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社会适应固有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价值观转型上具有渐变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对合肥市芙蓉社区200位失地农民的实证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在经济上处于边缘化状态;文化生活上兼有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的双重性;心理认同上处于失调和彷徨状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失地农民问题作为"新三农问题"之一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失去土地对农民家庭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衡水市桃城区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失地农民的抽样调查,对失地农民在失地前后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针对现阶段失地农民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农村土地的不断征收,使得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年长的农民在土地征收后,生活方式和养老问题成为了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Y安置小区失地农民养老问题提供决策依据。鉴于此,以Y安置小区为例,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现阶段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参与式访谈对该地区失地农民土地征收情况、衣食住行以及养老诉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征地补偿、加强社区归属感建设,健全和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为提升失地农民养老能力和丰富晚年生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对嘉兴市失地农民子女家庭状况、学业水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习认知等方面的调查,发现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会对失地农民子女教育均衡发展产生影响,提出四点建议:统筹教育资源;构建社区教育服务支持系统;规范学校教育;构建科学的家庭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郊10个行政区县中的失地农民为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对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转业培训现状、培训需求等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失地农民在转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德州经济开发区自98年建区以来,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一套集经济补偿、就业扶持、居住安置、社会保障为一体的多元安置模式,本文着重探讨了此模式在实际村落改造中的实施情况及其作用的评估,另外还以农民的视角对此模式的推广进行鉴定、核查,并对德州开发区内三个村落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力图呈现一套多维、完整的农民失地问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市民。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市民的社会保障,很多失地农民没有工作,前途生活堪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隐患。本文尝试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使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大量被征用,因此亟待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保持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采取适当方式对失地农民进行市民意识培育,使他们在整个心理和习惯上全面改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传统乡村文化中既有阻碍与抗拒社会文化变迁、成为人们迈向新生活的包袱的一面,也有能够通过现代化的转换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下,只有从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兼容并包,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历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会面临某些心理不适问题,具体表现在居住变化、经济压力、就业不足与保障不力等导致的心理不安、焦虑与抵触失衡心理,以及社会交往产生的封闭自卑心理、城市认同感欠缺与市民意识缺失等。心理不适问题的产生既与城市体制性因素以及城市居民的偏见与歧视有关,也与失地农民自身人力资本不足、农村传统文化的持续影响有关。应该从物质层面做好就业与保障工作、从社会文化层面扭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及从个体心理层面构建心理调适机制来实现失地农民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以及媒介参与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失地农民群体不容乐观的媒介素养现状,提出了提升失地农民媒介素养的基础途径。  相似文献   

12.
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工作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各地征地实践的系统梳理和综合比较,总结分析了五种典型安置模式。由于外在适用条件不同,每种安置模式都各有利弊,无论哪种模式都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因此各地应结合地方实际,改革征地制度,借鉴各种典型安置模式的成功经验,积极探寻适合当地情况的安置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杭嘉湖地区失地农民职业获得的认知因子分析,概括出影响该地区失地农民职业转换的三个因子,即能力因子、市场因子、关系因子。其中能力因子与市场因子对失地农民职业转换有显著影响。有鉴于此,需要加强对失地农民职业认知的合理引导,提升失地农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产业发展带动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最终完成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  相似文献   

14.
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农民失地后的生活状况。对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表明,失地农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感到不满意,收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同时,失地农民的社交和休闲等高级需要不敏感,工作环境不理想。因此,需要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率,提升他们的需要层次,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以改变征地对失地农民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占用,导致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的出现。由于国家政策和制度的缺失,使其权益受到严重损害。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走向善治:对失地农民问题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致使失地农民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基于善治的基本理念,从分析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出发,宏观分析了政府征地中行政公共权力的效益,提出了对失地农民问题善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失地农民问题已经逐步演变成一个社会性的严重问题,应该得到金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现行的各项制度,在给予失地农民补偿和安置方面尚且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的突出问题是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安置方式单一并且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丰富征地补偿方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失地农民的产生需要制度的保障,而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失地农民的利益严重受损。应借鉴国外对失地农民确立的制度保障,构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