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志成 《教育学报》2008,4(2):33-40
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对教育的看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通常所使用的一些教育术语,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其含义有很大的差异。该文主要对一些常用的教育术语如教育、教育理论、课程论、教育哲学、教育思潮等概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从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到教育是一种人权;从教育理论的建立,到课程论的扩展;从教育哲学的思考,到教育思潮的涌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育术语已不再是我们以前所认识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教育平等、教育均衡有着某种关联和意义的相近表达,但人们在混用中模糊了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正体现的是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规范等在价值取向上的正义性及个体发展的公正性,教育平等反映的是教育活动中主体间关系的客观事实和实然状态,教育均衡是在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教育公平则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成分,是一个反映相对性、主观性、规范性的范畴,反映人们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3.
哲学教育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全人教育,此即所谓博文教育、博雅教育,与技能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相对应。哲学教育就其本性而言,是公民教育的最高形态,就其形式而言,是通过对话教育实现的。于今,在市场导向和政府导向的双重作用下,教育的大众化和实利化倾向日益深重。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教育回到古典,通识教育和全人教育的理念由此复兴,而作为公民教育和对话教育的哲学教育也因此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其内涵主要包括 :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法治化是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当前 ,我们应针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司法诸方面作出努力 ,使实现教育法治化 ,保障教育公平的目标从理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模式等方面,为了能够使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走出这样的困境,应该在教育理念、主体、环境、模式等四个方面加强管理和创新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适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措施,使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平民教育的流变和当代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轫的平民教育,在理论层面上与大众教育、普及教育、公民教育等同构;在操作层面上,主要面向农村、难民、贫民等弱势群体;在教育理论上,凭借的主要是进步主义教育资源,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1949年之后,在实现工业化和移植苏联模式的社会变迁中,毛泽东发起的教育革命对城市化取向的批评、对工农及其子弟教育权益的关注,仍隐含了这一价值.当代平民教育、"穷人教育学"实践,重新强调面向大多数人的价值,重视面向农村、农民工及其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倡导"平民化的教育",坚持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育惯性论     
近年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甚或是社会教育,都普遍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效能减弱、教育效用低下、教育效果式微等现象。贯穿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教育范式、教育思想、教育文化的惯性是支配上述现象出现的本源性规则。教育制度、教育机制和教育规范具有一定的的惯性作用;教育理念和教育学说的惯性作用也很明显;教育理性和教育精神的惯性作用贯穿在教育文化变迁的整个过程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教育的惯性问题不仅可以指导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边缘研究和后续进展,其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8.
郭新伟 《教育评论》2022,(10):31-41
恰切的认识应该正视复杂性,认识教育尤其如此。从教育何谓上看,教育概念有其自在和自为:在自在性上,它呈现出四维本质;在自为性上,它具有五大内核。从教育何断上看,教育必须遵循目的导向性、整体结构性和协同交互性等技术指标,以及发展性、过程性、反思性等内涵指标。从教育何归上看,教育分为应然的教育、实然的教育和或然的教育,三者共同说明了教育的归类和发展走向问题。从教育何在上看,教育实施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四大场域。从教育何张上看,教育对于个体、社会和知识兼具促进力量,教育力量表现为显性力量与隐性力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三个概念及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模糊认识。本文试从探寻教育的起点与终点入手,分析教育价值、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重新体悟教育的真正境界。  相似文献   

10.
“乡村教育运动”主体性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把全体农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使农村教育从工具性教育转变为主体性教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农村主体性教育的价值观。乡村教育家以农民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在指导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呼唤人性复归,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分隔已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入了误区。生命是道德教育的根本,“超越性”将道德教育与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命因道德教育而成为价值的存在。生命是过程,是生活的主体,生命惟有在生活中才可找到生命精神的源泉。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的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走向生活,在生活中进行,最终改变生活,提升生命。  相似文献   

12.
张世爱 《中国德育》2007,2(7):11-13
生命与教育、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生命是教育、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内在依据,教育、道德教育以个体发展和生命完善为终极价值追求,道德教育更是对生命的超越和提升。梳理和领悟这种内在关系,找到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从应然的角度论证在价值多元社会中道德教育的生命价值取向,对教育、道德教育的改革、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校园内漠视、苛待甚至摧残生命的现象日趋严重,究其原因是生命教育的缺失。本文从中职德育课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入手,着重阐述了德育课实施生命教育的具体构想,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与生活脱节。因此,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创新职业教育德育重要源泉.从生活世界概念出发,对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生活世界进行了阐释.反观德育现实,对职业教育中德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生活世界的视野,提出职业教育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生活德育探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活德育作为一个新概念,能否为教育理论所认同,生活德育的开展何以可能,这需要我们做五方面的逻辑思考:生活是否需要道德?需要什么样的生活道德?为什么需要生活德育?如何理解生活德育?学校生活德育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校生活化德育环境的意义与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化德育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重要出路之一,也是德育未来的发展方向.生活化德育环境的构造作为高校生活化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客观要求.构造良好的生活化德育环境要把握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雏一体的生活德育环境系统,从学校生活德育环境、社会生活德育环境、家庭生活德育环境和网络生活德育环境四个方面来进行构造高校和谐的生活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生命德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的。而美与生命共在,审美是生命的最高存在形式。由功利化德育走向审美化德育是生命德育的追求与最终归属,审美化的生命德育是生命诗意栖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生活: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倡导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已成为理论界的一致识见,在品德课新课程标准中,生活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理念。然而,综观目前的研究,作者认为,对生活这一范畴仍需必要的说明,同时,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基于对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或非生活化道德教育之弊端的深入反省,而更是基于道德、道德发展、道德教育与生活间内在的本体意义上的密切联系,基于生活教育较之其他教育方式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基础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活的解析,对生活与道德教育之内在联系的深入阐释和概括,以说明对道德教育而言,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和最为基本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