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0~63页。教学目标: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际操作中建构平均分的概念。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独立思考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想法。4.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平均分物品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平 《学周刊C版》2014,(6):59-59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运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迅速达到此项教学目标。“数学实验”是我的市级课题—《数学实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在激发学生掌握新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表内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而运用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则可以迅速达到此项教学目标。"数学实验"是我的市级课题——《数学实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对象。其主要研究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在激发学生掌握新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活动经验展开数学想象,帮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观察比较中初步建立"平均分"的表象,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平均分"的意义,在细节中精致"倍"的内涵,在分分圈圈中完善"平均分"的建构,在数学想象中内化"平均分"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2014年我校在初一年级进行分层教学的教学改革,把全级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组成A班,实施走班制,由我执教.分班的主要依据是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区统考)的数学成绩,当时该班的数学平均分与本地区成绩最好的华英学校(民办)年级平均分持平.执教1年下来,A班的数学成绩没有特别突出,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区统考)的数学成绩甚至比华英学校的  相似文献   

6.
“三象一作”(现象、心象、抽象、操作)的数学认知过程(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及可操作性。教师可以遵循这一认知过程,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学生搜集、观察身边的数学现象,再通过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科学规范的心智图像,最后通过层层抽象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学“认识平均分”时,注意创设现象情境,着力于多种分法形象的积累;激活心智图像,着力于平均分内涵的清晰;进行数学抽象,着力于平均分概念的形成;开展操作活动,着力于平均分本质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一、提问彰显趣味性,使课堂活力四射 趣味性的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说:"有一天,一只老猴子让小猴子分桃,把100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大猴子,把10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  相似文献   

8.
<正>缘起:"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强调要将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就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尽可能接近,使每份多"1"或少"1",但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依旧有困难。于是,我在校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本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2~33页"分桃子"。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并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2.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经历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不同的分物情境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体会平均分与乘法的联系。2.使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中积累操作和思维活动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数学表达等能力。  相似文献   

11.
"平均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与除法运算、用除法解决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教材十分重视平均分物的教学活动对除法概念理解的支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选取、过程经历和多元表征,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帮助儿童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对某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全量表的平均分是3.9880;在学习动机、学习时间维度上得分稍高于平均分;学习环境维度得分接近平均分;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维度得分稍低于平均分;学习结果维度得分最低.依据调查结果,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应遵循适切性、渐进性、生活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计:钱阳辉薛安明执教者:薛安明教学内容:部编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和分数各部分名称.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有8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明友,每个小明友得多少?2.有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多少?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投影仪与投影片;30张圆形卡片;10张三角形卡片;15根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分物情境,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并能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2.经历分一分、圈一圈、记一记等活动,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建立平均分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平均分与减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曾嘉欣 《新教师》2023,(2):65-66
数学是具有结构化特点的学科,结构化教学可把知识内容进行梳理、串联、整合,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平均分”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究在结构化视域下帮助学生在高点认识本体知识,全局性地把握知识结构,让“平均分”的种子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2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1.生活引入播放一段广告视频。提问:从数学的角度看,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分数)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平均分东西时产生了分数。(板书:平均分)2.回顾旧知师:(出示教材图)三年级上册,我们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得到了分数;三年级下册,我们把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也得到了分数。你觉得分数是怎么产生的?(板书:分)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2~33页“分桃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并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除法是四则运算中比较难教学的一种运算,因为学生缺少理解除法含义和形成除法概念的知识基础与经验背景。《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种子课,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一般都有一些“分东西”的经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过分东西活动里面的数学内容,更没有认识平均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分、体验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教学时,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通过“三改”有效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建构。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P45例1、例2.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3.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索新知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