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在与世界的关系中存在。艺术便是调节这种存在关系的中介和手段。正如英国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劳伦斯所说:“艺术的职责是揭示在一个生气洋溢的时刻,人与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因而,对艺术创造的思考,实质上也是对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存在问题的沉思。艺术不仅是人对存在情态的观照,更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入总是在寻求一种与周围世界的和谐的存在,这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所使然。从远古人类诞生起,到今天高科技的文明发达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在作这种努力。考察人们的创造实践活动,我们会发现,在人们不断地调节与周围世界平衡关系的过程中,有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能动的自我意识,这就是人的假借意识。可以说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杠杆,也是人们从事艺术创作活动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2.
领导群体中领导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复杂的、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因素——感情因素。充分认识并积极利用领导群体中的感情因素,是领导科学研究和领导工作实践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一、领导群体感情因素的客观性感情,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心理机能正常的人,受到外界(人或事物)的诱发、刺激,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感情如满意、愉快、热爱;或消极的感情如不满、厌恶、恼怒。这些都是对客观事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思想界凸显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很快继主体性理论之后掀起学术界的新潮,至今方兴未艾,并对哲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从而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实践的行为方式.它为人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等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诸关系的和谐、本真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上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认识的目的在于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使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客观事物对人的价值。因此,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包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价值是人的认识所应把握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指引人们从事认识活动的动力因素与内在尺度。价值体现的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间的关系,是需要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主体满足需要的愿望和动机,集中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以下三种作用:定向作用、评价作用和调节作用。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在认识活动中,不仅要追求真理原则,而且要追求价值原则,不仅要追求认识是正确的,而且要追求对人类自己是有利的。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为了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人们必须重视价值在认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美德有着复杂的内在结构与动力发展机制。“双旋架构”体系使得儒家美德既能适应中国社会对于理想精神的需要,又能支持现实世界、现实政治的有序运作;其双重价值结构使得儒家美德既尊重了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又兼顾了社会个人利益;三角式的道德支撑与内部三维立体结构使得儒家美德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持久的历史传承性。儒家美德的动力发展机制来自于其自身的动力模式、儒家道德精神动力及个体道德动力。这种美德动力,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它将人们紧紧地吸引在自己周围,在推动人们进行儒家道德实践的同时,强化了自身存在、发展的价值。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使得儒家美德无论面临何种境域都能保持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戴容 《考试周刊》2013,(61):19-20
<正>一、引言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人们生活在色彩之中。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在人类语言里,存在大量记录颜色的符号——颜色词,这些词语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不仅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日语当中,女性用语的存在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语言现象。女性用语和男性用语在人称代词、终助词和敬语等方面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女性用语较之男性用语具有感情色彩浓厚、柔和、委婉、敬语程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德性与实践。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的逻各斯称为明智。明智不仅是实现行动目标的手段,而且间接地影响着行动目标的抉择。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中,感情和实践一样在人们获得德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实践和感情都是存在着过度、适度和不及的连续体。过度和不及都是应当回避的恶,适度是应当追求的德性。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一种推动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精神动力。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过程参与,而且也有情感过程参与。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类的感情,从来就不会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关系”的存在是客观的、普遍的,故“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主体,以关系的另一方为客体的主客体关系。人把自身作为主体同对象、客体区分开来,使人的活动不再像动物那样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积极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所以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改变着自己周围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改变着自已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儿童哲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在国内至今没有形成足够的理论规模和实践支撑。杨茂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证实了儿童与哲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哲学的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不仅需要儿童自身的主体性思索、儿童团队的交流与探讨以及周围成人的及时鼓励和关怀引导,而且需要这些条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从历史分离到现实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同作用将构造出人的良好精神世界,并影响着“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运行状态。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越位和价值理性的失落有着哲学上的深层次原因。要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妥善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就要在哲学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实现人类观念和活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旧哲学的出发点是实体或本体,行两极性、中心论之思维;新哲学的立足点是关系或价值,讲相关性、共生论之思维。为此,21世纪面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之离合与抑扬,作整体的、历史的与理性的反思。尤其对马克思的“为我而存在”的主体性原则再阐释更具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进而看出:人与世界关系是对象性和“为我性”的统一;实践是历史哲学的“普照之光”,是编织人与世界关系之网的纲目;马克思的实践观同时贯注着共生的思想。本文拟以人与世界关系之维为视角,阐述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新出路:人与世界的共生。  相似文献   

14.
把学生教育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人们的幻想和人们的疾苦。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青年一代的。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当我把“人文学…  相似文献   

15.
文学价值从生成起点到过程转换,是一个动态的完整过程。以往的文学价值研究仅局限于静态的分析而忽略了文学价值的过程性与完整性。鉴于此,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的人与对象性世界关系的概念,并以此作为文学价值研究的逻辑起点。文学与对象性世界的价值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对象性世界所构成的价值关系的根本反映。人与对象性世界所形成的精神价值关系,直接左右着文学价值的选择、追求与嬗变。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实也昭示:文学价值观念的历史嬗变与现代重构的机遇和难题,其焦点和核心乃是人与对象性世界的关系问题,把人与对象性世界关系作为文学价值研究的逻辑起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目的,全面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社会实践理论。  相似文献   

16.
人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的精神存在是一个相对于物质存在而言的主观存在和意识存在,即对存在的意识状态、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主观理解、感受、向往与追求,是人不同于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不断超越物质世界,超越人类自身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对人才也有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高中阅读教学必须要顺应这种社会要求。以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地位为主要动力的美国人认为:“一个人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的工作质量的优劣,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则决定薪金数目的多少。因此,阅读能力能够转化为一笔经济财富。”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阅读教学目标的价值生成均既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和资质的挖掘和张扬,又要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其价值除了熟悉基本语言知识和语用技能要求的取向之外,它至少还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一重视“自主体验”的价值取向“体验”一词在汉语中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亲历性,二是实践性。实践既指活动过程,也指活动结果(即经验)。概括地说,体验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以个体的全部自我去感受、理解整个世界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及其结果。在体验中,人与世界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浑然一体,具有本体论意义。强化阅读体验,培养学...  相似文献   

18.
感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领导者与部属之间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存在感情上的联系,故有亲疏好恶之分。如果两者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部属就会产生亲切感。亲切感不仅能更好地使部属接受领导者的影响,而且可以成为促使部属不断上进的动力。古人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作为领导者,如果一味以权压人,对部属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摆架子、逞威风,就只会使部属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如果领导者善于“用情”,待人处事仁慈和蔼,通情达理,对部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就一定能使部属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黄进 《教育学术月刊》2006,(4):29-29,56
主导价值观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它所凸现的是大多社会人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对个体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和驱动作用,从而构成了社会实践自觉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主体永远是人,而人则创造着属人的世界,从而创造着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意义和价值是为人而存在的,它构成了除主体和客体以外的第三世界.但这个第三世界并非独立于主体和客体之外,而毋宁说它们就是这两个世界的综合.揭示这种综合则构成了本文的第一个论题.其次,意义和价值作为第三世界的构成,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呢?把二者简单地视为等同显然是不合理的,否则意义与价值的区别或并列使用就不再必要了;可人们却在实际地分别或并列地加以使用.概括地说,意义更多地具有认识论的内涵;价值更多地具有本体论的意韵.揭示二者的关系乃是本文的第二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