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名刊工程的创新价值与引导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名刊工程是以高校社科学报品牌建设为核心 ,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目的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它以对期刊类群的理性认同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 ,匡正高校学报的发展观念 ,突出和激励“名栏”建设。名刊工程入选期刊评审兼具社科期刊评选的创新意义与社科学报的引导功能。评审标准建构了名刊理论模型 ,评选的观测点就是名刊工程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教育部发出的建设高校学报名刊工程的要求 ,阐述了建设名刊工程的重要性及可能性 ,并就高校学报如何走向名刊作了探讨 ,提出要建设名刊工程必须作好学术定位 ,建立特色栏目 ;提高学报质量 ;扩大学报国际影响 ;建立动态专家人才库  相似文献   

3.
“入世”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面临着国内同类期刊和国际学术期刊的激烈竞争,如果高校社科学报在现有的基础上止步不前,那么,在激烈竞争的书刊市场上将难以立足,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将高校社科学报办成精品、名刊,提高学报整体质量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名优学报应具有的特征,提出了实施名刊工程应领导重视,改变传统的办刊方式,走专家办刊之路,建设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严格审稿制度,改善办刊条件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名刊、名刊工程及其导向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报名刊是具备高校学报一般性质,同时又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有引领时代学术前沿能力的、有培养名学者和名编辑机制的、有催化学术成果创新胆识的、被学术界公认的著名期刊。而“名刊工程”是以高校社科学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目的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其导向功能在于为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方向正位,纠偏学术期刊走向市场的观念误区,引领高校社科学报回归学术自身。  相似文献   

5.
6.
名刊工程的提出对尚处于发展初期的高职学报具有导向意义。这种导向主要体现在对主办院校责任意识的强化以及高职学报在特色建设、内部建设以及对社科类稿件的相对重视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关注学术前沿,引导学科发展,展示优秀成果,铸造学报品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社会科学版)》在2006年教育部第二届名刊建设评审中,与其他7家学报一道被批准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进行为期3~5年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首届学报名刊评比的结束和第二届名刊建设的行将启动,为学报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教育部将加大对入选期刊的建设投入;另一方面,未入选的期刊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考验。争创名刊,已成为高校学报进一步发展的首要目标。结合教育部名刊评比的标准,笔认为,开放的、国际化的办刊理念是名刊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创特色栏目,追求学术高品位;提高编辑素质,倡导编辑学一体化;增强服务意识,确立编辑、作和读的交互主体意识;依托学校,形成开放的办刊理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报编辑的公关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院校学报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学报编辑应该主动参与竞争 ,因此 ,应该培养自己的公共关系意识 ,具体而言即名刊物意识、名编辑意识和沟通意识 ,办出高水平的学报并主动与公众 (作者与读者 )之间进行沟通 ,扩大知名度 ,提高美誉度 ,提高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实施,名刊、名栏、名编辑,成为各期刊的追求目标.高校<学报>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桥梁,是培育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途径.为了创办出名牌<学报>,我们必须抓住编辑队伍建设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首届学报名刊评比的结束和第二届名刊建设的行将启动,为学报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教育部将加大对入选期刊的建设投入;另一方面,未入选的期刊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考验.争创名刊,已成为高校学报进一步发展的首要目标.结合教育部名刊评比的标准,笔者认为,开放的、国际化的办刊理念是名刊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创特色栏目,追求学术高品位;提高编辑素质,倡导编辑学者一体化;增强服务意识,确立编辑、作者和读者的交互主体意识;依托学校,形成开放的办刊理念与模式.  相似文献   

12.
高校社科学报编辑应强化市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编辑要尽快从思想上完成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强化市场意识;由以为作者服务为主,转变向以为服务为主,以精品文章,特色学报争得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14.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是办好高校学报的必要条件。文章从政治理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人际交往五个方面论述学报编辑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与名校相比,地方院校有诸多不足,地方院校学报要实现学术强刊,必须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增加创收,实行优稿优酬,才能留住好稿,吸引好稿.另辟蹊径,以刊养刊不失为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本长期为他人作嫁衣而自己学术研究硕果累累的年轻学者的编辑学著作。联系作者的经历、学养、治学态度和路径来看 ,该书形成的特色会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作者将学术创新放在首位 ,而不胶着于建构理论体系、框架。在一般人看来 ,提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似乎是对这门学科的最大贡献。而作者显然无意于此。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 ,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直接建构学报编辑学的理论框架 ,而只是为这一理论框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素材。自 90年代以来 ,已经先后有几本旨在建构学报编辑学框架的专著出版 ,如陈正夫等主编、北京…  相似文献   

17.
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化,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需要和学报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色化既是学校优势学科的体现与反映,也是地域文化、特色栏目、自身个性综合化的体现与反映。社科学报特色化要求编辑强化主体意识,在特色化理念的引领下确立策划意识、开放意识、质量意识、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报编辑素质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具有学术性,高校性和综合性,是高校的学术阵地,学报编辑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报的办刊质量。信息伦时代的编辑,在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基本能力之外,还应具备特色意识,名牌专栏意识等,能  相似文献   

19.
谈高校学报的编辑思想于佩琴高校学报以反映教学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因此学校设置的各个学科在学报中都会有所反映.社科类学报一般都有文史哲经等多学科的文稿。体现学科特点,往往会造成学报内容庞杂,这种情形在高校学报发展初期表现得较为明显。随着高校学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挑战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组织策划能力、现代的思维方式、市场意识、网络意识、编辑学者化意识才能胜任新时期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