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尚枢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12-17,27
济公是一位力促社会和谐发展的践行者,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物与人之间、自我身心之间的关系时,都贯穿着一个"和"字。济公和谐文化以"戒恶扬善,慈悲度人,和乐处世,无我利他"的济公精神为核心理念,是对佛教教义、家族风尚和天台民风"四气"(硬气、灵气、侠气、和气)的继承和发扬。对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虚拟自我是自我的"二属性"之一,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但虚拟自我不可能永远居于网络虚拟空间或表象虚拟空间,他终究要回归现实过世俗的现世生活。研究虚拟自我,不仅在于揭秘人之根本,还在于为虚拟自我回归现实找到一条"回家"的路。虚拟自我最终归宿在于现世,达至自我和谐的出路在于实现自我与未来、虚拟的关系及自我的小和谐、大和谐。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其与烦恼心理的关系,以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方法对189名医学院学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自我和谐量表和烦恼心理问卷进行测量。结果①女生在"灵活性"上显著高于男生;②美容专业在"刻板性"和"自我和谐总分"上高于心理专业;③"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刻板性"、"自我和谐总分"均存在年级差异,而"灵活性"上不存在年级差异;④烦恼各因子与自我和谐相关显著,进入自我和谐回归方程模型的烦恼因子有:经济压力、缺乏自信和人际关系。结论性别对"灵活性"有影响;专业对"刻板性"和"和谐总分"有影响;年级对"灵活性"没有影响,而在其他烦恼因子上均有影响;经济压力、缺乏自信和人际关系是自我和谐的主要预测源。  相似文献   

4.
探寻现代人自我认知和超越的可能性与途径,是怀特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代表作《探险家沃斯》中,怀特刻画了沃斯、罗拉等一系列探索者形象,使其在澳洲沙漠和心灵世界的双重空间内展开对自我的认知之旅。以沃斯为代表的现代人经历了"视而不见"的狂傲后,逐步体悟到自我的有限性,即"见"到了"镜中瑕疵"——人之有限性,最后实现了自我与他我和谐统一,达到了"不视而见"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5.
以女性主义视角构建关心共同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个体美好生存及和谐社会呼吁越来越强烈的当下,关心共同体的建构显得越发必要。女性主义基于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运用"圣杯"之思,行使"关怀"与"联系"之权,一直和需要关心的生命站在一起,并对之施以"圣爱",以期在更广泛意义上建构关心共同体,从而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地球、人与宇宙和谐共生的愿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师范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240名师范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自我和谐与孤独感存在极其显著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灵活性"对孤独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师范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孤独感二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之觉醒是当下的普遍追求,"自我"的存在论根基在于在"对象性"活动中自我与他者的积极呈现,"自我"之觉醒目的在于"自我"与他者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在逐利的忙碌中陷入了人与自然疏离、人与社会疏离及人与自我疏离的困境中,人的生活处于无意义状态。这根源于人"心"的缺失。休闲是人的自由闲暇的状态,是人通过自主选择获得人的完美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人在休闲中,回归自然,畅享健康;融入社会,欣赏他人;认识自我,和谐身心。  相似文献   

9.
"陶养"一词,由德文Bildung翻译而来,它既强调"人类发展自己的天赋和能力的特有方式",又强调人在发展过程中自我造就的能力与自由。从"陶养"的视角审思,学校教育要以尊重与强调学习者内在天赋与建构自我为前提,为学习者创造自我发展的时空,让他们的外在作为与内在精神得以和谐发展。近年来,陶育路小学秉持"陶德随身,养艺随行...  相似文献   

10.
生态立省,是现代社会发展必然。道德思维与实践在"生态立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立省"本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处于生态和谐状态。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人的存在是依赖于他自身之外的人和自然界。在"生态立省"的建设中,人首先必须确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一"的道德思维观,并贯彻于实践。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中的基本关系,其本质是建立在对"人"这个概念的规定之上的。费希特认为,人是理性自我与经验自我的矛盾统一,其使命是不断地努力获取文化,以使理性自我驾驭经验自我,达到自我的绝对统一。大学便是基于人的文化需要而产生的。在大学内,师生遵守学术自由原则,以文化为连接相互关系的纽带。费希特的大学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大学师生冲突与重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渗入高职语文教学,将推进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它将促进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有助于学生体认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仁爱思想的推己及人,有助于学生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文环境;"思齐"、"自省"及外化责任的承担,有助于学生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实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智慧的践行。  相似文献   

13.
生活于乡村而又不无陌生感、隔离感的少年时代,对毕飞宇后来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人的各种可能性,影响深远;他在小说中反复展示荒谬与"正常"的悖反与和谐,于叙事与故事之间游走并寻找意义。写作对于他来说,就是实现自我解放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本质,在于个体与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世界的互动中所达到的一种协调、统一、完整、平衡的和谐状态,更是一个动态过程,个体性的适应与社会性的发展相互转化、促进,推动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具体表现在大学生与自我、他人、环境以及角色四个方面,即与己、人、物、事的关系和谐.自我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5.
刘盛东 《文教资料》2011,(19):125-126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三个层面。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宝贵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社会理想之一便是"和谐"。从郭沫若来看,"和谐"既是《女神》彰显的社会理想,也是其强调的人生追求。"和谐"包括个体的"人的和谐"和整体的"社会的和谐"。个体的"和谐"需通过正视自我、追求自由、坚守平等、破旧立新、超越现实,以达到人的情感与意志、道德、信仰相和谐。社会整体的"和谐"主要通过将物人化、将人神化、人与物相统一、"天人一体"化,以促进社会政治体制的合情合理化,从而达到民族的复兴和社会全体的自由欢唱。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关怀,在于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全面满足人的需要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及其物质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切实把人的自然属性及其环境需要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在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相统一的原则下,兼顾人文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因此,呼吁环境伦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前提和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8.
蒋群 《文教资料》2009,(33):221-222
自我和谐是指在自我认知之后形成一种悦纳自我、和谐发展的精神和品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和谐校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人与校园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内心的自我和谐。强调大学生特殊群体的自我和谐,既是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潜能,达到自我完善.实现其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立统一规律,有助于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历经和谐、抵牾乃至对立的成因,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即"物的尺度"与人类的无限需求即"人的尺度"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对立性的两个尺度。两个尺度对立统一是消解人与自然对立、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