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这套书是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先生的力作.目前已经出版了四本,分别是《数学思想概论(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第1辑),《数学思想概论(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第2辑),《数学思想概论(数学中的演绎推理)》(第3辑),《数学思想概论(数学中的归纳推理)》(第4辑).如同作者所说,因为这不是一套数学的教科书而是一套数学思想的教科书,所以,这套书强调的不是呈现清晰的数学知识,而是强调借助数学知识呈现清晰的数学思想.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了以数学思想为核心的数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
张卫星 《辽宁教育》2010,(12):59-62
【缘起】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数量关系)与形(空间形式)的相互转化、互相利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或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再次明确了数学的学科属性。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一、抽象思想的含义史宁中教授在他的《数学思想概论》中如是谈论了抽象思想在数学发展中的地位:"我认为,迄今为止,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其中抽象是最核心的。"所以,抽象思想,就是指数学从现实的材料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研究,而不是研究现实世界的具体存在的事物本身。二、图形教学中渗透抽象思想的教学实践小学生思维处在发展阶段,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  相似文献   

5.
数形结合是把数或数量关系与图形对应起来,借助图形来研究数量关系或者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象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思想方法同数学知识一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有知识与思想方法并重,知识与思想方法相互促进,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和灵活运用数学。恰当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一、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关系,把图形关系转化为数量关系来研究,即数中觅形、形中找数,数形结合。  相似文献   

7.
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就是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作用,实现数量关系与图形性质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和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解决数学问题。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作者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形结合的桥梁,有了它,一方面,能够借助于图形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直观化。另一方面,能将图形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以获得精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量感”,即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最终的表达形式都是“数”。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是度量的结果。即:数是对度量结果的抽象,是符号表达,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量感的培养重在展开度量的过程,获得度量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符号表达?  相似文献   

9.
刘兴玲 《学周刊C版》2014,(8):158-158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第六章“一次函数”主要学习了一些函数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函数。如函数及其表示方法、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为了利用图像研究函数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函数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像。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数量关系)与形(空间形式)的相互转化、互相作用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或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这句话形象、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形和数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11.
今年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体现出很多种数学思想,加以总结,有以下几种:抽象化的思想数学的一切理论都是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高度抽象、逐级抽象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往往需要把具体的东西抽象化。例如,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和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的教学中,我们由学生熟悉的墨水瓶盒子、方砖等形象抽象出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由乒乓球、篮球以及地球的形象抽象出了球体;由易拉罐,灯管等物体的形象抽象出了圆柱体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图形来自于生活,而且就在我们身边,但数学中研究的图形又和它…  相似文献   

12.
初中数学数形结合的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春桓 《考试周刊》2011,(22):84-85
在初中阶段学习数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往往可以由数到形、以形思数、数形结合地考虑问题;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用图形反映出来,利用比较直观的图形解决抽象的数量关系问题;也可用比较直观的图形使数量关系的变化趋势更加明确;还可以把几何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量关系的研究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或者把图形性质的研究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这种解决问题过程中“数”与“形”相互转化的研究策略,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用数学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标准》在课程内容中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标准》)已将数学基本思想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目标[1]。抽象是数学基本思想之一,通过抽象,“人们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研究的对象”[2]。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抽象了的东西,所以学习数学离不开抽象。受到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所以小学数学抽象思想教学方法主要是“渗透”。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抽象思想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数形结合是把数或数量关系与图形对应起来,借助图形来研究数量关系或者利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图形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千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在很多数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借助形来支撑抽象的关于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数形结合"即通过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已经成为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利用"形"把题中的数量关系形象、直  相似文献   

18.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两大基础概念.把刻画数量关系的数和具体直观的图形有机结合,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根据研讨问题的需要,把数量关系的比较转化为图形性质或其位置关系的讨论,或把图形间的待定关系转化为相关元素的数量计算,即数与形的灵活转换、相互作用,进而探求问题的解答,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数与形的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它的优越性在于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表象的联系与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可以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像性质来讨论,或者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来研究,沟通数与形的内在联系,由数构形,以形促数,或由形的思想,以数论形.  相似文献   

20.
<正>抽象素养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1].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数学抽象素养的内涵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有事物的具体背景、用自然语言表达的,第二层次是用数学语言(包含数学符号)予以表征.例如"勾股定理"的第一层次抽象是从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抽象出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