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关于“理藩院”这一历史概念,仅用“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八字说明。那么,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呢?理藩院是清朝创设的专管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满清入关前即有理藩院,初设承政、左右参政等职,不过十几人,1644年入关后,承政改为尚书,左右  相似文献   

2.
读《史记》、《汉书》等古代历史文献,常会遇到一些职官名。为了把有关的史实弄清楚,除了需要把这些职官的权力、职务、地位和领属关系弄清外,有时还需了解这些官名命名的由来。这就需要通过训诂的方法来考证。这里且举一例说明训诂与古代官制的关系。“尚书”是个常见的官名。考查这种职官的发展可以知道,尚书始设于秦代,它最初的职责不过是在皇帝左右掌管文  相似文献   

3.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元世祖贯彻“汉法”,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确立了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废除了汉族地主“世侯”世袭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  相似文献   

4.
三K党(Ku-Klux-Klan)是美国最老和规模最大的奉行种族主义、迫害进步力最的恐怖组织之一。它以黄底红边、上有黑龙标记的三角形旗帜作为党旗。集会和活动时,普通党徒身穿蒙头白袍,恐怖队员身穿蒙头的黑袍。三K党把它的“辖区”叫作“无形帝国”,由“大龙头陛下”掌管。下边还分为“大区”、“省”、“地方党部”,分别由“大龙”、“大头目”、“独眼龙”掌管。那些看守三  相似文献   

5.
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265年间户部尚书人数几何,学界至少有四种说法.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对户部尚书实授与带衔未加区别,二是把皇帝的任命等同于在部管事的行为.其实,以洪武十三年为界,洪武十三年前12年间有30位户部尚书,洪武十三年后265年间有86位户部尚书.有明一代,在户部掌管部务的户部尚书...  相似文献   

6.
食货志补正案:食货志上篇言食,下篇言货。但上篇省段自“洪范八政”至“地亡旷土”均食货并言,实总冒全文。自“理民之道”以下始依时代叙述。洪范八政补正案:洪范,尚书篇名。洪,大也;范,法也,训见尔雅释诂。尚书洪范篇箕子为周武王述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大传云:“八政何以先食?传曰:  相似文献   

7.
第八·隋代官制概况隋代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统一了全中国,依据过去的统治经验,制定了一套新官制。这套官制比过去细密、完整,影响到后代,尤其是对唐朝影响颇大。隋代中枢官制设“尚书省”,掌管一切政令,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及吏部、礼部、兵部、都宫、度支、工部等六曹尚书,令、仆、六尚,合称为“八座”。中枢六部的制度至此基本定形,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史书。古宁“尚”通“上”,“书”本义“史”,故王充说:“尚书者,上占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道德根源在《尚书》。孔子修订《尚书》就是为了弘扬道德。尧帝以道德为标准选拔干部和接班人,舜帝继承并发展了尧帝的道德观,皋陶的“九德”和箕子的“三德”之说规范了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吕刑》阐述了道德、法律和行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此,道德成为了仁人志士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一、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为班主任“减负”在中央集权的日本公立学校体制中,地方教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是法定的学校管理责任者,而校长只是受教育委员会委托,掌管具体的日常校务和监督教职员工作。二十世纪末,日本重构教育委员会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关系,减轻学校的行政负担是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书”、“尚书”、“书经”这三个称谓反映了不同的时代对于《尚书》不同的理解以及人们对其不同的认可程度。《尚书》的性质是“上古政史资料的汇编”,《尚书》的成书最后是由秦王朝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尚书》的天人关系思想是中国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同时,它也是《尚书》历史思想的重要源头。《尚书》的“天”或“帝”等至上神并不具有“创世”和“完全的人格神”特征;“人”在《尚书》中的天人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天子”在《尚书》中的本义是“天之元子”而非“天之独子”,但是后者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取代了前者。《尚书》中的天人关系带有浓厚的人本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  相似文献   

13.
录尚书事官名。西汉始置,初称领尚书事,东汉称录尚书事。录是总领之意。尚书,原只是朝中传递文书的小吏,武帝以后其任渐重。及东汉光武帝,吸取数世失权、强臣窃命的教训,“政不任下”,“事归台阁(即尚书)”(《后汉书49仲长统传》),尚书遂成为“出纳王命”的重臣(《通  相似文献   

14.
潘培琪 《历史学习》2003,(10):37-37
人教版高中(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课后一道选择题为隋唐时期,负责执行政令的机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尚书台D.门下省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为C,笔者认为答案是错误的。尚书台原系西汉汉武帝时掌管皇帝秘书事务,负责公文发放的机构,所任官吏,资浅任轻,尚书令、尚书公为千石、六百石的中下级官吏,尚书郎则多由令史久任者补之,为一般士大夫所不屑为。尚书一职官卑位低,易于驱使。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置尚书令、尚…  相似文献   

15.
胡花尼 《培训与研究》2007,24(4):54-55,62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谈话记录。本文主要讨论“和”在《尚书》中的语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尚书》中体现的“和”文化进行初步的探讨,尝试对《尚书》中“和”文化进行分类整理。  相似文献   

16.
《尚书》最早只叫《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  相似文献   

17.
一、先秦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学校设置起于何时,却因史料不足而难以断定。过去根据《尚书·尧典》的“契,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和“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而认为中国在唐虞时代教育制度已具规模。这当然不可靠。因为唐虞时代是氏族社会,氏族社会有教育活动,但不可能有学校机构,更不可能有兼管教育的司徒来传播“五教”。再者司徒是周代设置的职官,据金文材料,西周早、中期叫“司土”,晚期始见“司徒”。《周礼、地官》有大司徒和小司徒,其职掌除掌管土地、籍田和  相似文献   

18.
《尚书》"五行"行政辩证思想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记载了我国上古时期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古代国家治国行政安邦的历史.我们从远古时期物质雏形、物质的联系与发展、古代行政辨证思想发轫、对历代王朝行政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探索<尚书>"五行"行政辩证思想,以求推陈出新,为今天我国的治国行政提供思想启迪与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腐败”一词,原指物质的腐烂变质,引用到社会政治经济领域,则指掌管社会公共权力的机关政治行为或者行政行为的败坏现象。在我国主要是指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不正当行为。其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经济上的权钱交易、政治生活中的权权交易、生活作风上...  相似文献   

20.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