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 《收藏》2008,(3):74-75
绞胎器与绞釉器是两个独特的占陶瓷品种。绞胎是唐代的一种新工艺,其采用高岭土或铝质粘土焙烧制胎,烧结程度较高,由深(如褐色或棕色)、浅(如白色或牙黄色)两种或三种包调的瓷土重叠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胎上即具两色相间的花纹,具有木纹、水波、编织、团花、菱花、羽毛、旋涡或盘旋蹙结等纹理,最后上釉烧制即成绞胎瓷器。这种装饰纹理变化多端,  相似文献   

2.
三、施釉在坯体外表面上覆盖一层釉料的操作叫施釉。景德镇自古以来有多种多样的施釉方法,元代青花瓷的施釉方法也较多,现按不同品类分述如下:大件琢器:大口的罐、瓶等器外用浇釉法:把坯体置于盆中的木条架上,瓶口盖住,双手各端一大碗釉,同时往颈、肩部稍用力浇  相似文献   

3.
正绞胎的相关研究1952年,陕西咸阳唐开元二年(714年)杨谏臣墓出土一件绞胎盂,是目前通过科学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绞胎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于河南巩义黄冶窑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绞胎器标本。考古发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最早对"绞胎"进行研究的文章是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描金、仿拔蜡法和绞胎工艺在陶瓷器上的应用》。随后,杨静荣《谈陶瓷装饰工艺——绞胎》(《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4期)一文中,  相似文献   

4.
杜文 《收藏》2009,(7):48-53
红绿彩瓷是近年古陶瓷学术界和收藏界较为关注的藏品种类。金元时期北方红绿彩瓷浓重的北方民俗韵味受到当代研究界的普遍赞誉。但红绿彩瓷的很多具体历史问题仍不明晰,诸如创烧年代、窑口分布、挂彩工艺、断代分期等,仍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王志军 《收藏》2013,(8):94-98
绞胎瓷器让我心仪已久,更多的原因是朋友在1992年时花了100元钱在北京后海小花园花鸟鱼虫市场买了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盘和一个陶罐。洗干净让我欣赏时,我发现以60元买的青花缠枝莲纹盘是当年景德镇烧制的仿宣德青花瓷器;花40元买的陶罐身上的纹饰似瘿子木般行云流水,通体施透明釉,积釉处闪黄绿色。找出《中国陶瓷史》逐章比对器型,发现是唐代晚期烧制的绞胎瓷罐。如此的收藏机遇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6.
赖月莲 《收藏界》2013,(5):60-62
磁灶镇位于泉州西南约16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之乡,因陶瓷而得名。磁灶窑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的民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磁灶窑瓷器的胎质一般呈灰色,颗粒较粗,胎质不够致密。也正因此,瓷器胎土施釉处多敷一层黄白色化妆  相似文献   

7.
王志军 《收藏》2013,(15):94-98
绞胎瓷器让我心仪已久,更多的原因是朋友在1992年时花了100元钱在北京后海小花园花鸟鱼虫市场买了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盘和一个陶罐。洗干净让我欣赏时,我发现以60元买的青花缠枝莲纹盘是当年景德镇烧制的仿宣德青花瓷器;花40元买的陶罐身上的纹饰似瘿子木般行云流水,通体施透明釉,积釉处闪黄绿色。找出《中国陶瓷史》逐章比对器型,发现是唐代晚期烧制的绞胎瓷罐。如此的收藏机遇令人神往,为此我还  相似文献   

8.
黄卫文 《收藏》2013,(11):52-59
在我国古陶瓷发展史上,江苏宜兴窑与广东石湾窑是两处以生产陶器而闻名的民间窑场。明清时期,这两处窑场在生产紫砂陶和石湾陶器之外,还都烧制过一种以陶泥为胎、器表施釉的釉陶,由于这类釉陶中某些产品的釉色特点与钧窑瓷器有相似之处,因此后人常称之为“宜钧”或“广钧”。这两种产品在当时不仅供民间使用,它们之中的某些精致之作更受到了明清两代皇家的赏识,成为宫廷内的陈设与珍藏,但存诮代宫廷的原始档案中,并无宜钧或广钧之称。  相似文献   

9.
紫玉 《收藏界》2011,(4):62-67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得了中外人民的共同喜爱。中国的青花瓷器经过元代的发展,至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它的制造技术也随着青花瓷的外销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以及伊朗等地,最后传到欧洲,  相似文献   

10.
色调丰富的釉陶是中国古陶瓷中非常重要的品种,但关于釉陶的产生、来源和演进的综合研究仍比较欠缺。从本期开始,我刊陶瓷栏目连续两期推出古代釉陶艺术专题。釉陶指釉中掺入助熔剂的低温施釉陶器,起源于北非的埃及,并经过西亚向东传播。至汉代,釉陶工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我国,到唐代发展为绚丽多彩的唐三彩艺术。唐三彩随着大唐而兴,随着安史之乱而衰落,但它对东亚、西亚、北非的釉陶艺术都无疑产生了深远影响,催  相似文献   

11.
张佳宏 《收藏界》2013,(7):128-131
我国北方著名的青瓷窑口位于陕西省耀县的黄堡镇,古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始于唐代,盛于五代、宋代、金代、衰于元代。耀州窑所生产的古陶瓷品种较多,有黑釉、红釉、白釉、绞胎釉、三彩釉、青釉等,工艺有绘画、印花、刻花、划花、剔花、  相似文献   

