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自是大家名篇,传诵不衰。人教版“教参”以为“作写《醉翁亭记》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由于政治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内心不免有抑郁之情;寄情山水,于宴饮酒酣中与民同乐,纵然可以一时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总难抛却。”刘先杰老师《深层情志的酣畅宣泄》一,从作“际遇跌宕的仕途生活”看出“一副‘颓然’潦倒忧伤神情,凝聚多少辛酸苦辣!”(《中学语教学》1991年第4期)黎烈南老师《千古名篇耐寻思》“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分析了欧阳修此的悲凉色彩”(同上,1999年第9期)。总而言之,都认为此委婉地流露了抑郁悲凉之情。  相似文献   

2.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写的一篇山水游记,关于这篇章的主题,几乎所有的论认为章表现了作“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是细加玩味。总觉得这样的论断与作品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醉翁亭记》委婉地流露了作者抑郁悲凉之情,典型的如中学人教版《教参》就以为“作者写《醉翁亭记》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由于政治上遭受排斥,仕途失意,内心不免有抑郁之情;寄情山水,于宴饮酒酣中与民同乐,纵然可以一时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情怀总难抛却”。  相似文献   

4.
再次捧读《醉翁亭记》,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中,忽然读出了新东西。因为在这句话后,欧阳修接着说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既然“不在酒”,为何又要“寓之酒”呢?是不是前言不搭后语?  相似文献   

5.
许寒梅 《初中生》2007,(7):53-54
欧阳修在他的传世美文《醉翁亭记》中,交代了他“醉翁”之号的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欧阳修为什么要自号“醉翁”呢?“醉翁”一号又蕴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6.
《醉翁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写的一篇山水游记,该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容婉转的笔调以及优美的意境而倍受推崇。  相似文献   

7.
《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散佳作。它是北宋学家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而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作以“记”为名,借景抒情,寄情山水,表达了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这篇千古佳作在艺术手法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写的一篇光耀千古的山水游记,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几乎所有的论者认为文章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是细加玩味。总觉得这样的论断与作品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9.
10.
《醉翁亭记》是宋仁宗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此文一出 ,震动文坛。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恬淡自然的山水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优美凝练的文笔。几个世纪以来 ,备受人们的赞赏 ,成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一、积极进步的主题思想1 .作者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 ,从侧面表现了自己治滁的政绩 ,抒发了“…  相似文献   

11.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即1046年,同是著名的游记散文。从表层上看,二文有所不同:《岳》文侧重对朋友的婉言规劝和对个人抱负的慷慨剖白,通篇隐含着深深的忧虑;而《醉》文则主要表达了作者邀游山水与民同乐的感情,全文洋溢着浓浓的欢愉。但仔细品读,对比分析,再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和创作背景,就不难发现,在更深层次上,《岳》文之“忧”与《醉》文之“乐”似异而实同,二文都表达了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12.
13.
14.
千载醉翁亭     
李红 《山东教育》2005,(29):58-58
滁州琅琊山,山青水碧,蔚然深秀。山上醉翁亭,任千载岁月的侵蚀磨励,依然不减其无穷魅力。谁会想到,这样一座小小的亭阁.千载而下,与欧阳修以及他震撼千古的《醉翁亭记》相合为一,成为屹立于后人心中的一座永恒的文化雕塑。  相似文献   

15.
赵洪涛 《语文知识》2004,(12):28-28
大家熟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但很少有人知道北宋诗人黄庭坚把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隐括成了《瑞鹤仙》词。全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盛丽 《学语文》2006,(4):40-40
如果,文章也可以用心去“聆听”的话,那也会是一种音乐;因为艺术本是相通的。品味《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便发觉它们一是波澜壮阔的交晌乐;一是轻灵梦幻的轻音乐……  相似文献   

17.
《醉翁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所写的一篇山水游记,该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容婉转的笔调以及优美的意境而备受推崇。中亭名、人名、作的形象水乳交融,妙臻自然,给人以审美愉悦。但是,大部分同学对作形象的理解,往往趋于表象而有失深刻,流于成见而有欠公允。  相似文献   

18.
王健龙 《现代语文》2003,(11):26-26
《醉翁亭记》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它表现了欧阳修有与民同乐的思想,重要的是它在艺术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文章采用“层层脱卸,逐步顿跌”之法,由远及近,步步深入,由四方皆山写到西南诸峰,写到诸峰中的琅琊山,酿泉,亭子。写亭子,先写亭子的修建者,再写命名者,命名原因。写了景和亭,才写出一个“乐”字。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全文的主线。然后又贯串这“乐”字,与前面“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呼应,一气贯穿。到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乐”统一起来,画…  相似文献   

19.
20.
江汇 《学语文》2006,(3):15-15
《醉翁亭记》和《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宋唐两大文豪欧阳修与韩愈的名篇,分别在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中出现。看似无处可比,但仔细分析,无论是文字句法,行文风格,述是两人的文学主张,都可在两文中比较一二,从中领悟出欧韩二人一脉相承,同中有异的文风妙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