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7,(3):117-121
恐怖小说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至今已有30年左右,在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具有了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审美。而其根本是具有"审丑"风格的类型小说,"他者"的存在性,让恐怖小说的"审丑"具有别样的特色。探讨恐怖小说的"他者"审丑,可以审视当前文化的审美走向,对于揭示"审丑"规律和"审丑"内容有极大的帮助。对当代恐怖小说在创作作品时应该如何将审丑的内涵扩大有一定的启示。并对当今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恐怖小说进行一个合理的归类和整理,以期让中国当代恐怖小说朝着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煮鱼最重要的是鱼要新鲜,而我家楼下的湘菜馆虽不大,却能保证绝对是活鱼下锅,因此我们一家便成了它的常客。  相似文献   

3.
"同谷"是个历史地理概念,史载其存续于西魏至明初的七八百年间;杜甫"同谷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同谷唐宋评杜诗碑的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几天前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家做作业。电话响了,我去接,是班上的_位男生打来的。他问我:“在干什么,家里还有谁……”我发现自己的手开始发抖,心里感到很慌,我怕妈妈进来问我是谁。因为他是男生,今天还写了一张小纸条,说要和我交朋友。这时我的脸发烫,一定红到了耳根。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信息分布及传播方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波及到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对学习活动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资源无导航、学科资源不集中、发表受局限、共享无交流等。我们在建设“津谷晨光”校园网站时,着眼点和终极目标放在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存和全面发展上,旨在探索基于网络资源下的小学各学科新的学习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6.
"黑九月"恐怖风暴是一场具有重大地区和国际意义的军事、政治行动,它对巴勒斯坦事业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提振了巴勒斯坦人的士气,一度赢得了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达到了引起世人关注巴勒斯坦事业的目的,打开了巴解组织外交的新局面;另一方面,"黑九月"大规模恐怖和滥杀无辜的做法严重败坏了巴勒斯坦人的形象,不仅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厌恶、谴责和反对,而且引起了针对巴勒斯坦人的联合反恐,以及以色列的疯狂报复,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受到打压,严重影响了争取巴勒斯坦事业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孙业兰 《教育文汇》2008,(12):33-33
我至今忘不了去年期末考试前的一次语文模拟考试的试题是那样的“恐怖”! 命题者将老舍先生的两篇文章《济南的冬天》和《济南的秋天》中写“水”的文字作比较阅读,问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各是什么。从卷面看,属于填空题,每个问题后留了约一厘米的横线。正是这个一厘米长的横线,让我一筹莫展。济南的冬天之水与秋天之水比较起来的确各有特色,但是,如果要我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嵌入这个横线上,不怕见笑,我真的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8.
《衡水师专学报》2014,(2):52-52
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纷争迭起,危机丛生,多元共处、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钱耕森先生以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阐发史伯“夫和实生物说”,并特概括为“和生学”;又以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发“道生万物”说;打通二者,特命名为“大道和生学”。该学说可谓是解决当今时代诸多危机与矛盾的一剂理论良方,为我国别开生面的又一种新的和谐文化。2013年12月28日,在黄山文化书院成立25周年之际,特以钱耕森先生研究有年的“大道和生学”为本届年会研讨主题。本刊特刊发有关钱先生与“大道和生学”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并引起大家对“和生学”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钱耕森教授创建了大道和生学的新的哲学体系,受到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并公认跻身为哲学家。以下仅选出26位专家的评论与大家分享:1.张世英(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说:拜读了大作‘大道和生学’,敬佩之至。你已是卓有成就的大家,还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中华文化做出更大贡献。(2014年03月26日)2.杨柱才(南昌大学名教授)说:张世英先生对于您的‘大道和生学’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实在是对于您  相似文献   

