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价是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决策科学化的需要促进了各领域评价活动的广泛开展,从工程项目评价、科技项目评价、产业发展评价、生态环境评价、高等院校学科建设评价、企业竞争力评价、人员素质评价,到科技、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以及综合国力评价,乃至政府政策评价等,评价活动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由于传统的单一评价方法弊端愈加明显,笔者将通过实证研究证明组合评价及复合评价模型在学术期刊评价中相对于单一评价模型的优越性,为学术期刊评价提供更合理的评价视角。[方法/过程] 单一评价方法是选择运用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和TOPSIS法对学术期刊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价,提出的组合评价模型原理是通过对这3种单一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Kendall检验,在具有显著性一致性的基础上建立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进行组合评价,提出的复合评价模型的原理是通过熵值法的差异系数对因子分析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和因子得分系数的修正,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造加权规范矩阵,运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组合评价模型和复合评价模型与单一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且组合评价模型和复合评价模型具有更好的区分度,相对于单一评价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改变中学英语评价现状,就必须改革以往单一的评价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多元评价机制:要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完善终结性评价体系;建立小组评价体系,完善自我评价体系;要建立非正式评价体系,完善正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科研元评价发挥着监测科研评价目标达成、完善科研评价方案制定、发现科研评价执行偏差、优化科研评价实施方式、改进科研评价结果使用等重要功能。英国和澳大利亚将元评价作为其科研评价体系保持与时俱进的治理机制,在元评价主体、内容、方法、结果及使用方面对我国建立健全科研元评价制度具有启发价值。具体而言,元评价主体应坚持学术同行与最终用户相结合,元评价内容坚持实证评价与价值评价相结合,元评价方法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元评价结果使用坚持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但不容忽视的是,英澳两国的评价规模远小于中国,在评价负担上差异明显,因而必须在参考借鉴域外经验基础上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科研元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利用科技评价中多属性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科技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特点,确定了科技评价结果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负值评价结果标准化方法——极差标准化方法,并以熵权法、TOPSIS、主成分分析三种评价方法为例,采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农业学术期刊数据,分析了标准化方法不同对组合评价的影响。认为对于线性评价结果,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做标准化处理,对于非线性评价结果,定序评价方法不存在标准化问题,定值评价方法都要进行标准化。在进行组合评价时,所有的评价方法都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不同的标准化方法会影响组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6.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从教学实践中来看,中职学校现行的教学评价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价体系有失科学性,不利于师生的发展;评价指标过于量化,操作过程不规范;领导评价一家独大,不忽视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评价缺乏规划,功能失调。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应该注意将评价的着眼点由甄别转变为促进教师发展,注意评价功能的多样化,注意评价标准的全面化,注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多主体参与,重视评价对象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评价概念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应是包括创新资源、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评价在内的系统评价。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评价概念模型由以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构成的创新资源评价,以创新风险和创新效率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过程评价和以创新效益为目的的创新结果评价组成。创新要素评价、创新环境评价、创新能力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性评价,创新风险评价、创新效率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保障性评价,创新成果评价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多媒体课件应该由谁来评价?课件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针对这个基本问题依然众说纷纭。只有按照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统一性评价和多样性评价四个相结合原则,才可能对课件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此外,应该建立起与多媒体课件的评价体系相适应的课件开发体制、激励机制,以提高课件评价对教师进行课件开发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赵伟 《科技风》2011,(9):270
本文介绍了合规性评价的来源和基础,阐述了评价频次、评价方式、评价方法、评价人员、评价内容和评价报告等规范性要求,指出了组织内部在实施合规性评价时出现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学术评价中多属性评价方法和组合评价方法众多,从而导致学术评价结果众多,评价公信力下降问题,优选多属性评价方法成为解决问题的较好途径。线性多属性评价相对成熟,非线性多属性评价的选取是首要问题,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以非线性多属性评价值作为输出,评价指标作为输入,通过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得到评价指标权重,进而和评价值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进行比较,通过检验非线性多属性评价方法的逻辑一致性来进行评价方法的选取。以JCR2017数学期刊为例,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TOPSIS进行评价,然后再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选取。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多属性评价方法的选择问题是学术评价的基础问题;BP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用来辅助进行非线性评价方法的选取;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辅助选取非线性评价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拱效应的筒仓土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波  应宏伟  谢康和 《科技通报》2005,21(5):624-627,632
对筒仓小主应力拱形状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墙土摩擦角部分发挥时的小主应力拱形状较充分发挥时平缓。根据土拱形状的理论分析计算平均竖向应力,由此得到了对应不同内摩擦角和墙土摩擦角的侧土压力系数,以及筒仓侧土压力的理论公式。  相似文献   

12.
薛捷 《科学学研究》2016,(7):1111-1120
设计作为技术和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创新驱动力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重视,但从顾客感知的视角来探讨产品设计如何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产生影响的经验研究尚不多见。基于"产品设计→顾客感知质量→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分别展开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设计驱动力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对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顾客感知与行为的影响并不一致,对渐进性创新来说,设计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除了对于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还通过顾客感知质量对其产生间接作用;对于根本性创新来说,设计的美学维度和功能维度均要完全通过顾客感知质量来间接作用于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此外,设计驱动力的象征意义维度对于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顾客感知与行为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即设计的象征意义维度对于两种创新类型的顾客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均有着直接的正向影响,但对于顾客感知质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网民和网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衡量指标,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因素,认为居民文化程度、电脑拥有量、信息化水平是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对互联网没有影响,我国互联网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相似文献   

14.
15.
对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文献计量学目前的状态 文献计量学存在着定义多、模型多、争论多的问题,总的说来,对文献计量学是什么,研究什么,还存在分歧,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尹春华  周西平 《情报科学》2005,23(4):568-572
复杂科学的研究是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复杂适应系统的研究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首先论述了复杂系统的几个重要特征: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及复杂适应系统的七个基本点,然后从其中的几个方面探讨了internet所呈现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从而说明了internet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该系统所呈现的特征将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复杂适应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网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其自我效能感对于网络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影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培养网络学习效能感的四点措施。  相似文献   

18.
Wiki-IC是信息共享空间(IC)的Wiki化,是在虚拟层面建立信息共享空间的知识服务模式的创新。文章以Wiki为应用平台,在分析Wiki知识构建特征的基础上,研究Wiki-IC的构成要素、工作原理、知识服务内容等方面,最后对Wiki-IC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和谐的界面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生产有效性理论和界面管理理论,对界面有效性进行了界定,指出界面有效性的本质是界面和谐。以此为基础,运用和谐理论的和谐分析矩阵建立了界面有效性的测度模型。  相似文献   

20.
李捷 《中国软科学》2004,(10):135-139
本文试图通过建立需要的相关数学模型,对需要满足、需要关心和外部环境制约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对于组织成员的需要进行认识和引导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