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子微微屈膝,低眉,长者轻绾广袖,及笄簪子滑入发间,簪上盛开的圆月、飞鸟、花,与金色流苏吻在一处,叮当作响.女子再行一礼,以示敬意,举目望去,鬓如云冉……绾了发,像是将过去的无知与莽撞细细收拾起来,在往后岁月里落了锁,余下温柔.恰好读到一篇名叫《绾》的文章:“绾,是女子温柔地低头一笑,融化了万年坚冰,是轻轻地系了一条红绳在你心上,一端是心房,一端是我.”“绾”是盘绕、系结的意思,如“绾发”;更有系念、挂念的涵义,如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写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绾”字拆开,是青丝一缕又一缕,相思一簇又一簇,盘在心头,缠缠绵绵,深情款款.美,是美在了“绾”上.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些穿越题材的电视剧热播,各种体例、各种档次的穿越电视、小说在大、中、小学生中广泛流传着。《穿越时空的少女》《清梦无痕》《绾青丝》……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热门书籍。这个"众中之一"的文体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挤占孩子们的闲暇阅读空间,正在向他们的生活渗透。很多家长为孩子迷失在这样的文体里而担忧。(4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3.
汉字分为“文”与“字”始于东汉许慎。许氏《说文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由于许慎关于“文”的定义比较笼统,没有从结构上指出其特征;又由于许镇没有明确指出“文”“字”与作为“造字之本”的六书的对应关系,即何书所造为“文”,何书所造为“字”,故后世关于“文”和‘’字”的解释渐渐各师其心,至与许意相修。郑玄注《论语》《周礼》《仪礼》四次训“名”为“字”,并断言“古日名今曰字”。“名”是什么概念,能不能把“名”同“文”“字”当作同一层面上的术语看待?这些问题还值…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同心结常被用来作为诚挚爱情的象征。如南朝萧衍《有所思》:“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唐代刘禹锡《杨柳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同心结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结饰。由两股彩绳或锦带绾成连环回文的形式。这种结饰后来又发展为“同心方胜”,“胜”本指首饰。把锦带或彩纸条按同心结法编成长方形即为同心方胜。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把花笺锦宇,叠做个同心方胜儿。”  相似文献   

5.
“因文生事”是金评《水浒传》中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叙事理论史上有重要意义。虽然金圣叹没有摆脱“拟史批评”的影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水浒传》是金氏极力推崇的“才子书”之一,因此,“因文生事”与他的“才子”说有密切关系。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也强调了“文”是小说叙事的生命力所在,“因文”是小说叙事所遵循的潜在原则。  相似文献   

6.
《化干戈为玉帛成语穿越记》一文的作者认为“干戈”与“玉帛”并非出自同一时代,新石器时代还存在着许多“有祀无戎”的玉帛古国,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商周以后的事情,因此成语“化干戈为玉帛”是玩了一把“穿越”。实际上在夏商周之前的五帝时代就已经战争频仍,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也充满了残酷的杀戮,尧舜时代并不是一个没有人与人冲突的黄金时代。成语“化干戈为玉帛”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干戈”和“玉帛”来代称“战争”与“和平”,并非什么“穿越”。  相似文献   

7.
近拜读《文摘报》载一奇文《骆驼常怀忧患之心》,说的是骆驼为了穿越沙漠的需要,不吃鲜润的青草而吃苦涩的干草,因为干草要比青草耐饥。作者对骆驼这种“忧患心理很强”表示赞赏。  相似文献   

