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戴望舒是一个爱做梦的诗人 ,《雨巷》作为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是他的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白日梦”。诗中巷、丁香姑娘、雨三个意象包含着深刻的文化意蕴 ,分别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特性、诗人颇具传统特色的忧郁心态、现实理性层面的“自我”。因此 ,《雨巷》也可理解成是诗人对在梦中穿越中国传统文化之“巷”的所见所感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2.
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中意象十分巧妙而丰富,本文通过对唐宋诗中有关"海"的诗歌意象的梳理,从而体会在中国独特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下,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唐宋诗中"海"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诗人思想情感意蕴,并在对"海"意象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分析中,体会其局限性及所造成的时人的隔绝心理。  相似文献   

3.
唐宋诗的比较自古未绝,最著名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而论宋诗者多沿用严羽批评苏、黄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沧浪诗话·诗辩》)来诟病宋诗,实际上无论宗唐、宗宋亦或是“唐音”和“宋调”均无高下之分,只不过是体现了两种诗境上的不同美学风格,即唐诗美在情辞,宋诗美在俗事。本文意在通过唐宋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的比较来阐明此特点。  相似文献   

4.
法国诗人缪赛说过:“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篇,有许多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歌》)赵翼在《题元遗山集》中,回顾诗人元好问的悲惨经历,也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变工。”柳宗元与欧阳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都是长期被贬的朝廷官员、失意文人,这种现实生活的阅历在他们的作品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也对他们能够攀登上文学的高峰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冯班《钝吟杂录》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文学史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远古时代的诗实际上都是歌曲,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一种东西。《诗经》中的作品也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故司马迁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墨子·公孟篇》也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因其配合音乐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如“风”诗是配合地方色彩的音乐,“雅”诗是配合  相似文献   

6.
李森先生编著的《禅诗三百首译析》认为柳宗元的五绝《江雪》描写了“空寂之境”,而“这样空寂的境界无疑是最理想的禅境”。历代著名诗评家们从中读出的是“得天趣”、“傲然独往”的精神和骨气,而不是禅寂。因为从这首诗的创作心态来看,诗人当时被贬南荒,一以疑惧,一以坚持,正如《惩咎赋》所言:“苟余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顾。死蛮夷固无所兮,虽显宠其焉加?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这种心态反映在《江雪》中,便成为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体现的是坚持大中之道、蔑视守旧势力的大无畏精神,而不是消极化解的禅思。  相似文献   

7.
笔者试图通过对禅诗与非禅诗的比较解读,了解禅宗与唐宋诗人的因缘关系,从而把握唐宋诗人在禅诗中流露出的心态。以引导学生在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困厄,调整自己的心境,以更好的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生活,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3课是三首七言绝句,分别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但因三位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彼此不同,从而三首诗所选用的物象和寄托的情思也各自相异。通过对三首诗的对比赏析,我们可以挖掘出深藏于其中的内涵和美学意蕴。(一)三种心态:“喜春”———“惊喜”———“伤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题题眼为“寻”,诗人因寻找春天而心情轻松,因找到春天而心花怒放。因而四句诗描画的是一幅洋溢着欢悦、欣喜和畅快之情的“喜春图”。你看,大自然…  相似文献   

9.
王维(公元七○一年——公元七六一年),字摩诘,是唐代的大诗人之一.王维的诗,以写景见长.宋朝苏轼《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正是概括了王维全部写景诗的艺术特色.而《辋川集》中的二十首五言绝句,又正是王维写景诗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0.
译事难,译诗更难,译格律诗更是难上难。在中外翻译史上,译诗一直是一个较为艰辛而颇有争议的工作,而把格律诗译成格律诗就更不用说了。难怪鲁迅说:“译诗,真是出力不讨好的事。”大概正是出于这个缘故,才使得有人提出诗之不可译之说(见王以铸《论诗之不可译》)。这是因为“赋诗言己之志”,而“译诗则言人之志”。而  相似文献   

11.
所谓“诗眼”即为鲜明表现意象 ,构建形象 ,传达诗人内心感受而精心选择、锤炼的语词。例如 ,宋祁在《玉楼春》词中于“红杏枝头春意闹”里着一个“闹”字 ,写尽了杏绽红柳抽绿的盎然春意和蓬勃生机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叹 ,对生活的感悟。故古人王静安评之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我们在欣赏李白绝句《朝发白帝城》时 ,亦当留意“轻舟”这个意象 ,联系全诗 ,构建一叶扁舟 ,轻漂于大江之上 ,随湍急的水流飞快直下的形象 ,不难感悟到诗人摆脱羁绊 ,重归山水 ,轻松愉快的心态。大凡诗眼 ,往往都是作者推敲斟酌再三之所着。所以 ,披…  相似文献   