12.
紫玉 《收藏界》2011,(11):73-77
中古时期的8世纪至10世纪,闻名世界的中国陶瓷经由海上陶瓷之路大量运往中东.自如雪的邪窑和定窑白瓷、绚丽华美的唐三彩、精致优雅的越窑青瓷,以及开釉下彩瓷之风气的长沙窑彩绘和贴饰瓷器源源水断进入当地,小仅满足了贵族对中国陶瓷的需要,同时也为伊斯兰陶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范本,自底蓝彩陶器就是住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3.
张全民  王久刚  王磊 《收藏》2008,(5):62-67
●西汉原始青瓷水波纹双耳壶 与上述青瓷瓿同出。口径14.1厘米,高33.9厘米(图2)。喇叭口,长颈,圆鼓腹,内圈足。肩部对称粘附双竖耳,耳上方堆贴云纹,下附圆环。口上缘和颈下篦划水波纹,肩腹部粘贴有3道细扁泥条纹带,其上分别划两条凹弦纹。器身旋出多重瓦棱纹。青绿釉,喇叭口内施釉,内腹无釉,外施釉从颈下开始至腹中部,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2,(19):21
于集华,笔名田野,祖籍江西鄱阳人,1959年10月出生于景德镇陶瓷世家。自幼随父(于山选,陶瓷荷花知名艺人)学艺,备受陶瓷艺术熏陶感染。30余年来,他潜心钻研陶瓷绘画的各种技法,尤擅长荷花、花鸟、山水青花釉下人物等绘制技术。他设计创作的陶瓷作品,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笔意酣畅,浑成自然,且艺术风格独特,显露出其精深的艺术造诣以及艺术智慧和艺术才能。锲而不舍必成大器。于集华热爱中国陶瓷文化,凭着对陶瓷艺术创作锲而不舍的精神走向成功。如今,他已跻身于中国陶瓷界名人之列。系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  相似文献   

15.
雨岚 《收藏界》2013,(1):33-33
中国陶瓷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已进入一个红红火火的时代,主要表现在瓷都景德镇瓷业的飞速发展,不仅数量大、品种多,且质量高、销路广。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了景德镇乃至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借力于白瓷质量的提高,以及彩料和彩绘技术的改进和提高,各种彩瓷如成化斗彩、嘉靖、万历、康熙五彩、以及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更加绚丽多彩;红、蓝、黄、绿、黑等各种高温和低温单色釉瓷和仿古瓷更是色彩纷呈。尤其是明清时期官办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3,(10):74-77
旧时唐代陶瓷器的收藏,以唐三彩最为人称道;越窑与邢窑瓷器较常见,绞胎瓷器的数量较少;而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是长沙窑即铜官窑瓷器,这与它被发现的时间较晚,且又属一个地域性较强的窑场有着很大的关系。长沙窑——一个未见于文献著录的古代瓷器窑址,经过近年来多次的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长沙窑瓷器在烧制时已能在釉中和釉下成熟地运用包括铜红色在内的各种颜色。这一工艺开创了中国釉下和釉中彩的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近年来有人提出四川的邛窑瓷器在铜红色的运用上要早于长沙窑,但邛窑瓷器的地域性更强,  相似文献   

17.
康熙青花瓷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短暂萧条后迅速崛起,烧造出许多新颖别致的器型和格调高雅、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器精品。康熙青花瓷器,色泽青翠艳丽,绘画优美精湛,器型赏心悦目,令世人所瞩目,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三、绿釉陶瓷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以铅化合物为基本助溶剂的陶瓷传统釉色之一。汉代烧制的釉陶中即已出现铅绿釉。据目前所发表的资料统计,唐宋时期有以下一些窑口曾烧造过绿釉器。唐代时,湖南长沙窑烧造有少量的绿釉器。宋代时制瓷业空前发展,很多新兴的窑场在宋金元时期都烧  相似文献   

19.
徐华烽 《收藏》2008,(12):49-49
河南禹州宋元扒村窑址最近出土两件少见标本。一件为盆底残件(图1),直径约40厘米,现藏于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盆底周边画两道粗细相近的弦纹,盆底装饰黑色绞釉,形成自然流动的水纹效果,并画有两只游鸭。绞釉水波纹浑若天成,用笔简练,形神兼备,一派生动景致跃然瓷上。其二为残片(图2),长20厘米,宽15厘米,推测是盆底的一部分,现藏河南禹州民间藏家。标本上部为黑、赭两色绞釉,形成如云蒸霞蔚,  相似文献   

20.
正提及泰国陶瓷,人们往往会自然联想到泰国名窑"宋加洛"。国内普遍将位于泰国中部西萨差那莱古城生产的陶瓷称为"宋加洛"陶瓷。宋加洛陶瓷因不少输出海外,远近闻名,其中以青瓷及釉下彩画陶瓷为典型器。与之毗邻的素可泰窑,也以釉下褐彩、釉下黑彩器作为窑口生产的典型。然因窑区面积小,器物品类和宋加洛窑近似,较少受到单独关注。实际上,素可泰窑从13世纪初始建,生产至少持续到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从海捞船上也发现不少。其釉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