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社区中的传播及其特点,考察了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演变.我们发现:地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是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良好发展的结果,同时这种传播本身对屯堡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所以本文从族际交往这一视角来分析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当代的演变情况.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代羚中地区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民族关系日益融洽.  相似文献   

3.
屯堡文化     
《教育文化论坛》2014,(2):F0002-F0002
屯堡文化是位于“喀斯特王国”贵州腹地、黄果树瀑布之乡——黔中安顺一带的人文奇观。在安顺周边一带的三百多个村落里,居住着数十万明朝屯军后裔——屯堡人,由于屯堡妇女身着与当地汉族后续移民、少数民族所不同的以大襟、宽袖、长袍为主要特征的服饰,屯堡人往往被误认为是少数民族“凤头籍”、“凤头苗”,而其实他们是汉族,他们也自谓为“老汉人”或“南京族”。  相似文献   

4.
族际通婚是最能直接反映两个民族之间交往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历史上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紧张,屯堡人基本上是族群内婚。从1980年开始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开始出现联姻的现象并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通婚总量并不高。本文通过分析社区、族群特征及个人特征对族际通婚的影响,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是保持着良性的互动的,义务教育的普及、族际通婚态度的转变等因素是1980年以来族际通婚比率上升的原因;而民族间存在的文化边界、历史遗留的族群偏见及族群分层现象的存在是制约族际通婚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应达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13-15,19
文章以位于黔东大地上众多屯堡之一——盘石城为例,经详实的史料和实地调查,提出:明代修建于苗疆的各类屯堡,自然发挥了镇压少数民族的桥头堡的功能,但从盘石城的变迁来看,它们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形成的重要见证。它们从一个纯军事的堡垒,逐渐演变为在各个时期发挥调节民族关系、规范民族交往秩序、见证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交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屯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与少数民族、其他汉族群体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在汉族的传统服饰几乎消失殆尽的今天,安顺屯堡妇女默默地将其传承着,使得今天还能找子到明代历史的踪迹.屯堡妇女服饰以其独特性独树一帜,不仅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景观,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屯堡服饰景观的构成、源流、变异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共存,这些少数民族被华夏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文章以《诗经》为窗口,并结合其它文献分析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各民族的生存状态,从而进一步厘清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由战争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屯堡民间信仰来源广泛,是典型的移民文化。首先,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信仰和习俗是其重要来源。其次,屯堡人对祖先的崇拜,尤其是对汪公信仰构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再次,屯堡人受少数民族影响,笃信鬼神,自然神、家族神、傩戏鬼神、五显神等。同时,因其特殊的移民生态,造成了屯堡民间信仰的鬼神崇拜中神灵繁多,是多神信仰。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贵州屯堡文化自觉的路径,即:要重视屯堡文化在黔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处理好屯堡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树立屯堡文化自信,注重屯堡文化认同,促使人们对屯堡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唐与少数民族和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上的需要,唐政府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频繁和亲,其次数之多,规格之高,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和亲史上无朝代与其相比。唐代的和亲由于其政治和民族关系的需要,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唐代的和亲也给唐王朝的统治以及周边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言旨话"是以四字格习熟短语为背景、隐去短语的末字而用前面相关之语替代末字来表义的一种具有新奇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实际上是明朝初期从北方地区和江淮地区带到安顺来的"藏词式歇后语",之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结构趋于定型化,取材趋于多样化,运用趋于广泛化。目前,它在北方地区和江淮地区已基本销声匿迹,在安顺周边屯堡村寨依然使用,但使用不平衡。"言旨话"是屯堡文化的一个事象,表现出屯堡人崇古、求奇求雅、族群认同等心理及"近取诸身"的观物取象方式。  相似文献   

12.
大屯契约文书,见证清至民国安顺屯堡社区民间契约的规范化,体现清代“屯田”在屯戍制解体后成为高税田,而从永佃权到"一田两主"的顶田契约及其他杂契,作为藏于民间私家的乡村档案,对明清以来到20世纪50年代的安顺屯堡村落,尤其是废除屯戍制度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赋税、地租、生产力、生产关系、土地交换、家庭遗产继承、乡亲寨邻的人际关系等情况提供了研究的资料,对国内专家学者对研究屯田制度及其解体后的安顺屯堡村寨的研究以及中国契约文化、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在中国外交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其外交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国人外交思想的整体框架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其次,群体是审视社会变迁的一个很好的视角,对特定群体外交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近代外交思想的变迁。再次,从西方传入的均势观念对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与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孝道思想是屯堡人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丰富多彩的佛歌、孝歌、丧葬仪式及地戏、花灯等民俗文化活动来展示。在自明初至今6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屯堡人孝道思想表现出强烈的儒学精神和宗族情怀,不仅促进了屯堡文化的发展,而且也维系着屯堡族群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华夷秩序"是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其根基是中原王朝发达的经济和高度的文明。"华夷秩序"下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本文从古代中国边界的范围入手,循着古代中国边界的特点,分析古代中国边防的性质,进而探寻古代中国边防对当代边防的启示,以期从边防视角对"华夷秩序"下古代中国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间的关系进行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跨界民族”,关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的起点,大体上存在三种看法,第一,认为应追溯至元代明代;第二,认为起于明末清初,第三,始于19世纪中叶迁入,本文根据史料进行分析,阐述了明代朝鲜族移民辽东的原因,迁徙途径及其开发辽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明代地方卫所武职家族群体有一个历时性变化的过程,因之其地方影响在不同时段不同背景下体现为不同的特点。旧官曾在明初占据主导地位,新官调入以后,人数虽少却能以身份优势对地方社会施加重要影响。新旧官之别在地方上的表现于明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又渐次消弭。明中期以降,武职家族仍以世职袭替来维系影响力,同时注重通过科举事业拓展家族的出路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屯堡人的非宗族性与明初的军事移民背景和"卫所屯田"制度有着根源性联系,屯堡人的特殊的居住模式、通婚圈、家庭类型和人口迁徙模式都彰显了其非宗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中央王朝。与以往的封建王朝统治者相比较,满洲贵族中的政治家在处理民族关系及其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方面,更加具有政治远见。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分析清朝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并对清朝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广西土司制度最终确立于元代。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广西土司制度产生的源头大体可以追溯到秦汉王朝的"羁縻之治"时代,唐宋羁縻州县制度是广西土司制度的前身,元明广西土司制度由唐宋羁縻州县制度发展与演变而来,两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广西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是在明朝统一广西之初,具体表现为明初在统一广西的过程中实施对钦州七峒长官司的改流,由此揭开了王朝中央在广西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的序幕。历史渊源与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问题由此成为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