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儒学对德性、德行及其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由此形成的德性伦理思想,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自然的和谐进化、社会的有序发展和人类的境界提升。这一思想对于今人合理地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伦理思想研究中常从“品质”维度来诠释德性的价值,朱熹德性之学超越传统德性“品质”论,把德性价值指向为“和谐”。在德性生发上,朱熹认为“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德性表征为预定的“和谐”性;在德性内容上,朱熹以“生意”释“仁”德,德性内容具有和谐本质;在德性成就上,朱毒认为通过“理-分殊”和“格物穷理”可以达致“私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和谐境界;在德性的践行上,朱毒以“明德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说,指出“仁”德施及万物才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谐秩序才能建立,凸显了德性实践品性的和谐指向。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儒学由于其名教纲常理论而被批判,其平等思想因此被忽略.虽然儒家思想中缺少政治上的平等主张,但在德性层面上的平等却是大部分儒者所主张的,从性相近的主张,到人性皆善,再到德性平等在内圣外王等领域的应用,都体现了儒家的德性平等思想.虽然如此,由于古代儒家社会的局限性,这些思想并没有改变儒家社会不平等的现实.  相似文献   

4.
界定品德与德性概念的关键,在于善待自我的德性是不是道德上的德性.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不是道德德性,那么亚里士多德便是正确的,"德性"便是"优良"、"可赞赏性"等中性的概念;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是道德德性,那么亚氏便是错误的,德性便是品德,亦即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德性与品德、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建立了德性伦理体系,其德性总汇分别是仁和公正(正义)。两者相似之处有:以调节人际关系为使命,是利他性美德,诉诸某一规范作为标准,包含、统摄并指导着其他德性,受中庸(中道)的制约;相异之处有: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诉诸的规范不同,道德层级不同,视角不同,主导机制不同,后世影响不同。比较的意义在于: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6.
死亡德性是生活德性在死亡情景中的表现,儒家死亡德性论的内容可以其对“大哉死乎”的论证来概括,而其养成方式则是“顺命”,儒家死亡德性论是目的论的,其目标是追求死亡伟大性。  相似文献   

7.
儒家德性经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用德性的视野来观察、研究经济现象,确立了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经济思想体系。其德性经济本质论和价值观体现在对经济运行的不同环节的认识中,它包括了崇本逐末的生产观、诚信为本的交换观,均无贫的分配观和尚节俭的消费观。儒家的德性经济思想作为一种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因此,对它的评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言语观是一种德性言语观。突出表现为强调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言语,重视言语的纯洁性。儒家建构了规范言语的德性原则、礼仪原则和方法论原则,并把这些原则规范都统一在道德基础上,赋予言语以崇高的道德性,防止言语的功利性,抑制言语的不道德性,把用道德标准规范言语看作是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儒家德性言语现丰富了语言的社会性内容,对现代公关语言和言语交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师德性观认为,教师德性是对教师的制约、约束.一个有德性的教师,就是少私寡欲,就是奉献.这样的教师德性观在理论上是值得怀疑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本文认为,教师德性展现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否定,而是对教师生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生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师德性观认为,教师德性是对教师的制约、约束。一个有德性的教师,就是少私寡欲,就是奉献。这样的教师德性观在理论上是值得怀疑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本文认为,教师德性展现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否定,而是对教师生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生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2.
“尊德性而道问学”:传统儒学知识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知识伦理学相当发达,突出表现在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研究和把握上。儒家对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尊德性而道问学“是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最为全面的阐释。总体上讲,儒家关于知识与道德关系的回答是: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这对于我们当今处理好科学技术与道德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进行理论创新获得的重大成果 ,是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 ,进行战略性思考获得的崭新认识 ,是对我国治国伦理传统的扬弃和改造 ,更是对我国治国经验的一种升华。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治国之道 ,是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古代道德几乎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伦理学在中国古代一直就是显学。自称“道德渊薮”的中国,圣人教化不绝于耳。而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表明发展现代高科技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加强道德修养。这就要求我们比较古今道德思想的异同,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在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儒学经典中蕴藏着深厚的关于德性德行培养的思想资源。基于新时期大学德育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以儒学德育资源为核心的德性德行教育,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战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开展儒学经典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发挥教师垂范作用、知行并重。  相似文献   

17.
特定人文环境、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形成了土家族独特的群体人格特征,重庆土家族在生产劳动、男女交往、婚丧习俗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民歌都透射出独特的群体人格。根据重庆土家族民歌的个案,运用人格心理学的“大五人格”理论,土家族群体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较高的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及神经质等。  相似文献   

18.
儒学“德治”思想最初是由周公提出的,周公出于对周王朝的群体生存的关怀,提出了一种“天-王-民”相互制衡的三角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以德配天,用德祈天,敬德保民。而其核心是“德”,这后来发展为儒家的“德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关于德性与德行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德性与德行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重要概念。然而,自古以来中西方伦理学界对德性与德行的具体使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却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用"德性"这个概念,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才出现了"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等说法。而中国传统伦理学家们一般则用"德"这个概念,但也出现了"德性"和"德行"等说法并存的现象。名词术语上的这种差别不是没有原因的,它集中体现着中西方伦理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问题。在西方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性"(理智德性)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终极目的本身,"德行"(道德德性)则只是完成这种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和手段而已。在中国传统伦理学家的逻辑里面,"德"或"德性"(理智德性)只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一种过程或手段;而"德行"(道德德性)才是人及其实现活动的目的本身。一个人只知道"德性"不等于他有道德;同样,一个人也不是先成为道德的人然后再去做有"德行"的活动。"德性"是人的内在品质;而"德行"则是人的外在品行。内在品质要通过外在品行来表现;外在品行是内在品质的影像。因此,人们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德性与德行的联系及区别,才能够充分认识和找到获得德性与德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冯契德性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理论为德性"是冯契哲学的主要命题之一,有关这一命题的论述构成了冯契哲学思想的重要部分.从德性论的角度对之加以分析,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与特性,及这一命题得以成立的诸理论条件和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