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你阅读古时候,赵国有个人叫赵括,他是名将赵奢(she)的儿子。赵括从小就读了很多兵书,提起用兵作战来,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连父亲也辩论不过他。赵括自以为能用兵如神、天下无敌,可是他父亲总说他只  相似文献   

2.
纸上谈兵     
《下一代》2010,(11):29-29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解释】:比喻只凭书本知识,夸夸其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故事】:赵奢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赵括把兵书背得烂熟,即使是身经百战的父亲与他谈论用兵之道,也难不倒他。但是赵奢仍然说儿子不能领兵打仗,否则国家就要毁在他的手中,因为他只知道"纸上谈兵",不懂得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赵国的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从小喜欢学习兵法,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啦,背得滚瓜烂熟,说起用兵打仗的事,指手划脚,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放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没有一个人抵得上他。赵括的母亲,是一位正直贤德的妇女。她严格要求儿子,教育他要做一个有利于国家的人。但赵括半句也听不进去。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两国军队在长平对阵。赵王派上了年纪的廉颇出战。开始,赵军  相似文献   

4.
纸上谈兵的赵括,败于长平,尽丧赵之精壮。但细究赵括失败原因,其父赵奢是难逃其咎的。赵奢西败强秦,奉公克已,不愧为一代名将,但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赵国的大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从小喜欢学习兵法,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啦,背得滚瓜烂熟,说起用兵打仗的事,指手划脚,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放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没有一个人抵得上他。  相似文献   

6.
《赵将括母》中的对比法实在精采!一则短文,四组对比,有主有次,有明有暗,都围绕中心,又各有侧重,令人叹为观止。“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而赵括的母亲却上书说:“括不可使将。”于是围绕着赵括能不能为将的问题,在孝成王和括母之间展开了一场论辩。括母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就将其夫(赵奢)与其子(赵括)作了鲜明的对比: 其一,赵奢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赵括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一个平易近人,以德感人,深得人心;一个高高在上,以威逼人,不得人心。其二,赵奢为将,“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赵括为将,“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一个廉  相似文献   

7.
赵国大将赵奢,通晓兵法,英 —亘善战。他有个儿子叫赵括。r用兵打仗,那么危险的葛一他却说得如同儿戏。实际士他这只是纸上谈兵t’泰国侵赵.寡人听说你-自臻略胜过你父亲cj—将军.敌情不清.、贸然出击很危电兵书上说的不会、L膏错n赵括盲目相信兵书.不顾实际。贸然 进攻,最终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画说五千年·先秦篇 纸上谈兵$中华文化传播集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8.
奉公守法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名将叫赵奢,他屡建奇功而位列上卿。赵奢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有一次,他带人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平原君地位很高,名声、势力很大。他的管家常狐假虎威,抗拒缴纳租税。赵  相似文献   

9.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被认为是军事奇才。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闭门不战,秦国无计可施……  相似文献   

10.
《史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学习兵法,兵法记得滚瓜烂熟,连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代替廉颇当将军,只按兵法条条指挥,结果在长平之战中惨遭失败,赵括也被杀死。可怜那四十多万赵军投降后绝大部分被活埋了,从此赵国由强盛走向了衰败。赵括的兵法知识真可谓是炉火纯青,可为何仍兵败于长平呢?关键在于他只会纸上谈兵,不能灵活运用兵法,全军覆没就顺理成章了。由赵括战败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否也在死搬教条呢?这是发生在我周围的一个真事:老师告诫小学生过公路时,一定要等到汽车过了以后再过,这些小学生走到公路旁时,…  相似文献   

11.
《赵将括母》一文中括母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是文章的主要角色,但是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对人物的思想言行、衣着外貌,作绘声绘色的描写,而是用简洁的语言,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赞颂人物品格,其对话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开门见山,直述来意。当括母得知赵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时,便毫不犹豫地向孝成王献书:“括不可使将”,开门见山,直述来意,拒不同意赵括为将。这是括母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采取的果断措施。对比鲜明,详略得当。括母向孝成王呈述“括不可使将”的根据,采取了对比手法:赵奢,“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而赵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赵奢对“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  相似文献   

12.
《六国论》一文中有句云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课本 (必修 )未注 ,而配套“教参”对此作了“补充”说明。笔者认为 ,“教参”所列关于赵、秦“五战”的所谓史实 ,同句子原意风马牛不相及 ,只能对读者起到误导作用 ,故有必要辨正如下 :为明确起见 ,先来看“教参”有关该句的“补充资料”———3 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公元前 2 70年 ,周赧王四十五年 ,秦攻赵 ,围阏与 ,赵将赵奢大破秦军。赵封奢为马服君。公元前2 6 0年 ,周赧王五十五年 ,赵使赵括代廉颇 ,秦白起败之于长平 ,大破赵军 ,坑四十五万人。公元前 2 57年 ,周赧王…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理解     
有一堂历史课,讲到战国时代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老师讲完之后,问学生对于赵括的看法。学生大概都会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导致大败,应予批判。如果,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他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14.
“腰缠万贯”这个成语,是形容一个人钱多富有。那么,“万贯”究竟是多少财产呢? 古时候的铜钱是用绳子穿着的,这穿钱的绳索就叫贯,即钱贯。1000枚铜钱穿在一起就是“一贯”。明朝洪武八年(1375),曾发行面额为“壹贯”的纸制“大明通行宝钞”,当时规定,“一贯”等于铜钱  相似文献   

15.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用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青时学习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让他代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根据兵书,不知灵活处理,为秦军射死,部下45万人全部被俘。后来就用“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千百年来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我国历史悠久,历史上大小事件、趣闻轶事不胜其数。它们或引以为戒,或给人激励鼓舞,在广泛长久的流传中逐渐凝为成语。因此,成语中有一部分包含着历史人物和典故。成语包含历史人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较多的是一个成语讲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邹衍的“六月飞霜”,赵括的“纸上谈兵”,赵高的“指鹿为马”,张良的“孺子可教”,韩信的“背水一战”,汉武帝的“金屋藏娇”,司马相如的“子虚乌有”,班超的“投笔从戎”,马援的“马革裹…  相似文献   

17.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主题思想的分析,过去大都着眼于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强调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歌颂了蔺相如对秦斗争的机智勇敢,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赞扬廉颇忠于祖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从局部看,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从全篇看,就不够全面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多人合传,全篇写了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五个人物。通过这五个人物的传略,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反映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  相似文献   

18.
纸上谈兵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战策,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这位将门虎子,令世人称奇,许多人以为,赵括将来必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王派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廉颇驻守长平,廉颇认为只有坚守不出,才是拒敌的良策。果然强秦对赵奈何不得,双方长期相持。于是秦军用计,散布廉颇要降秦的谣言。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轻敌出击。秦将白起设伏兵把赵军围困起来,截断赵军粮道。赵军被困46天,粮尽援绝。赵括被射死,赵军向秦军投降.留下千古遗憾。  相似文献   

19.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曾经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闻名于世,大将赵奢又以“阏与之战”成就功名。赵武灵王与赵奢是宗室关系早在古代就被记述,但据史料和考证,他们之间不仅是宗室关系。而且赵奢是赵武灵王的一子。对于这个问题历代文献记载都很笼统,都认同赵奢是赵国的王子,但未明确指出赵武灵王与赵奢的父子关系。  相似文献   

20.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