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忠岳 《物理教师》2009,30(7):26-28
摩擦力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较好地建立起这两个概念,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然而摩擦力尤其是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演示(俗称“红蜡块”实验)一直以来是中学物理实验设计的难点.如何演示好这两个实验呢?从原理上讲,只要用绳子水平且匀速拖动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绳子的拉力大小就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实验已经成了我们深入课改的难题,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即使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很高.有时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学习中.教师往往面临一个难题——完不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要用时间做保证.如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完成体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是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4.
摩擦起电和验电器的作用的实验,是中学物理不太容易完成的演示实验。实验中若不注意正确操作,容易导致实验失败。如何保证实验的成功呢?下面就此谈几个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 平抛运动是运动学中一个比较经典的问题,现行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物体平抛运动的规律作为重点进行教学,并配置了一个学生必做实验进行研究.多年来,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物体平抛运动的轨迹显现较为困难,实验中所述的“用铅笔并较为准确地确定小球通过的位置.”其实是不容易做到的,用铅笔描出的物体平抛运动的轨迹也是不太准确的,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在高中物理学习的全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行受力分析呢?主要依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有多少个物体与它接触)和运动状态着手,分析它与所处环境的其他物体的相互联系,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7.
学生:既然用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什么还要引入平均速度呢?教师: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速度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是始终不变的,因此可用速度值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速度是变化的,我们既不能用运动过程中速度最大值来描述物体在此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程度,也不能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最小值来描述.所以我们引入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学生:理解平均速度要注意什么?教师:由于做变…  相似文献   

8.
周鹏 《高中数理化》2014,(10):43-44
速度这一物理量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常用的物理量之一,但也正是由于“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在教学和理解时多半是浮光掠影、支离破碎.现对相关问题作系统梳理如下. 1 应如何理解“速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在高中的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速度大的物体运动得快,速度小的物体运动得慢.”这句话是否正确?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中通常会存在2种结论.结论一:这句话正确,因为我们引入速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结论二:这句话不正确,因为速度定义为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如果运动的物体在该段时间的位移为零(比如说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一周),则根据定义可知电子的速度就为零,照理就意味着物体没有运动或是运动得很慢,这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师(出示图1)这是一个什么情境?生钉图钉.师前面学过,力作用于物体会有两种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那么墙壁的运动状态改变了吗?生没有.师形状呢?生改变了,墙壁被钻了一个小洞.师这个洞是哪个力作用的结果,施力物体是谁?生是钉尖对墙壁的压力作用的结果,施力物体是图钉尖.师这个压力是从哪儿来的呢?生是手指给的.师可手指并没有作用于钉尖呀!生哦!这个力是作用在钉帽上的,老师,它怎么跑到钉尖上来了呢?师请仔细观察,手指和墙壁之间是什么?生只有图钉……哦,我知道了,拇指加给钉帽的力…  相似文献   

10.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要淡化.还是要强化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老师们.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中,经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发现运动技能的教学确有淡化的现象.那么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牛顿第一定律是重要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为了使同学们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一节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该实验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的水平而上、铺有棉布的水平面上和光滑的木板水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首先,同学们应该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我们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加快、减慢或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呢?该实验的目的就是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学习中.行程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题目中纷繁的条件、变化多样的运动状态……这些表象妨碍了学生对行程问题本质的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运动的状态中。如何才能使学生透过这些运动表象的迷惑而轻松挖掘出行程问题的本质含义呢?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种解题方案——“化动为静”。这种方法具体表现在先假定一种正在运动状态下的物体静止不动.让学生通过对另一种物体的单一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直观示意图中确定出运动路程.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解答题目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长跑是体育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基本教材,也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必测项目.同时,又是一项枯燥、单调、又苦又累、极易产生疲劳的运动.因此,学生最怕上中长跑课,该项成绩也一直不太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如何提高学生的中长跑成绩?  相似文献   

14.
运动的物体能冲上斜坡是动能能转换为重力势能的结果.物体冲上同一斜坡的最大距离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例(2008年南通)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要经过一段上坡路.他思考: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相似文献   

15.
邓小迁 《考试周刊》2011,(69):162-163
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它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因此,过去性成为历史知识特点之一。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转性,使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与学生的距离遥远,很多东西对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没有直观感觉,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相应地提高了教学要求。那么教师怎么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呢?师生怎样才能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过程和谐发展呢?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自由落体运动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一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难点集中表现在:1.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上,如认为“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越慢”;2.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上.如自由落体为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那如何突破这两个难点呢?对于第1点,可以结合牛顿管实验来讲解.但对于第2点就难于讲清楚了,尽管课本引人了物体下落的频闪照片,但是学生并不理解频闪照片是怎么一回事,这不仅不利于把问题讲明白反而会引入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1.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或静止?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只要看这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相似文献   

18.
“运动”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含义.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如图所示,物体原来在A位置,后来到达B位置,我们就说物体运动了.如果物体是沿着直线到达B位置的,就说物体作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是沿着曲线到这B位置的,就说物体作曲线运动.直线运动最简单,因此我们目前研究的是直线运动.那么,对于运动来说我们究竟要研究些什么问题呢?章先要研究运动的快慢.例如在体重大—。二的赛跑,我差比运动员掴对快慢.运初的快慢用速度天乘示,运动后快的称为速度大;运动后慢的都为建厦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动…  相似文献   

19.
张玉斌 《成才之路》2012,(15):67-67
对我和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绝对是个新事物,不知如何下手。研究性学习会不会像历次运动一样,走个过场就算了呢?多数人认为只有专家、教授才谈得上“研究”,高中生刚摆脱文盲阶段。能“研究”出什么来?但形势所逼,不搞又不行。在“深思熟虑”后,我选定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这个课题,我认为这个课题就是量一个物体高度和它地面的影长,再查三角函数表就搞定了,简单易行,定能“轻松”完成。后来证明我太“嫩”了,太轻视这个课题了,整个活动过程从未“轻松”过。仅在选择测量什么物体的影长上,就出现了很多意外,,也体验了课堂上无法生成又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静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加快物体的运动,也可以作为阻力,阻碍物体的运动.由于静摩擦力的“双重身份”,再加上一般用“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来判定静摩擦力方向的限制,使得静摩擦力的方向很难判定.这使许多同学在碰到此类问题时,就如坠云雾之中.能否用更好的方法来拨开同学们面前的这层云雾呢?笔者从所有物体均处在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两种情况入手,阐述了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判定一切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方向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