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大都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人民的痛苦和精神的麻木,以冷峻、悲凉、深沉、压抑的感情基调,获得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但短篇小说《社戏》却是另一番情调,以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偏僻水乡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生活图景,抒发了对诗意人生的无限眷恋之情,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一、淡化情节。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并且是  相似文献   

2.
<正>《社戏》是中学教材选编的一篇鲁迅的代表作品。文中描写的社戏——在村社中进行有关宗教、风俗的演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由来已久,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作品中处处洋溢着鲁迅少有的温情。一、纯真的友情我——迅哥儿作为跟着母亲归省平桥村外婆家的小孩子,在平桥村很受人照顾,一群比我大的孩子会主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的语言以简约凝练而著称,他曾这样概括自己的经验:“我力避行文唠叨,只要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小孩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我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适宜的。”“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但是在《祝福》中,重叠累书的复笔现象却不在少数。大量使用复笔,不但没有影响文章的简练,反而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比之那些一味求简而使文章味同嚼蜡的劣作,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下面,笔者将从人物刻画、叙述事件、抒发感情、表达主旨四个方面来谈谈《祝福》中复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素有炼字的好传统。所谓“炼字”,就是从大量的文字中提炼最精确、最简炼、最形象的字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特别是诗歌,要在有限的文字中表达广博深邃的思想内容,更得讲究“炼字”的功夫。诗圣杜甫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说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说  相似文献   

5.
《乌鸦喝水》是篇童话。笔者认为 ,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精妙之处。一、词语承接之妙课文围绕“到处找水喝”—→看见有水喝不着—→“喝着水了”来结构全文。乌鸦看见水却喝不着 ,是因为“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同时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 石子” ,这并非是一个巧合。由此可以看出 ,作者用词承接之妙。因为水不多 ,只有借助许多的小石子才能使水位达到一定高度 ;同时 ,只有小石子才能投进小的瓶中 ,这也就是说 ,乌鸦要喝到水 ,需要凭借许多小石子 ,相比之下 ,如果瓶子旁边的石子既大又少 ,乌鸦也就不能想出办法喝到…  相似文献   

6.
都说苏东坡"诗里有画,画里有诗",这也是苏轼作为伟大的画家和诗人的完美结合.在初中语文第一册里有一篇丰子恺的<竹影>也体现出了一位画家的风采,文章中处处体现出画家的笔触.  相似文献   

7.
8.
一、导入 师: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心的启迪、智的哲思,值得我们一遍一遍反复诵读.今天我们将一起再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许,我们今天的品读能读出不一样的情味,不一样的思考. 二、重回乐土,忆乐事 师:大家还记得大致的情节脉络吗?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屏显.) 随母归省→乡间生活→(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师:作者用一句充满感情的话概括了那夜的戏和那夜的豆.你能浏览课文找到这一句吗?  相似文献   

9.
王丽娜 《师道》2024,(2):25-26
<正>又一次开始鲁迅小说《社戏》的教学。每每教到《社戏》的时候,总是觉得头疼不已。有人开玩笑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其实,身为老师,我也很怕鲁迅的文章。鲁迅的文章思想深刻,一些作品还有非常复杂的特定的历史背景,成年人尚且不容易读懂,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理解的难度就更大了。  相似文献   

10.
从美学关系质的角度切入阅读,通过归纳、梳理和研磨,上升至技巧的层面揣度,很容易完成读写链接。以七年级第四单元为例,统摄选文主旨者皆一趣字。《社戏》是天真未凿的童年生活之趣;《安塞腰鼓》是壮怀激烈的人与自然的抗争之趣;《竹影》是摇曳生姿的美术探究之趣;《观舞记》是尽态极妍的舞蹈欣赏之趣;《口技》是奇异妙绝的才艺体验之趣。趣味只有在对比和开掘中凸显出来,只有在形成差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社戏》叙事写人情真意切,独具风格。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人间词话》)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以其真景真情“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优秀篇章。《社戏》以儿童生活为题材,运用的是第一人称,描绘的是“有我之境”。材料来源,出于“我”的观察,事件发展,出于“我”的口述,人物描写,出于我的感情。《社戏》中的“我”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  相似文献   

12.
有意思!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争议由此产生。颜老师的尝试是大胆而有益的。通过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戏》的理解,实际上是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心灵的平台,他们无拘无束地尝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还进行着平等的交流。任何一个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适应自己的特点去体察,去感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与见解。我有幸看了由学生绘画作品而编辑的《〈社戏〉绘画本》,学生们画的图各具特色,充满童趣,他们笔下的水是流动的,他们笔下的太阳是欢笑的,他们笔下的树木是含情的。一本画册,学生可以添改图画,为图画作色,配上…  相似文献   

13.
导语俗话说:“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鲁迅先生以其深厚的感情,优美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钻到一个只会看热闹的小孩“我”的心里,真实地再现了一群孩子看社戏的感受。学习这一课要特别注意学习作者钻到人物心里去描写人物的手法。  相似文献   

14.
本学期执教的首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社戏》,品读这篇小说中的几个情节与细节,反窥现今的教育对象——眼前的学生,我不禁又生发出几点断想。  相似文献   

15.
《社戏》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最后一篇。它既是一篇小说,又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朴实,优美,亲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它跟鲁迅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充满着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小说通过对一群尚未陷入封  相似文献   

16.
一、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小说,编者把它归为民风民情的单元,我们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感受平桥村的景色美、人情美、民风淳;2.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3.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正>【课文精析】《社戏》描写了“我”的一段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有人说,《社戏》通过“我”的眼睛,表现了浓浓的乡情、真挚的友情、美美的山水情和深厚的母子情。也有人说,《社戏》以故乡美、童年美、人性美、情感美,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读者以人间挚爱的感受。还有人说,《社戏》的主题是怀念永不复返的童年生活体验与审美体验,还有永远逝去的童年的纯净之美。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社戏》,无论从篇幅还是从语言讲,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都是较难的。为了让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大纲要求),理解小说的中心,领会作者的感情,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讲授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社戏》是鲁迅先生为数不多的以抒情写意的手法表现农村美好意境,表达人与人之间温馨和谐的小说.《社戏》所表现江南水乡诗情画意之情境与《故乡》《祝福》等小说所反映荒凉落后的农村生活及揭示人性之劣根是迵乎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一、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小说,编者把它归为民风民情的单元,我们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感受平桥村的景色美、人情美、民风淳;2.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3.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