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天台山赋》的宗教思想呈现出道、释兼备杂糅,以道教思想为主的特点。宗教思想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蒙古国搜集整理《江格尔》史诗文本和建构本国《江格尔》史诗传统,经历了一个从翻译介绍卡尔梅克《江格尔》到整理蒙古国境内零散流传的本土《江格尔》史诗片断并建构成本国史诗传统,从翻译和修订卡尔梅克《江格尔》并打造成蒙古文学经典到最后创编完成作为国家标志性文化资源的《蒙古江格尔》的过程。在其中,《江格尔》史诗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史诗传统的建构和本土化最终促成了《蒙古江格尔》的创编。蒙古国建构《江格尔》史诗传统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的《江格尔》研究及草原史诗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讨论了文学文本经典化的原则,对描述后现代文化特征的各种观点进行了辩析,并提出后现代文学文本经典化的条件。文章以《哈利·波特》等文学文本为例,进一步探讨后现代文学经典文本除了应具有“包容性”、“拆解性”、“通俗性”这几个互相关联的特征外,还应具有表达普遍适用价值观的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乔国强教授所著的《美国犹太文学》一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探讨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并阐述了其与犹太文化、宗教和美国现实的关系。全书紧密结合文本,注重对文学内在规律的揭示,蕴含了作者的文化批判精神。乔国强教授在书中对"犹太性"的界定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在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犹太文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经典作品《七宗罪》中贯穿始终的浓厚的宗教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从追溯《七宗罪》的宗教渊源入手,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中所隐含的宗教情结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与指向,以期透过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的面纱,来解读当代美国社会对罪的诠释与对宗教的敬畏和推崇。  相似文献   

6.
孙梦云 《留学生》2009,(6):62-64
1935年7月,时年不足25岁的钱钟书踏上英国的土地,来到著名的牛津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之后的三年间,年轻的钱钟书从牛津大学行至巴黎大学,接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大量阅读各类文献,为后来的学术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围城》中部分人物的原型,也来源于他这段异国见闻。  相似文献   

7.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之前,曾在《新青年》和《甲寅》上发表过短篇小说译作。胡适早年的文学翻译活动体现了借助翻译来改进中国文学的设想。民国初年黄远庸、陈独秀等人也有类似的思路,但文学翻译在当时并未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当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在《新青年》上引发了白话文学运动之后,外国文学的翻译才真正地被转化为创造新文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蒋勋,台湾著名画家、作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对于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蒋勋有着专业的研究,加之文笔清丽流畅.析理深入浅出,近年来出版的著作很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9.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看法的遗存,"白鹿"等意象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知识与文明的汇聚之地,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以农村为生活起点的当代中国人的梦想。在文学界域,城市意象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色调。路遥长篇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是改革开放初期小说文本中奔向城市梦想的代表,他的梦想以挫折失败而悲剧性地告终。之后,当代作家笔下陆续有以官员或高级知识分子身份实现城市梦想的人物,借助他们的体验、省察与迷失,文学世界构建起充满矛盾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文中景物描写别具一格。作者不经意间的娓娓道来,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向往。也因此,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了我们文化精神领域的常青树。虽然文章表达的是对封建社会教育的批判,但同时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向往。因而,在文中,作者的童心童趣成了文章的一个重要旋律。  相似文献   

12.
从《海上花列传》,经由穆时英、张爱玲、王安忆等作家作品,再到《繁花》,上海文学织成一张绵密的互文性网络,描绘出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上海的生存体验;并借助城市光影声色的时空变化、光影声色里的“花”(女性)形象、城中人的心灵状态,来表现城市历史的“核”和日常生活的“壳”,由此指向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现代都市文明。  相似文献   

13.
"创伤"是社会建构的事物。在"文革"被建构为创伤的过程中,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伤痕》和《十年十癔》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伤痕》表现的是"文革"期间留下的"伤痕"及其修复,《十年十癔》则描摹了"文革"期间形成的"创伤",它无法修复且不断重返现实之中。从《伤痕》到《十年十癔》,八十年代文学圆满完成了对"文革"的创伤建构。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的湘西长篇小说创作非常活跃,文章从文学地理学视角,以《巫师简史》《铁血湘西》《湘西秘史》等作品为例,着重阐述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中湘西历史书写的承继和新变,并将之置于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视域中初步衡定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中由《傅雷家书》更换成了《经典常谈》,选文的变更使本单元的选文主题更加统一。《经典常谈》展现了语文教育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呼应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要求,并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学为主题设计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也是不同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北方草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草原文化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草原文化不断升华、延伸,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具有特色、承载大量现代文明的草原文化。《季风中的马》《长调》这两部电影可以说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因此,本文以这两部影片为例,分析了在现代化进程中草原文化是如何发展、如何表达的。  相似文献   

17.
以《周易》到《说文解字》中的“龙”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从中发现龙历经了一个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实物走向神化的历史演变过程,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迥异于西方的Dragon,最终凝筑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和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18.
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相似文献   

19.
周宁 《中学生英语》2020,(4):108-111
本文基于跨学科视角对隋红升撰写的《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男性气概研究》一书进行述评。该著立足文学之本,以性别研究关键词"男性气概"为切入点,重点考察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七十年代不同时期美国非裔文学代表作品中男性特质的书写。本文认为,该著在借鉴当代性别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文学的学科特性,拓展了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视角,提出了男性研究新的范式,促进了文学与社会学间的学科交融和对话,是一部极富创新意识的文学跨学科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20.
刘莎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4):18-20,17
影视文本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文本类型,常来源于对文学文本的改编。从文学文本到影视文本的改编,涉及到因为传播媒介不同而出现的一些表达方式的转变。一部优秀的改编影视作品,是对于原著精神实质把握的作品。以张艺谋的影视作品《活着》对小说的改编为例,说明一部优秀的改编作品,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忠实,而是一种同曲变奏的忠实,是超越的忠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