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叙事学理论中的“叙述视角”为切入点,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这一独特的叙述视角做出分析透视——第一人称叙述,多重式内聚焦叙述视角。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独白,多重式内聚焦叙述视角抒写了一个为爱沉默奉献了一生的女人的爱情绝唱.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用前景化理论分析《喜福会》在故事叙述技巧方面的特色。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叙述手法,使用前景化手法凸显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书中人物轮番讲述自己的故事,实现了多重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我"的形式讲述了不同人物的故事,叙述角度转换灵活,叙述过程中作者按照人物心理顺序,或回忆,或现实,聚焦人物的内心感受,强化内视角,并运用视角的交叉,个人叙述与集体叙述相结合等一些全新的叙述手段,偏离了读者的预期,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南方代表作家之一的威廉·福克纳曾创作了小说《我弥留之际》.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就因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了读者和批评家的一致好评.福克纳所采用的多重聚焦手法为作品增添了巨大魅力.通过对福克纳采用的内聚焦、外聚焦,以及多重聚焦之间的相互转换,可以看出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中运用多重的叙述视角,体现了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极大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成功塑造了一个多重的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4.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作家西西的代表作,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述模式向读者讲述了一个在殡仪馆做化妆师的女子的生命体验和感情经历。本文按照现代小说的叙述模式和女性的性别视角来分析其文本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叙事视角的基本类型,据热奈特聚焦理论分析《红字》的叙事视角,小说主要采用非聚焦型视角.穿插使用内聚焦型叙事视角。霍桑通过非聚焦型的全知视角,让读者把握小说人物性格及心理特征:使用非聚焦型视角则是因小说婚外情主题违反清教传统,须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受到道德谴责。这种非聚焦性的使用,表面上是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其实反映了霍桑对超验主义和清教的解构。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新写实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模式把现实生活的“真相”还原出来,令读者耳目一新。从人称、视角、聚焦和叙述话语四个方面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模式进行总体概括,可以揭示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种属特征及其获得广泛认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百合花》与《三角梅》均以女性视角对一个小战士进行了追忆,然而两篇作品在具体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却呈现出鲜明有趣的对比。《三角梅》采用了第三人称“她”的叙事视角,以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分离以及故事层面聚焦者荔生和她的聚焦对象战士贺振木之间的追寻与拒绝的关系,体现出个体叙事对国家叙事的内在对抗;《百合花》则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通过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者与聚焦者的合二为一和故事层面的聚焦者“我”对于聚焦对象“小通讯员”的控制,从而将个体叙事控制在国家叙事的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华裔作家丽萨·康创作的《离岸人》是由三重叙述分层组成的嵌套型叙事结构,故事外叙述层的异故事叙述者以外聚焦视角设置叙述框架,故事内叙述层的全知叙述者以零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元故事叙述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以内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无奈之下作出的伦理选择。小说中的叙述跨层由叙述者或人物跨越自身所处叙述层并入侵其他叙述层产生,叙述者与人物的抗衡与牵制产生了一系列跨层冲突,不但导致文本解读的多重可能性,而且投射了现实世界中的移民政策、身份错位与文化冲突等族裔问题,引发社会深思。  相似文献   

9.
小说叙事是一个紧密而复杂的系统,对小说文本的视角分析是现代叙事学很热门的一个研究点。《雪地里的期蝴采用了不定点内聚焦的叙述方式达到了独特的叙事效果。本文试从老人的内聚焦视角、狼的内聚焦视角以及内聚焦视角的局限及其弥补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0.
卡森·麦卡勒斯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运用了不同的叙述视角。通过分析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指出其作用是双重的。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下,其叙述者既是小说中的全知叙述者,也是读者,从而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判断。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包括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叙述视角。不同的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交代故事背景、揭示小说主题,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苏童长篇小说《米》依旧遵照先锋文学的创作特点,在主题意义上反叛、消解,"在边缘处叙述"的创作理念仍有明显的痕迹;在文本结构上作家却为自己开辟了一条道路,即主动接受中国古典式小说非聚焦视角的叙述模式,在先锋与传统之间寻找契合点,并多功能地运用作家习惯了的多角度变换交叉的方法,使得文本结构不再以散乱、破碎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笔者拟从叙述视角这一角度对其文本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点考查作家的先锋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叙事学的著作,都要把叙述角度作为一个重点论题。过去,习惯于把小说的叙述角度分为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则是分为零聚焦、外聚焦和内聚焦。热奈特修正的根据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区分“谁说”和“谁看”,更准确地说,是区分“谁说”和“谁感知”。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在《判决》中通过叙述者叙述方式的不断变化,模糊了叙述者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使叙述者的视角和态度发生了含混,并借助内聚焦和零聚焦两种叙述方式的叠加重和消解了叙述者的客观性,使文本表现出了悖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尤利西斯》的内聚焦叙述,以三个主要人物为聚焦人物,通过人物的双眼和意识感知故事世界。三个聚焦人物通过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展现出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迷茫;通过猥琐的布卢姆展现出现代社会的庸俗;莫莉的内心独白透过一个淫荡的女性视角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堕落与瘫痪。内聚焦叙述以三位不同人物的视角从多角度深刻揭示出西方现代的精神荒原对人们思想情感产生的异化。  相似文献   

15.
《故乡》是鲁迅典型的"自我叙述"的小说之一,其主要模式是内聚焦叙述,母亲与"我"贯穿其中,闰土与杨二嫂出现,进行插入聚焦,一是通过"我"的回忆,二是通过"我"所见所闻的视角转化;通过视角转换的作用,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加生动鲜明。  相似文献   

16.
《上海女孩》是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邝丽莎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眼睛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伦理。在叙述过程中,邝丽莎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一人称外视角相互切换的叙述方式,邀请读者参与到叙述阐释的过程之中,并引导读者对华人的生存伦理做出特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加缪在《局外人》中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透过默尔索外视角冷静客观地旁观并叙事故事。默尔索在担当叙述功能的同时也承担者人物功能,继而形成了叙述的内聚焦。这样的叙述视角为小说的不可靠叙述和零度写作创造了完美环境,因而构造出了别致精巧的叙事艺术,至今仍被作为叙述艺术的典范而深具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作者福克纳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意识流写作风格给读者呈现出一个别具一格的故事。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聚焦转换和时间错置中两种叙事结构,展现出了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并通过隐合作者的声音探索和解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真实作者本身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9.
在后现代语境下,作家越来越多的使用第一人称叙述,文本的意义也越来越依靠文本与读者动态交流过程来呈现.论文以卡尔维诺叙事作品为例,主要通过聚焦于卡尔维诺小说叙事人称,分析第一人称"我"视角越界,作为超越体验的创造者等等身份,进而揭开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我"的身份迷团;展示后现代语境下文本的虚幻本质与表达欲望;并从叙述个性化、强化艺术感染力,叙述功能的自我完善等方面来探索第一人称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学创作中使用不同人称叙述故事,以有限视角观察事物,既可增强事件的真实感,引导读者进入故事,又能使读者跳出故事反思叙述者本身,产生间离的美学效果。笔者试图从叙事角度入手,从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视角转换和有限视角三个方面,分析视角理论在《废都》中的应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