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Ⅰ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科书上册课本第 2 6页 :“1862年 ,由于歹徒出卖 ,陈玉成被俘 ,不久 ,英勇就义。”既然是能且出卖“陈玉成的人”岂能仅仅斥之为“歹徒” ,何不称之为“叛徒” ,这样既能反映历史事实 ,又能前后对应 ,增强文章结构的严谨性。(Ⅱ )同册第 94页小字所述“袁世凯身着大元帅礼服……俨然是皇帝登极的排场”。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 )第 2 64页所引 :( 1)“登基”即帝王即位。 ( 2 )“登极”同“登基”。教科书所用之词岂不拐了一弯 (既生僻又使得学生费时去查 ) ,此乃多此一举也 !(Ⅲ )同册第 13 0页小字所述 :“林…  相似文献   

2.
邓元志 《学语文》2003,(5):37-37
汉乐府民歌《焦仲卿妻》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王莹《中国文学作品选》 :“见 ,蒙。录 ,记 ,挂念。这句和下句说 ,既然蒙你记着我 ,希望你不久以后来接回去。”(上册151页)安徽大学等十三所高校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君既若见录 ,既然蒙你永远记得我。见 ,被。录 ,收录 ,引申为纪念。”(上册221页)把“君既若见录”释为“既然蒙你记着我”或“既然蒙你永远记得我”看似说得过去 ,实则无法坐实。“若”字何解?“我”从何来?释“见”为敬词“蒙”或为介词“被” ,均不当 ;释“录”为“收录 ,引申为纪念” ,也不妥当。先说“…  相似文献   

3.
看了《小学自然教学》1997年第5期第18页《认识摩擦力》一文,我对文中:“……手掌上抹些滑石粉……”的说法持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说我认为文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人身上的多余物称为赘疣。语言中也不乏赘疣,请看:①由此可知,不只是动物,人类也……自以为是地认为“我没有那样的才能”,终于白白浪费大好良机。(《读者》1997年第11期《“成见”会将可能性之芽连根拔起》,第47页)②我想如果我们分手的原因是某一方十分万恶或双方天天打架,时时为钱争吵,没有共同语言等等那也许还好一些。《知音》1998年第1期《离婚那年的心情悠来荡去》第48页)  相似文献   

5.
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下简称《字典》),是一本畅销书。它简明实用,然而对某些字,解释不尽准确。例如:把盔胄之“胄”与裔胄之“胄”混为一谈。《字典》第331页写道: 胄zhou头盔。贾谊《治安策》:“将吏被介~而睡。”(被:披。介:甲。睡:打瞌睡。)后代。诸葛亮《草庐对》:“将军既帝室之~。”(既:既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虚词,“连”字在使用中总是和“也”或“都”相配合,形成一种固定格式。这种固定格式,我们称之为“连……也……”结构。例如: (1)上级派来的工作队,别说征求我们的意见,连门也不敢登。(《人民日报》1979年1月11日第四版) (2)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曹禺选集》398页) (3)爸爸死的时候,我连知道都不知道。(《人民文学》1978年11期30页)  相似文献   

7.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3,(11):18-18
梁延学《“镊刀”种种》(《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一文说:“杨澜女士有否误听误记,本人则无从考证。”人教社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六册《作文训练·应用写作·小传》:“有否受过奖惩……”北京《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45页:“……有否借故寻找理由?”  相似文献   

8.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9.
我在《长江水利教育》1989年第4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论文,其中有一小错(118页,第3行)应纠正如下:又:黎祥族同志在《长江水利教育》1990年第3期(即1990年第3期)发表一篇题为《《“双变”渗水试验方法原理》的数学启示》的论文,有一小错(56页第2行)应纠正如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16页《俄国侵吞我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沙俄通过军事威胁、外交讹诈、偷移界碑等多种卑鄙无耻手段蚕食鲸吞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但细究此图 ,我认为有两处明显失误 :一、“爱珲”并非当时地名 ,“爱珲”系“瑷珲”之误。主要理由有三 :(一 )《中学历史词典》第 198页注 :“《瑷珲条约》全称《中俄瑷珲条约》 ,185 8年 (咸丰八年》5月 2 8日……在瑷珲 (今黑龙江爱辉县 )签订。”《中国近代史词典》第 110页注 :“……《中俄瑷珲条约》……瑷珲 (今爱辉县、爱辉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第 78页《沙…  相似文献   