10.
笔者有幸身处由本土名士——张謇创建的校园,尝试将音乐作品与张謇的生平事迹、精神文化相融合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拉近学生与这位本土名士的距离,贴近他的文化精髓,推动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亲身实践"尊人格重人道"等张謇精神,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是雨,我要去没有水的地方。’我还要对那里的人说,‘我来了。我要在他们伸过来的碗里盛满水。’”这是印度少女苏密特拉的文章。地球上总共有60亿人口,其中有12亿人口每天的收入不足1美元。他们大部分都是旱灾、战争和贫困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2.
从自我成长历程中领悟到钱耕森导师的理念形成于"和的哲学"的时期,"和生学"是"和的哲学"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斗争哲学",钱师的"大道和生学"自身经历了"和生学""大道和生学"和"大道和同学"三个发展阶段,不仅强调异的价值也强调同的价值,更具有辩证性,也具有全面性,不啻和文化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耕森先生大鉴:忻闻黄山书院拟以“大道和生说”为题,召开黄山文化书院成立二十五周年年会,不能躬逢盛况,谨先致贺忱.史伯之千古名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仅直透天道创生固有真际,而且反映华夏民族原生智慧.尤要者,兹说之产生年代,迄今几迨三千年,然其慧光烛照,弥久弥新,宛若天示神启,犹如圣喻贤箴.  相似文献   

14.
立足校情,由五个樟树根引发灵感,创设引领全校劳动教育的“立根节”。在此基础上,以服务更加美好的校园生活为价值引领,由“立根节”衍生的一堂劳动课,拓展出“立根培育圈”“阳台小农场”“班级责任田”“年级科创区”“生活大舞台”等童创谷“劳动+”课程,串联出“知—行—创”实施新思路,由此催生更多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进行短篇小说创作时,他提出了著名的效果论,认为作家应在创作之前精心构思预设效果,然后通过设计细节,堆砌辞藻,来达到预设效果。本文试以《泄密的心》为例,分析坡的效果论在短篇小说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基于“引领未来,陪伴成长,一起发光”的课程理念,探索“融合式”家校共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提倡家庭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并积极发挥家长的潜能,达到家庭与学校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把“被动出席”转变为“主动融入”,实现家校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共同高质量地陪伴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7.
提起“早恋”这个词,广大的中学教师和学生家长无不是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有人甚至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都存在“早恋”现象。可是对于什么是“早恋”这个根本性问题,绝大多数人似乎觉得它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在大部分关于“早恋”的文章中,根本就不提什么是“早恋”,就算有极少数对“早恋”进行界定的,也各说各话,互相矛盾,让人莫衷一是。因此,对“早恋”这一熟悉却又很陌生的概念做一番详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澄清各种有关早恋的观点,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早恋。一、“早恋”是一个本土概念在欧美国家,强调个性和尊重个人权力,社会尊重…  相似文献   

18.
汉字"中华"一词在当代日本有着与中国很不相同的意涵。这种差异是在日本近世时期出现的。之前,日本知识界曾以"中华"自诩,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仰慕和认同。近世思想家却狂热地抬高本土文化的地位,持续地将对"中华"的认同和褒扬向着异化和贬损的方向扭转。但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过程。山鹿素行以与中国争夺"中华"的荣耀并与中国对抗为己任,"私意论"者和徂徕学派也通过各自的论证表明日本乃原本"中华"的代表,而比早已退去"中华"本色的中国更有文明优势;国学者则进了一步,径直利用本土神道资源贬斥"中华"概念,将之视为"中国人的自尊之辞";而兰学者则根据近代西方知识体系,有意地构建起对中国文化的对抗机制,将"中华"一词的含义解释为中国人的妄自尊大。随着近代神(皇)国思想和洋学思想的盛行,这种理解成为日本语境中通行的意涵。至此,近世思想家似乎撇清了自己与"中华"一词的干系,使它最终异化成了专门指称他者中国的概念。不过,洋学者把日本自诩为"文明开化",把"中华"打入"野蛮愚昧"的做法,最终无法表明真正逃脱了华夷观念之末流的命运。透过"中华"含义的这场异变,不仅可以看清近世日本文化主体意识是如何畸形崛起的,更可以体会到近代日本国族意识是怎样膨胀并最终导致东亚国际关系发生历史性异动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9.
集团意识是日本国民性中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它对日本社会特别是日本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来源于日本人传统的家观念。本文试从几方面论述家制度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