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起和谐社会,人们就会想到1600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谓和谐?从字面上看:和,左边是个禾字,禾者,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右边是口,口者,人所以言食也。禾与口结合起来,可以解释为人有饭吃而内心平和。谐,左边是言字,说话谓之言;右边是皆,皆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吴中区木渎第三小学倡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形成了"五个确保"的制度,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已逐渐呈现出盎然的生机。一是确保学生的诵读时间。即"晨读、午诵、暮悟",每天早上,学生到校之后自主朗诵经典诗文;中午,学校播放古诗文录音,供学生欣赏;晚上,学生在家至少诵读10分钟。二是确保学生诵读的质量。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3.
正一、揭题导入师:今天在咱班上课真开心,我们一起先来做一个猜字小游戏吧。(课件出示"听"的小篆体)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古人是这样写这个字的,为了降低难度,老师再把这个字的繁写体告诉大家。(课件出示"听"的繁写体)你们猜这是什么字?并说说你的理由。生:这是一个"德"字,因为它的右边和"德"很像。师:你很会联想,可惜不对。生:这是一个语文的"语"字。因为它的左边就像一个言字旁。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药》里有一条"灰白的路",它"愈走愈分明",是"一条大道","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庾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这一条路,对小说里的华老栓和革命者夏瑜来说,是一条幸福的但又是一条没有归宿的路。  相似文献   

5.
好课三味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侧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6.
郭艳 《成才之路》2014,(22):96-96
正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大多数都仅仅局限于朗诵和积累,殊不知在这些经典中还包含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构思,这是语文教学资源中宝贵的范例。既然如此,能不能将单纯的诵读经典变为"读与写"呢?即将"读经典·学写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创造。为了落实"读"与"写",教师的教学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巧诵读"读"是基础。为了有效推进"读与写"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四步。  相似文献   

7.
何曼 《在线学习》2021,(7):42-43
"讲"和"诵",是中华经典诵读的核心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典诵读培训项目学业顾问、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宫潇认为:没有"讲",则诵之无感,读之无情;没有"诵","诵读"这一培训主题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进行<荷塘月色>教学时,可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入手,变"教师讲解、学生读背"的二元教学结构为"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仿写"的三维教学结构,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语言,通过仔细品味来鉴赏语言,通过认真仿写来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7,(10)
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读"出来的。下面笔者略微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反复诵读,锤炼语言首先反复诵读可以及时发现作文中的瑕疵。错别字、病句等问题会在一遍遍诵读中显露出来。另外反复诵读中一定还会体会到一些词句是重复多余的,还  相似文献   

10.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空气清新,头脑清醒,是诵读的大好时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我们不该忽视这短暂的晨读时间,应尽量做到每天清晨教室里"书声琅琅".这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11.
诵读教学古已有之,从古代语文教育的大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脉相承的对诵读教学的重视,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诵读教学也符合汉语文的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主要有范读、自读、美读,师生在诵读中皆随文入意,随情入境,从而神随物游、智随心展、能随言成。  相似文献   

12.
【片断一】师:同学们",幻"字很容易写错,请大家仔细观察"幻"字的各个部分,提出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生":幻"字左边是把绞丝旁底下的横去掉再加上点,右边是横折钩,书写时左边千万不能写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坚持以"读"为主,采取多种形式,读前有铺垫,读时有要求,读中有研讨,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理解、忘我的欣赏,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琅琅的书声中潜滋暗长.  相似文献   

14.
"多角色诵读"从强调诵读者自我角色定位方面对"诵读培养语感"进行了突破传统认识的、新视角的解读。诵读者以朗读者、讲述者、绘画者、倾听者、评读者等多种角色身份进行诵读,赋予了诵读"脱口读""讲读""赏读""听读""评读"等丰富的内涵,从而增强了诵读的趣味性。多角色诵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有梯度的立体思维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解说文学作品,不能抓取个别字词以致曲解词句,也不能孤立地解释词句以致歪曲作品的原意;而要以自己的体验去迎受作品的主旨。陶渊明读书,也看重"会意","每有会意",他会愉快地沉浸其中,甚至"欣然忘食"。他们都是说"读"作品要注重整体感悟。关于"写",鲁迅说过一段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时间长了,"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鲁迅未必完全赞成他的先生这种教作文的办法,但他显然认同,要写好作文,主要靠反复的、综合性的练和悟。  相似文献   

16.
杜虹 《考试周刊》2014,(33):28-28
新课标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指出提高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基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首要通道便是"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积累,然后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等能力。作者根据教学经验,结合茅盾的"读书三诀"得出学习语文的"阅读二步走",即:第一步整体把握,第二步局部品味。诗词及文言文阅读要求诵读,能调动学生多感官,以便理解古代文章的文义。  相似文献   

17.
<正>所渭"走心阅渎",是指读者带着"心"走进文本,深入阅读,让文本走进读者的心灵,最终读者能走出文本,成长自己。为什么要进行"走心阅渎"呢?1.时下阅读多"无心"。当前,浮躁的社会心态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追求所谓的"多读多写",即一味地增加阅读的量,而不是追求阅读的质,导致阅读时浮光掠影,观其大概,而没有仔细品读、深耕  相似文献   

18.
"语文味"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在进一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实践的分量,从而提高课堂效益。一般来讲,"语文味"的产生及浓淡主要看课堂中是否进行了一定量的"从读悟写","从读教写",也就是说要看进行了多少"为什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写议论文,常有畏难情绪。究其难处,多在于说理不清。"说理不清",看起来是表达的问题,实则仍是认识的问题。古人有言,"理弱者苦贫","理定而后辞畅"(《文心雕龙》)。"理"既"贫","弱",焉能不"苦"?"理"不能"定",怎有"辞畅"?  相似文献   

20.
"孩"字的宋体与楷体书写,从外形上看有明显的不同:宋体的"孩",左边的"子"字旁第二笔是竖钩,右边的第二撇书写时起笔比第一撇低,但长度似乎和第一撇一样,所以收笔时明显比第一笔更向左伸出了一点点;楷体的"孩",左边的"子"字旁第二笔是弯钩,右边的第二撇起笔低,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