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度报道贵在"深" 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应快.这就要求记者的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和原因挖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无味.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他老人家的话,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一个希望自己有功底有观察力的记者、编辑或者通讯员,首先要具备丰厚的理论知识,要有理论储备,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一)凡经过几番折腾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稿件的深度如何,在于采访(编辑)的深度;而采访(编辑)的深度如何,则看思考的深度;思考的深度又靠什么呢?全靠理论“铺垫”的深度。如果再深问一句:理论“铺垫”的深度来自何方?回答是明白无误的,完全取决于学习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有了一系列的“?”,又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一般地说,采访要进行下去是没啥大问题的.但是,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采访任务,要采访得深入、细致,挖掘出人物内心的“矿藏”,还要善于把“提问”变成“交谈”. 一次,我采访长期坚持在海岛工作同志的事迹.这位同志愿意谈,话匣子很快就打开了.我把头脑中装着的一长串“?”一个个往外拎,采访进行得挺顺利。可是事后发现,谈得确实不少(?)但都很一般,连有特点的语言也没有.那次稿子没有写好。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报纸的重型武器。有了良好的选题之后,深入的采访和精心的写作,便成为完成选题的关键环节。比起一般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的采访要费事得多,也要细致得多,简单、肤浅、表象是采访之大忌。主要应注意三个方面:疑问尽可能多。习惯于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搞不好深度报道。写作深度报道,必须勤于思考、勤于分析,辩证思维能力要强,平时脑子里会有意无意地装很多问题,积累许多采访的线索。而且善于发现和捕捉读者心目中的疑点,及时通过解释性报道为大众释疑。采访过程中带着疑问,顺藤摸瓜,容易把纠缠不清的枝枝蔓…  相似文献   

5.
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比如会议、事件、人物等)进行采访所产生的新闻称为“同源新闻”。由于同源新闻的来源相同,所以极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实践告诉我们:同源新闻也能写得“出彩”、产生精品佳作,关键是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要有从新闻资源的“相同”中寻找“不同”、从“一般”中发现“特殊”的真本领,写他人未写的角度,发他人未发的声音。慧眼识珠——“看”出来的名篇同题新闻如何战胜和超越对手呢?记者的一双眼睛,对事物要有独到的观察力、很好的透视力和真假是非好坏的鉴别力。有这样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6.
刘元 《青年记者》2002,(6):9-10
我从当记者那天起,就认为新闻应该是记者亲历的,如果想写出一篇有深度的,既生动活泼又有血有肉的报道,就必须要亲临现场,要深入到事件中去,深入到采访细节中去。我在一些重大报道中,一直选择用这种“笨”方法采访。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对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具有敏感性,而且还要注重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心人,不断提升对新闻事件的透视力和观察力等素养,做到在纷繁的事物中捕捉有价值的素材,从而写出独具特色的深层次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8.
一日闲暇,几位报道同事聚到一起,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怎样才能多上稿”这个永恒的话题上,其中一位感慨而言:每天都想写许多稿件,但一拿起笔又总觉得没啥写头。在笔者看来,“没啥写头”本身就有可写之处,因为“没啥写头”背后折射出的是观察不够细,思考不深入。要知道,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总是会发现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素材,不善于观察与思考就只会痛失良机,使“活鱼”变为“鱼干”。在实践中能感悟到,角度引出深度,思路决定出路。看待事物的参照物不同、站立点不同,思考问题的深度就不一样,所写文章阐述问题的力度也会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9.
黄阔 《军事记者》2004,(2):53-53
相信大凡与字工作打交道的人都不会反对,“深度”,是衡量和检验一篇章重要的标准。“深度”,从大处而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化层次,从小处也可以反映出作的知识积累与写作技巧。因此,“深度”也就成了每一名军事新闻工作的必然追求。要把军事新闻报道写透写深,毫无疑问是一个长期积累、摸索和总结的过程,其中尤其需要在“深入”两个字上做章。  相似文献   

10.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11.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  相似文献   

12.
新闻写作主题的深化贯穿于记者、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主题就是新闻的中心思想,它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却又看不见摸不着,必须从事实中提炼,却又不能"拔高"。记者、编辑出发采访之前,脑子里常常想一个问题:去抓个什么东西?采访了一本子材料,或者装满了一脑子印象以后又想:抓个什么题目?初稿写出来了,常感到说得不清楚、不深透、  相似文献   

13.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新闻,应该把功夫下在哪里?不少新通讯员认为,只要摸到写作上的诀窍,在文字上花精力、用功夫,就能成功。我开始写稿时,也是这样想。遇事草草问问,就去加班加点,写了一次又一次,改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费了气力不见报,辛辛苦苦不讨好。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抓准了问题,稿件就成功了一半”,“有了点子,也就有了稿子。”还有人说,“稿子要见报,七分采访,三分写稿。”把这些话归纳起来,就是说,用七分功夫去采访,调查研究,抓问题,想点子,剩下三分功夫用在写稿上。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反复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全局在胸),周密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采访时总是随便找个本子或纸片,用完后就随手扔掉了。老通讯员批评我这样做不好,说使用采访本也有讲究。访问,怎样使用采访本才更科学呢?北京驻军肖吴肖吴同志:采访本是为采写新闻服务的,如何使用采访本,应从各人的实际和习惯出发,不必“一刀切”.但使用采访本确实也有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这里,我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采访本要采访专用,不能随便将日记本、笔记本、摘抄本拿来当采访本用。这样,采访本便于查找和保存。二、采访本要精巧,便于携带,用完一本,再用一本。如果能编上…  相似文献   

16.
袁明云 《新闻三昧》2000,(11):26-27
深度新闻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采写深度报道要像开发矿藏那样,透过事物的表象向事物内在的深处开掘。然而,这绝非易事。因为深度新闻常常深而不露,时而又深不可测。要寻觅它,捕获到它,仅凭我们的眼力还不够,务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繁纷复杂的事物现象中对事物本质作一番透视。寻觅深度新闻如探矿,识者为宝,不识者为“土”,我们只有具备地质学家那样“抓一把泥土就知道地层下的含矿量”的真功夫,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  相似文献   

17.
作者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的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18.
基本功之一——深入采访深度报道具有这样一些鲜明的特点:“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描述事物,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反映事物,全方位而不是单侧面的透视事物,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扫描事物,深层次的而不是浅层次的剖析事物,本质的而不是现象的认识事物。  相似文献   

19.
要靠“尺子”和“天平”有经验的记者,到一个地方,很快就发现了新闻。象鱼鹰一样,一头扎进水里,出来就衔到了一条欢蹦活跳的鱼。有什么窍门?因为他“平时多烧香”,又肯临时“抱佛脚”,吃透了两头,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可以比作,有一把度量事物影响远近、长短的尺子,有一具衡量事物轻重、地位的时代天平。说得具体点,在采访中,如何运用“尺子”和“天平”来度衡事物,找到新闻呢?一要识尺度,二要懂砝码。识尺度,遇事实可以度一度,看它能影响多大范围,多长时间,懂砝码,把事实放在当今的时代天平上,衡一衡,看它居何地位,分量如何,以此判断、确定有无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新闻文摘     
记者的四功脑动采访中的思维功力。记者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迅速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井能正确地进行联想、对比、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形势,确定自己的采访战略战术,正确选择来访目标,深入挖掘新闻素材,并加以分辨、选择和利用。眼功眼功是看、观察事物的能力。记者在采访中的看、观察有两种:一种是采集性的,看一个会场、一个市场、一个战场、一片庄稼,着物,看人,看事,看形象,看色彩,看活动,着特色,看气氛,看被采访者的眼神、表情、风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