8.
陆机的《文赋》与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阐发了当时诗赋审美化的一系列标准,反映了西晋文人的“美文”观念。刘勰是魏晋南北朝“美文”观的集大成者,《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美文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个层面。这种对美文特征的系统概括与二陆美文观的影响是分不开。“二陆”的“美文”观念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的“文亡离言”究竟指代何意义,尚有疑问。本文通过对“文”、“言”在孔子的话句体系中的能指与《诗》教体系中所能进行分析,清楚地揭示出“文亡离言”中的“文”实质在孔子《诗》教体系中指书面语言,“言”实质是口头语言,反映了孔子《诗》教体系对《诗》的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教化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1.
论黄侃先生《说文》学研究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根柢”说阐述《说文》之价值,以声音推求《说文》之本字,以“笔势”、“笔意”说研究《说文》中字之本义,以“孳乳”、“变易”说系联《说文》中之同源词,以《说文》来探寻方言之本字、考证古音,以系统论阐述研究《说文》之方法,构成了黄侃先生在《说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2.
新刊《宋张仲绾墓志》的墓主张仲绾出身于北宋世代为官的士大夫精英家族。曾祖父张齐贤为太宗、真宗朝名相,祖张宗礼、父张子奭亦曾为官,张子奭屡次出使契丹、西夏,因功获得荫补资格。张仲绾荫补出仕,为官三十余年,由太庙斋郎升至正八品奉议郎,历任县主簿、州司理、县令、监仓、知军、知州等职事官,体现了北宋荫补出身的下级文臣仕宦生涯的艰难历程。张仲绾墓志铭对研究张齐贤家族的兴衰、北宋基层行政事务的运行、四川地区的军政和盐政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互文关系,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之间发生的关系。新的文本,总是在旧的文本或历史文本的基础上发生,因此互文性写作的每一个碎片,呈现为一个“虫洞”,读者可以穿越它而抵达另一时空。《文心雕龙·隐秀》所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用互文性理论来表述,就是任何文本都处在一个巨大繁复的意义网络中,无法摆脱从“隐”、“奥...  相似文献   

14.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反义连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论衡》中的“反义连文”更是有着鲜明的特征,本文从其音节的多少,构成成分的位置,意义及性质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以期进一步研究《论衡》及其反义现象,为汉语史研究出些许之力。  相似文献   

16.
先秦辞赋并非如前人所述是辞赋的萌芽期。它结合了诗、文的特征走向完善与成熟,并具备了三大类赋体格式:以《赋篇》为代表,已露诗体赋之端倪;以《离骚》、《九章》(《桔颂》除外)为代表的骚,于抒情言志、哀怨讽谏与诗无异,而其句式、结构、韵式等与汉骚体赋一致,因而身兼诗、赋双重特质;而《高唐》、《神女》开散体赋之先河。同时,在此之前,《卜居》、《渔父》、“二招”等作品,初具赋体特征,称之为“准赋”  相似文献   

17.
李孜文 《学语文》2010,(6):42-42
偶然读到了李白《将进酒》中的那句“朝如青丝暮成雪”.我不禁赞叹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竟能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描绘颜色的词语上。即便是黯然的“黑”,用“青”替换后也不免也焕发出一丝高雅脱俗,更具诗意。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散文二篇”的“文眼”早有定论(如全国职高教材教参),即《绿》的文眼是开头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文眼也是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新版全日制普高试验本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24页也说:“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这样的“定论”总是让人感到“颇不舒服”,细究才发现定论欠当。理由如下:查遍《词典》和《辞海》,并无“文眼”词条:但根据“文眼”的母源词“眼”、“诗眼”等,我们就可大致确定“文眼”的概念。1999年版《辞…  相似文献   

19.
《谈礼貌》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中还选编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等说明事理的课文。这类说理文的行文逻辑和表达方法都大同小异。从结构上看,都有一个议论文的大体框架;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我在教学《谈礼貌》时,着重思考的就是把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关注阶段特征,让说理性的文章说出“语文的理”,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明成祖尊崇儒教,组织编纂《孟子集注大全》取代了《孟子节文》的地位。《孟子节文》对“民本”、“仁政”思想内容的删节,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是其被废止的根本动因。孙芝等人的冒死直谏,促成了《孟子节文》的废止,成为明代孟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