学校用地规划,并颁布《伦敦政府法案》,重新划分教育权,提出了针对流动学生的教育方案。在"逆城市化"阶段,针对伦敦等大城市内城教育困境,英国政府推动了"教育优先区"计划的实施,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后又颁布了《内城政策》白皮书,重视地方政府角色,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伦敦在这两个阶段所采取的对策,对我国大城市应对人口外迁中的教育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77-84
伴随着城市化产生的越来越强大的"聚集效应"挤压着城市空间,致使聚集空间趋向极限,带来了各种"城市病",逆城市化也随之产生。伴随着逆城市化而来的是精神、交通、土地、财政、发展以及环境、农村资金等压力增大,空心城市形成,城乡户籍制度催生出"伪逆城市化"。因此,我国城市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加快落实户籍改革制度,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推进,选择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转变等方面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反迁回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已悄悄在中国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城乡间出现。在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区域之一的东部沿海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调查发现,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的57.7万人降到去年的18.9万人,降幅高达67%。  相似文献   

16.
刘俊利 《新高考》2005,(5):47-50
一、根据下列提示,回忆基础知识 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大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一般说来,其发展速度在发达国家将逐渐缓慢,而在发展中国家将趋于加速。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具有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趋于活跃,作家们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与反思.同时,"逆城市化"凸显于文学写作中.它反映了作家与读者在创作、阅读中对城市的厌弃、批判、逃离和对乡土的渴望与回归."逆城市化"使作家与读者重新发现乡土这一审美领域,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为主的文学写作,使文学回到了文学自身.  相似文献   

18.
罗敷 《教师博览》2021,(3):22-23
北欧生活慢,比如瑞典,即便经过两次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高潮,生活节奏还是慢慢悠悠的.2016年,整个国家人口才突破1000万大关的瑞典,其居民分布,城里一大半,乡下一小半,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生活中处处颇有中世纪遗风.  相似文献   

19.
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相当人口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居民点 ,它随生产力发展而产生 ,并随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两种表现形式。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城市化的产生 ,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延续和发展 ,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所谓城市化 ,是指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所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第一城市数目增多。早期城市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劳动生产率低 ,不能为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 ,这时城市数目少 ,城市化还没有开始。城…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本文属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学内容分析]人口从乡村迁移至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