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炳辉 《考试周刊》2010,(39):83-83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创造?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是叶澜教授的一段激情而富有哲理的话。如果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变成"能",那么数学课必定魅力四射;如何让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变成"能"呢?解放学生,释放个性,人文关怀为我们诠释出数学课最动人的课堂之美。  相似文献   

2.
王玮 《考试周刊》2011,(84):210-211
"问题学生"的教育及转化一直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家庭"有哪些类型?如何教育"问题家庭"中的"问题学生"?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小学生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究竟是什么使本应"童言无忌"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一群"沉默的羔羊"?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现象,教师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慢慢思考了吗?你的提问学生乐于回答了吗?你对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予以激励了吗?你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吗?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处于教育实践的第一线,每天都经历着纷繁杂多的教育问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相似文献   

5.
陈洁 《考试周刊》2011,(34):187-187
如何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学好物理?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的总复习?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一、注重实验教学。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的。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在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室的推拉窗、钟表的指针、每周一的升旗……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他们是否认真观察和思考过?对"平移"与"旋转"是否能正确区分?  相似文献   

7.
读书偶得     
常啸 《教师》2014,(13):1-1
今日读书,觅得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古代的故事讲"至圣先师"孔夫子。第一次,学生子路向他请教:"听到了某种道理,就要马上行动吗?"他正色道:"父兄都在,不向他们请示,怎么能够立马行动呢?"子路刚离开,一个叫冉有的学生也来请教同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陆晓波 《考试周刊》2012,(59):146-147
"90后"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角,作者对当前"90后"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进行了分析思考:"90后"高职学生的新特点及人文素质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龙运高 《教师》2012,(12):75-75
一说到文言文,很多学生用"艰涩、难懂、复杂、拗口"等字眼来形容文言文的难学难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普遍存在着一种"害怕"情绪,这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块"心病"。老师们想尽办法,都很难使绝大多数学生轻松学习它,快速掌握它。那么,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要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又如何使他们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这些,都是本文要谈到的问题。其实,文言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关键是看如何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11.
周芸芸 《学语文》2012,(6):80-80
在新诗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到一个令教师尴尬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经常提出"新诗与古典诗歌非常不同,无法欣赏"、"诗歌都是意向含蓄,意境优美,形式整饬的,新诗都不具备,它怎么能算诗"、"有些现代派的诗歌太抽象了,根本无法理解"等问题。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领略新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当前摆在中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天,上完课后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下面一片沉默。下课离开时,还不放心,特意再叮嘱一句:"真的没问题了?如果还有不懂的来办公室问我。"之后却没见一个学生来问。我想,可能是学生真的掌握了。结果第二天课堂测试,成绩并不理想。反复几次后,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为什么学生明明没有掌握,但就是没问题可问呢?看来现在的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乏。的确,在传统课堂,都是教师不断提问,学生不断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老师独揽了主动提问的大权,学生只是被动地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问题是老师的问题,思路是老师的思路。学生没有去思考、探究的兴趣。如何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厦门外国语学校既能够确保高考又能够充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厦门外国语学校从不挤占学生课余时间补习,教师布置的作业连学生都嫌少,为什么高考却屡获佳绩?厦门外国语学校培养的学生为什么广受耶鲁、斯坦福、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的青睐?这三个"为什么"实际上牵涉到教育者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减负增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今天,探求三个"为什么"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怎样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持久吸引到政治课中来?这些都要靠政治课的魅力。那么,怎样焕发政治课的魅力呢?本人就此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孙萍 《考试周刊》2010,(26):57-58
故事一:"老师,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相比,谁的医术更高明?"我班的"小百科"张瑞一本正经地问我。结合当时全班学生都在阅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我就顺势说:"同学们能回答张瑞的问题吗?"学生纷纷给出答案,订的说:"孙思邈是药王,他的《千金药方》非常著名。"有的说:"华佗也很有名啊!还被称为神医呢?"……看来学生的答案是表面肤浅的。  相似文献   

16.
复习课应该怎样设计,才能既突破重难点,又让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不至于"学习疲劳"?如何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而"新"又在何处?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的"小数乘法及学习策略"一课,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给我们启发很大。  相似文献   

17.
王莉萍 《甘肃教育》2011,(15):88-88
小学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一堂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筋疲力尽",教学任务既没有完成,学习效率又不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学"。  相似文献   

18.
国家和北京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校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如何减负?是否就是仅仅减轻学生的课业数量?是不是就等于不要布置课外作业?不!"减负"绝不是简单的"减",在"减"的同时,必须有相应的"增",即"增效"。"减负增效"必须相伴而生。  相似文献   

19.
一、案例描述教师要求学生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和量一量"自主探究圆的特征,再安排讨论: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否都相等?直径呢?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探讨了这3个问题后,教师追问:"大家还发现了什么?"生1:将圆对折2次,分成4等份,两条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高三进入了全面复习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不断,试卷讲评课成了高三数学复习中重要的课型之一,而试卷讲评课上常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订正之后类似题目仍然不会"的尴尬局面。教师常报怨学生"这类题都讲了多次,怎么还会错?",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评的时候,问题都明白,思路也十分清晰,可是轮到自己具体解答的时候就稀里糊涂的。为什么试卷评讲过后,学生的错误会依然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