11.
丁毛同志在《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之众说与我见》(《中学语文》93年第1期)中认为:兰芝遭遣是因为她没有为焦家生下一男半女,触犯了“七出”的第一条。丁文的这种“无子说”,较之于丁文所否定的“越礼说”、“情爱说”等,笔者则更不敢苟同。兰芝年方二十,她究竟有子无子,我不能妄作推断,甚至觉得没有必要推断。但如果断言她一定无子并把无子视作她遭遣的直接原因,窃以为于情于理,多有悖逆。“在封建社会中,最大的‘不孝’就是‘无后’,断了宗族的香火,所以无子而休妻是名正言顺的。”丁文的这个判断当然不错。但若立足于这个基点来考察兰芝的遭遣,就会发现许多纰漏:第一,兰芝无子,罪在该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一 +V”的语义问题 (这里的“Verb”也包括部分“adjective”)。数词“一”直接出现在动词之前 ,是常见的。“一 +V”的出现 ,须有一定的语境 ,并且不同语境下的“一 +V”,产生不同的作用。(一 )先行句语境里的“一 +V”这里讨论“一 +V”的语义问题 ,涉及的是复句。首先看先行句里的“一 +V”:(1 )我们·一 ·到 ,那歌声便戛然而止。(《散文》1 980年第 3期 5页 )(2 )春灌 ·一 ·过 ,活就轻松了。 (《人民文学》1 995年第 9期 90页 )(3)这么 ·一 ·来 ,我与他们共同语言就少了许多。(《读者》1 997年第 3期 2页 )(4)四下 ·…  相似文献   

13.
用字要规范     
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稍不注意就可能用错。请看下例:①哪怕再令我防不设防地在众人面前“难堪”一次,我的心都甜蜜地笑个不停,我都会高兴得跳起来。(《知音》1992年11期19页《心系那个小男孩》)“设”应为“胜”②在喧闹中在众目睽睽之下,这泪让我觉出你的非同寻常,亦让我有种难耐的欠疚。(《涉世之初》1993年第1期34页《与幸  相似文献   

14.
藏起来的话     
小树爸爸有一本台历。这天,他刚把旧的“昨天”哗啦翻过去,眼睛就直了——新的“今天”上,谁已经写了一行汉语拼音:qǐng dǎkāiwǒde xiǎo shūchú.这不是小树写的吗?可是……真怪,小树去外婆家已好几天了呀?爸爸一边拼读,一边走向小书橱。一打开小书橱,他发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请找到《小朋友》杂志2006年第1期的第29页。爸爸找到了一看,那里夹着一张五颜(yán)六色的卡片,上面写着:“zhùbàb”这还不算,谜(mí)还没完——“zhù”的右下角,写着:请找到《小朋友》杂志2006年第2期的第16页……就这样,爸爸一口气从三本《小朋友》杂…  相似文献   

15.
下乡几次,就像围场狞猎,没有抵抗,遇到的是惊怖的人群和家禽家畜。(叶楠《淹没不了的往事》见《新华文摘》91年第7期第97页)我为义军一往直前的勇猛冲击欢喜若狂。(同上第99页)上引文字中有两个词语是临时拼凑的:一是从“惊慌”中抽出“惊”,从“恐怖”中抽出“怖”,拼凑为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 117页 :“元朝的……建康、杭州、成都的丝织业很发达。”此处的“建康”应为“应天即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1页《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图右侧 :“应天 :今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2页 :“13 68年初 ,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课本这两处都对 ,并没有出现“建康”字样。人教社 1990年版《中国历史》第二册第 3 6页 :“13 5 6年 ,朱元璋攻占集庆(注 :集庆 :今江苏南京 ) ,改名为应天府。”《辞海》1979年缩印本第 499页 :建康 :①晋建兴元年 (公元 3 13年 )因避愍帝司马邺讳 ,改建邺为建康。即今南京市。……隋灭陈 ,…  相似文献   

17.
①从而实现了我们早已开出的支票: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报》2000年8月9日第1版)动宾不搭配。“实现”是“使成为事实”的意思,如“实现理想”“实现四化”等,“支票”如何再使它成为事实呢?应把“实现”改为“兑现”。②而那些企图借助别人升值自己命运的人更应切记……(《知音》2000年11期59页)短语“升值自己命运”中动宾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名学生叫余颖,读高一,她能全文背诵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她理应成为“名人”,所以别的班级也邀请她“巡回背诵”。我跟她说“:也许,全中国的学生中,只有你能做到……”就狭义的“学习成绩”而  相似文献   

19.
第一版1909年,第二版1910年(第112页) (参看中文本《取得政权的道路》,刘磊译,1962年三联书店版,第20页。以下凡[ ]号内的数字均指该书页数。) (第二版序言写于1910年7月1日)。第一版序言,第一行:“探讨一下政治革命的问题”……(引文按第二版,第5页)[第11页]……“整个说来=那本论社会革命小册子的……补充。”(第6页)[第12页]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科研》是我最为喜欢阅读的教育期刊之一。自1981年10月创刊至今,我是每期必读的。我之所以深爱她,首先因为她“定位有特色”。办刊伊始,她就把刊物定位在群众性教育科研“向导”这个角度上。依我之见,上海市教育科研能从高师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圣堂里走出,得以在基层中小学蓬勃开展,可以说,“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我清楚地记得:《上海教育科研》试刊(其时刊名是《教育科研情况交流》。1985年第3期改现名)第一期的第一篇文章便是推广介绍由顾泠沅同志领导的青浦县数学教改试验组的文章:《我们是怎样开展数学教学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