12.
王海艳 《现代语文》2006,(3):120-120
《一个观念》见于闻一多的诗集《死水》,它最初发表于1927年6月23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一直以来这首诗都被看作是闻一多爱国诗篇的代表作,这样解释未尝不可。但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讴歌及立志于坚守、拥抱这种东方文化的决心,并且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的性格哲学。闻一多曾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与郭沫若的相比较,他说道:“《女神》之作者爱中国,只因他是他的祖国,”而“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他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这种“可敬爱的文化”在《一个观念》这…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向来就以“诗的大国”而著称于世。从《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魏晋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乃至唐诗宋词元曲无不闪耀着灿烂的光辉。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鉴赏,可使我们品味到诗词的意蕴之美、体悟到诗词的语言之美,而且诗歌赏析题也被列为我们中考,高考的考试内容。那么,我们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对诗词进行鉴赏呢?一、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诗人的感情倾向“诗言志”实际就是“诗言情”,古诗词中常见的有四种主要情感。①忧国伤时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了山河沦丧的痛苦、以死明志的决心。张养浩的《山坡…  相似文献   

14.
诗歌,这个重要的文学形式,数千年来一直为古今中外的广大人民所喜爱。许多文学家的创作生涯是从写诗开始的。因此,曾有评论家这样说:“诗是文学的灵魂”,文学家不懂得诗,“那将是一个悲剧”(唐弢《诗人,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载《诗刊》1978年第8期)。我国的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翻开中国文学史书,我们为有数量浩瀚的优秀诗篇,为有“涛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的众多成就而骄傲;同时,也为有像(?)  相似文献   

15.
新近武汉出版社出版的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谈的是唐宋时期诗歌流别的风格特征以及它的源流变异。本书不乏“仁”、“智”之见,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宏观上对流别与流别之间、流别与杰出诗人之间的关系作鸟瞰式观照,把握流别及时代诗歌创作的塑作风貌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家与作家之间、流别与流别之间总存在着横向或纵向的影响,并由此而衍生出新的文学流别。因而,对文学流别的研究,只有跳出流别的圈子,从微观人手,从宏观着眼,方能理解不同流别诗风形成的来龙去脉,把握时代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唐宋诗风流别史》…  相似文献   

16.
一1982年第11期《诗刊》,在发表吴奔星先生(1913—2004)的新诗《别》时,签发这首诗的诗人邵燕祥先生在致吴先生的信中说:“想不到老先生能有此清词丽句。”这是吴先生的熟悉者,对《别》的印象。原与吴先生不熟悉者如诗人田永昌先生,阅《别》后见到吴先生时的印象,是感到“很难将那些年轻的诗(指《别》等)和前面的(老)人挂起钩来”。显示了老诗人与流于笔端的“清词丽句”的“年轻的诗”之间的巨大反差。年届古稀而能有此看似委婉动人的“言情说爱、倾诉相思”之诗者,古往今来,究属罕见。那它会不会是一首李商隐式的、名为相思实乃咏史的诗作…  相似文献   

17.
阮籍复杂的文化心态决定了《咏怀诗》意象的选取、建构,而这些诗歌意象作为诗人主观情意的倾注物,也必然反映出其心灵世界的方方面面。《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和自然意象印形象地反映出了阮籍进退失据、忧生惜时的心态。  相似文献   

18.
古代诗人和诗评家都很重视诗情的含蓄.宋代欧阳修认为:诗最好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六一诗话》);清代吴乔也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围炉诗话》).含蓄,就是不直不露,能将诗情表现得更深更浓,刘勰把它比作“河流中蕴藏着的珠玉”(“川读之韫珠玉”);含蓄,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姜夔:《诗说》),给读者留有余地,由读者去咀嚼,去领悟.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不是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诗,他曾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见《与元九书》)但这仅仅是比较而言。其实诗人对此诗仍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又有“一篇《长恨》有风情”的自评。诗人卒后唐宣宗以诗吊之,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的称  相似文献   

20.
贵曲“曲”是文艺创作的特征之一,一切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力避平直、板滞,而着力在曲折翻腾上下工夫。古代诗人、文论家有着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文章贵曲折斡旋”、“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贵曲者,文也。”(袁枚《随园诗话》),“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王遗山),“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黄山谷),“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司空图在《诗品》的《委曲》一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