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通过视角接收信息的电视,在新闻、专题类电视片中,怎样充分运用视觉,尽可能少量运用听觉的辅助手段,来完整地体现题材及其主题思想,达成最高传播效果,这一直是电视新闻类节目制作中重点探讨的问题。这就是电视的“直感效应”问题。电视这个传播手段,更有助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广播靠听觉、报纸靠视觉,却都是通过“文字”这一抽象符号来转换为形象、作用于人们思维的;而电视则不必转换,客观形象通过视觉渠道,便可以直接进入人们的思维。这是电视传播效果往往处于优势的根本原因。如何发扬优长,克服劣短,来强化电视新闻的直感效应…  相似文献   

2.
电视在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视觉创新和视觉探索之后,正在面临着“听觉时代”的到来。电视的视觉功能和听觉功能电视一词的英语单词(Tele—vision)由Tele(远方的)和Vision(视觉)组成,显而易见,电视最初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视觉的层面上。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电视是声画结合的传播手段,是视觉功效和听觉功效同时实现的大众媒体。而视觉始终是电视传媒区别于其它传媒的主要特征,是电视的基础传播功能,听觉是附着于视觉的辅助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3.
陈飞 《新闻采编》2010,(2):5-6,10
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的本质是视觉的“画”和听觉的“声”有机结合的形象传播。“画”和“声”是视听艺术的两条腿、两个侧面、两个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传播功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些电视工作者往往重视了对画面的处理,而忽视了音乐和音响的效果,有的甚至把音响和音乐混为一谈。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由于音响的基本作用和美学功能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电视中的声音包括语言(包含解说)、音乐和音响。  相似文献   

4.
“晨曦微露,晨风习习,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伴随着鸟鸣鸡叫,几位儿童欢声笑语地由远处炊烟微起的山庄中走来……” 在这一组美妙的电视画面中,线条、色彩、影调构成了基本的视觉效果,由弱渐起的舒缓音乐伴随着音效使得画面栩栩如生,令观众从视觉听觉中加深了理解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种视觉的“画”与听觉的“声”结合相融的实体就是电视的本质。任何时候,电视都是以听觉视觉的综合作为传播与接受的手段。 然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视觉效果的美与真,忽视了听觉效果给视觉效果带来的冲击力。我们知道电视屏幕是平面的,要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多维的世界,是很难令人满意的,而立体的、多层次的音乐与二维空间的结合,却能丰富观众的视野和想象力。某些外国学者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在电视方面,目前是视觉第一,听觉第二,但将来的电视,听觉可能是第一,而视觉是属于附属的东西了。”这样的论点或许有些偏颇,但它说明了听觉效果在电视艺术中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声音,电视将会回到“无声”时代。而就是那个离我们远去的“无声电影”时代,也是音乐配合画面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现象使我们深受触动:人们大多数抱着娱乐的动机去收看电视节目,受众对电视文化的“享乐期待值”很高。娱乐是大众的权利,电视传播自然应当为大众提供适当的娱乐。但是这种娱乐成分,经过受众的频道选择而被大大地浓化了。从传播行为来看,商品广告形成了强刺激。这种刺激的指向是消费。在为人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不以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助长着物欲膨胀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这一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目前的一些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已表现出不满。根本原因在于一些电视工作者还在继续延用其他媒体(报纸或广播)的线性的思维模式,缺乏自己的思维个性。电视只有用电视的思维才能使电视更具有电视化。电视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场性思维。 首先,电视的特性决定了电视的场性思维。电视传播信息的渠道有两个,即视觉和听觉。电视通过视听两个渠道,将形象、现场和过程直接通过运动的彩色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既看到形象、现场的状况和过程的发展,又听到场景中的一切声音。这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的过程。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有独特的传播手段。电视是多种传播手段综合运用的媒介,多种传播手段中又有多种表现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现象使我们深受触动:人们大多数抱着娱乐的动机去收看电视节目,受众对电视文化的“享乐期待值”很高。娱乐是大众的权利,但是这种娱乐成分,经过受众的频道选择而被大大地浓化了。从传播行为来看,商品广告形成了强刺激。这种刺激,指向的是消费。在为人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助长着物欲膨胀的社会风气。如果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亢进,商业广告的刺激得不到疏导和削减,那么,前述两方面的行为综合起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现象使我们深受触动:人们大多数抱着娱乐的动机去收看电视节目,受众对电视文化的“享乐期待值”很高。娱乐是大众的权利,但是这种娱乐成分,经过受众的频道选择而被大大地浓化了。从传播行为来看,商品广告形成了强刺激。这种刺激,指向的是消费。在为人们传递商品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上助长着物欲膨胀的社会风气。如果电视传播的娱乐功能亢进,商业广告的刺激得不到疏导和削减,那么,前述两方面的行为综合起  相似文献   

