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文学史上有霍桑的《红字》,翻译家霍克斯也有“红”字的烦恼,此红字非彼红字,此霍氏亦非彼霍氏。要说霍克斯的“红”字,首先要谈谈《红楼梦》的“红”字。红字与《红楼梦》、贾宝玉,甚至曹雪芹本人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周汝昌曾指出:“……《楝亭诗钞别集》卷一页十五有‘咏红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魅力形成了二百余年绵延不绝的传播阅读史,是中国文学接受研究难得的对象,研究其接受面貌和规律成为有价值而又极富挑战的新领域。咏红诗是《红楼梦》接受反应形式之一,对于探究《红楼梦》的接受心理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认为咏红诗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红楼梦》阅读接受过程中的补恨心理和崇情心理。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自其问世,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几成社会的一大时尚。红学作为一门显学,研究名家众多,研究成果卓越。特别是近来所推重倡导的“文献、文本、文化的融通和创新”的研究方法,更是给红学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和门径。本文试图以“文化传统”作为切入  相似文献   

4.
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中国古典学名《红楼梦》,从它刚问世起就“仁见仁,智见智”。二百多年后的今天,《红楼梦》研究领域仍然异彩纷呈。随着中央电视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热播,以及同名书籍的热卖,民间刮起了一股“平民红楼热”。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要靠一代代读的不断解读接受才能越来越充分地显露出来。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解读这部经典名?就此问题,笔采访了部分专家学(按姓氏拼音为序编排)。[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的评点史上,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哈斯宝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除了《红楼梦》主旨“泄恨书愤”之外,哈斯宝的艺术见地也别有洞天,“暗中抨击之法”就是其针对《红楼梦》人物塑造艺术提出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7.
传世的曹雪芹诗作出乎《红楼梦》之外者,仅见“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一联;绝世巨匠晚景凄凉,诗文散佚莫可踪迹,是使治“红学”之士引为扼腕的憾事。不料,在1973年仲春,石破天惊地传出了曹雪芹的一首与《红楼梦》关系极为密切的《自题画石》诗的发现,引起海内外“红学”专家和广大的《红楼梦》读者的重视和注目。那是最勤奋于搜集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文献资料的吴恩裕先生(1909—1979)得自“抄存者”某氏。详  相似文献   

8.
“旧红学”的“抉微”和“索隐”《红楼梦》经程伟元和高鹗订补刊行之后,象插上了翅膀一样,很快“遍于海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研究《红楼梦》就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从《红楼梦》问世到“五四”运动这一个半世纪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对《红楼梦》从不同角度作出种种评论。人们把“五四”前的这一个半世纪中的《红楼梦》研究统称为“旧红学”。旧红学家,有案可稽者不下二百。他们或谓《红楼梦》为“经书”、“情书”,或谓《红楼梦》是“传己”、“传人”,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从而形成种种派别。先是评点派苦心孤诣,要抉剔出作品的“微言大义”和“千里伏线”;而后,索隐派广征博引,想从作品中求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  相似文献   

9.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10.
红学史话(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咏派的眼光和题红诗的价值题咏派同评点派和索隐派一样,是“旧红学”中的一个主要派别。题咏之作出来已久,也不为《红楼梦》所独有,但《红楼梦》问世之后,由于它耀眼的思想光辉和惊人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的题咏者是其它古典文学作品望尘莫及的。一粟所编《红楼梦卷》收录了七十余家题咏《红楼梦》的诗、词、赋、赞近千首,为数已经相当可观,但据说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把有关《红楼梦》的续书、戏曲、专著、诗词等等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证分析,得出《红楼梦》后40回非高鹗续作的结论:程伟元没有作伪欺世;张问陶的诗及注不足为据;从程甲本的产生及由程甲本到程乙本的演变情况看。后40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  相似文献   

12.
对称美是美学范畴的一种美的形式,它是一种匀称、和谐、均衡之美。《红楼梦》诗词的对称美,不仅仅指它的“形式”表现的对称之美,而且指它的生活内容、思想内涵、哲学思维、艺术追求所体现出来的美质。具体表现在字词的对称美、诗句的对称美、段落的对称美、音律的对称美、思想内容的对称美、哲学思辩的对称美等。  相似文献   

13.
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见长于文学批评方面。尽管如此,但胡适没有忘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胡适的大量研红论著中,有一些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胡适的不以文艺批评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其时代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红楼梦》是极为推崇和喜爱的。他的关于《红楼梦》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创作方法等方面的文学解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由于毛泽东特殊的政治家身份,“史贵于文”文艺批评心理、形象的思维方式,他的文学解读带有较多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利性,是在反映论指导下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并重的解读方法。但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诠释都有鲜明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介入,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富有个性、独到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论秦可卿的存在方式及其哲学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作为一个隐喻性的人物形象,其含混的存在方式正显示出“梦中人”的特色。通过她进入贾宝玉、王熙凤这两个红楼关键人物的梦境,将小说中以贾宝玉为核心的“情”的线索和王熙凤为核心的“政”的线索呈现到读面前,并以其自身夭亡以及其形象的替身香菱受尽磨难的事实,辐射了“情”与“政”情节线索中的宗教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6.
张劲松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5):43-48,97
一般认为《红楼梦》具有反封建和反传统的思想意识,但其实恰好相反,小说意在维护和固守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以黛玉和赵姨娘的性格命运作一比较,意在寻绎出作者欣赏黛玉厌恶赵姨娘背后所隐藏的“阮籍人格”及其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执著。黛玉以孤傲蔑视贾府礼教的堕落,而赵姨娘以“犯上”的行动挑战了宗法秩序,两人结局都很悲惨。但作者对她俩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因为作者蔑视和伤心的只是礼教的“堕落”和“虚伪”。传统礼制在他心中依然是神圣的。小说的宗旨是要匡扶正教而哀叹家庭伦理的失坠。《红楼梦》并不是一个时代的超越,它恰恰是写出了人难以走出传统桎梏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当今红学研究蔚为大观,本文另辟新径,换一个视角来探究曹雪芹小说艺术的迷人光彩和无穷魅力,从领悟曹氏对色彩认知、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红楼梦》中三位主要人物宝、黛、钗的性格特征,继而挖掘色彩背后所包含的深刻意义,最终达到审美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士人的思想困境,在于世俗生活理念对于文化担当者所具有的超越精神的侵蚀,《红楼梦》对于“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的反感性表述因而具有反抗世俗、反抗日常生活庸常化的意味。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往往以世俗生活经验为文化价值的起点,世俗生活又自有其内在合理性。因此,《红楼梦》又在批判“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表达中传递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所具有的超越性和合理性因素的承认,作品的内在价值追求极其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19.
福彭是曹寅长女曹佳氏的长子,幼年即受康熙帝的恩养,及长受雍正帝拔擢、乾隆帝重用,在有清史上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人物。福彭及其父纳尔苏的宦海浮沉对曹家的盛衰有着密切关系。《红楼梦》创作过程中极可能将平郡王府的家史和福彭的事迹作为“素材”融进了小说的故事之中。因此,对《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研究和文本解读都应该重视福彭及其家世的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上世纪五十年代那场评红批俞运动弄错了对象:将俞平伯研究红楼梦脂本发现的“红楼梦新观念”当作俞平伯自己的观念大批了一通,所批的是“脂本观念”而非俞氏的观念,以致造成诸多纷乱,红坛的种种争论和此不无关系,进而说明以搞运动方式搞学术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