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如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转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成为新时代转型发展高校专业建设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重大课题。阿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文科”“新师范”建设中主动创新,对应用转型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与实践,系统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转型的“4-3-7-3”实践育人模式。实践表明,“4-3-7-3”实践育人模式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增加了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且大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的老专业,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均具有“庙堂化”、“田园化”和“学问化”的特性。而现代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要不失传承人文精神、人文才艺的本旨,更要具有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技能,还要为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后劲预设支撑系统。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必再向研究型的“一维偏至”的象牙塔攀升,而要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需求向应用型的“三维拱项”转型,即建构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扎实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汉语言文学”概念内涵极为丰富,既可以将其视为一个专业,也可界定为汉语文化知识体系,还能将它定义为中华文明与经典文学“学习与传播框架”。正因为汉语言文学具有体系庞大、要素繁复的特点,致使相关课程(如“民间文学”“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等)的教学难度较高。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仅汉语国际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专程赴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规模也持续扩大,而面对存在文化隔阂、文字鸿沟的外国学习者,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随着“互联网+教育”新业态的兴起,汉语言文学教育也获得了创新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思维、技术、工具等的加持下,当下汉语言文学教育被赋予了先进支持力与国际化视野,  相似文献   

4.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理论到实践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该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在网络环境下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质效。  相似文献   

5.
语文基础教育课改推行多年,与之相协调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加强专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尤为重要。“善读、能写、会教”,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也需要经历长期的训练积淀过程。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一流专业建设对应用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质性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效的实训体系建设是关键,也是当前国内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难题。以“校内日常办公实训”“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地域商会实训”“政府会展实训”等平台为依托,以“办公室业务实践”“应用写作训练”“毕业实习”等课程为抓手,以高效提升“会做”“会说”“会写”等能力为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常规性”“实战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有助于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走出当下人才培养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市场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取向,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设定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实践性教育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满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其主干课程体系应是该专业内在规定性的体现,是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培养语文知识和能力形成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现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结构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知识能力培养目标存在着本质差异,其原因在于“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中小学语文“课程功能、内涵及研究范畴认识的误区。文章通过对这些误区的分析,提出更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称谓和重建该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主张,以满足中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新文科”建设是顺应新时代、新形势、新科技提出的一项教育战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文科”建设是深层次、多维度的“自我”革故鼎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文科”建设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新中文”人才,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抓好课程提质这一“新文科”建设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实施课程思政,开展文化实践,着力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文教学体系。要以现代新技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科技支撑,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研究汉语言文学现象和规律的专业。临沂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学生就业方向的调研.确定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创新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架为外语工具课程、网络工具课程、基础综合素质课程、专业方向骨干课程和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五个部分,体现出创新性、实用性和国际化等方面的鲜明特色。经过从方案到实施的推进、从形式到内容的推进、从教师到学生的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初步显示出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通识教育的特点。通识教育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只有转换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实现从传统"工具语文"向当代"人文语文"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特点是容量大,知识点庞杂。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深入贯彻推进"学—导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寻求创新与突破,落实"学—导互动"的教学方法,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作者课题研究、撰写专著、教材编写、课堂实践的完整过程,从母语高等教育的高度探讨了大学语文学科理论,提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必须有理论开路、实践检验的观点,全面总结了大学语文从理论到实践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希望能给全国大学语文同行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学概论课一直是中文专业教学的难点。其原因与中国原发性文艺学学科尚未完全建立、文学概论的互文性、整合性与抽象性以及文学概论课的教学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从建构开放的课堂入手,试图为解决这一教学困境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国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教学中大多都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些都亟待改革。论文从电子媒介时代外国文学的文本阅读策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手段3个方面论述了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力,实现该课程的终极教学目的,已经成为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关注的课题。改变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态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构建大语文教育观下的综合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条件的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考试改革是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课题的内容之一。在"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两门课程中,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和题目类型,力图体现文学教学的特点,对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定位、课程、选文以及文学性与应用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无休无止的论争,对教学法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对大学和大学生特征的认识,机械地求"新"与套用中小学语文教学法新概念,使大学语文教学走向浅薄,使大学语文的价值不断自我弱化。  相似文献   

19.
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与人才培养方案不相配套的是,专业本身的基础课程改革滞后。面向专业发展要求,引入德国高校关键能力培养模式,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文学理论"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了该门课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必须突出针对性强化实践性.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文学理论"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并结合课程内容,阐述了突出针对性,强化实践性的理论依据和改革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