9.
自从电视问世并进入千家万户后,一向占统治地位的报纸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报纸虽然也面临广播这种传播媒介的挑战,但相对说来,电视比广播更能吸引受众,因而也可以这样说,电视是报纸的“劲敌”。如何问答电视的挑战,报界不能不探索新的路子。有人主张用深度报道来同电视竞爭,认为电视虽有画面、声音传播新闻之所长,但难以把事件后面的东西深挖出来,而报纸却能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深度报道的确是报纸与电视竞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还有一个重要的、被人忽略的手段,即在报纸上多运用图片(这里所说的图片包括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插图和速写等)。分析一下电视能吸引受众的原因,就不难理解这一点。电视的特点是用形象的画面、动作、声  相似文献   

10.
电视媒体是视听兼备的传播工具。在电视节目中虽然有能听到的声音,但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元素还是画面。人们常说看电视,一个“看”字,非常准确的把电视的传播特性概括了出来。电视是“视”的天地,“画”的世界,事实无可争辩。任何观众在打开电视机的同时,他们的目光就自然而然的投向了屏幕,期待着图像的显现。电视对受众来说,“看”是最原发的动机,是第一行为,“听”是第二行为。电视的传播过程,就是受众“看”的过程,也可以说电视对受众就是“看”的需要和满足。  相似文献   

11.
姜红 《记者摇篮》2006,(6):61-61
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清晰电视很快就将走进我们的生活。去年春天,奥斯卡晚会第一次用高清晰技术播放。结果好莱坞负责化妆、背景和灯光的专家们说,“脸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像火山爆发一样吓人。”它的清晰度之高,“开始时真把我们吓得魂飞魄散,它的图像实在太清楚了”,“哪怕只有一条凌乱的发丝,观众都能通过高清晰电视看得一清二楚”。高清晰电视显示的图像比普通电视要大,同时清晰度也几乎是普通电视的5倍。这就对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求更高了,因为高清晰电视会让观众看到他们不想让观众看到的一面,幸好现在我们还没有采用高清晰电视,不过…  相似文献   

12.
周杰  郝萍 《新闻前哨》2007,(4):51-52
在数字信息传播时代,也许有一天,人们会看到那些高耸云霄的“东方明珠”式的建筑变成电视的历史遗迹。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当代传播技术革命的一大后果是促使社会发生“权力的转移”。这种权力的转移,对传统的大  相似文献   

13.
于燕枝 《青年记者》2007,(14):71-72
曾经,报纸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个时代的报纸阅读者我们不妨称作“报刊人”。“电视人”的概念早在上世纪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就已指出,所谓“电视人”就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4.
姜卫东 《新闻窗》2011,(1):96-97
我们不能回避电视的娱乐本性,其实,娱乐是伴随电视自然而生的一种属性。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电视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延伸”。美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其《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  相似文献   

15.
高梅 《声屏世界》2009,(6):12-13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开始于全球“金融危机”寒潮中,而温总理的“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的感人话语驱散了人们身上的寒意。人们从广播和电视中看到了“比黄金更可贵的信心”,也看到了以往“两会”报道中不曾看到的亮点。从以下的文章中,你能找到刚刚过去的记忆吗?  相似文献   

16.
电视广告传播效果是指电视受众在看到电视广告内容后,在视觉、听觉、心理感觉等方面留下的基本印象,以及由此对电视受众后期购买行为的影响。通过建立电视广告传播效果评判指标体系,根据模糊数学和熵值法构建的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综合评判模型是可行的,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萌生写这篇文章的念头,乃是由妻子对当地电视台一位新闻播音员的多次称赞所引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回了,当看到这位女播音员播报新闻或主持什么晚会节目时,妻子便会说起她在大街上目睹这位播音员弯腰拣起自己不慎掉在地上的一小片纸屑的事情。说起来,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且又是这么一点“纸屑小事”,可妻子却没有忘记,且每每提起,这不能不令人有所思索,问个“为什么”?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人形象问题,说得更具体些,也便是一个新闻人的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18.
白兰 《新闻前哨》2012,(7):69-69
一、电视新闻直播优势 “电视是一种即时传真的媒介”,鲍列夫认为“电视的一个重要审美特点是叙述‘此时此刻的事件’,直接播映采访现场,把观众带进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中,这一事件只有明天才能搬上银幕,后天才能成为文学、戏剧和绘画的主题。”电视的这种“现在时态”的本体特性使它有别于电影、报刊等媒介,广播虽然也属于现在时态的媒介,但它只能传播听觉形态的信息。所以,电视声画结合传播信息的特点又使它优于广播媒介。而最能体现电视即时传真特性的方式就是直播。与录播相比,直播节目的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徐婧  秦婧 《声屏世界》2008,(9):39-40
现场直播是最能发挥和展现电视传播优势的一种最迅速、最直接的新闻报道与播出方式。在时间轴线上,观众与动态事件处于同一点,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观众就可以看到、听到,使他们了解信息的需求和心理参与的需求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贴近了事件,又贴近了观众。传统的“今日消息今日报道”(Today News Today)的“TNT”模式转向现在的“现在消息现在报道”(Now News Now)“NNN”模式,新闻时效性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20.
20多年前,里查德·哈贝尔说过:电影是以视觉的要素为第一,而舞台剧则以听觉的要素为第一。在电视方面,目前是视觉第一,听觉第二。但将来的电视,则可能听觉是属第一,而视觉次之。电视剧今天的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点。纵观一些热播剧目,以对话、独白、旁白等构成的话语文本在电视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