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战线》2012,(10):93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均可当记者"的新媒体时代,职业新闻人的救赎之道究竟在哪里?如何用脚、用脑、用心做新闻?中国特色的全球化传播风格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社8月31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试图与传媒精英、高校专家共解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全球化趋势与传媒产业的发展互相推波助澜 "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莱维于1985年发明的.莱维用"全球化"这个词来形容此前20年间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全球化是资本积累.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金融体系等等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的中国受到"文化同步性"怎样的影响?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有哪些变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和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和上海1108位经理人的调查,以及与之前相关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目前,中国的价值观念处于两种发展趋势并行的状态。一方面是表层显现出来的"文化同步"现象,随着全球联系的日益增强,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世代相传,根深蒂固。面对中国与欧洲存在的文化差异,与Huntington在1996年提出的"文明的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不同,本研究的重点在于论述如何利用文化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重、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人才需要从学校教育着手,本研究通过对大学跨文化传播教育的分析,指出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培养"文化协同"意识是灵活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镜头里的创意大产业是生意,更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需求,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更是一份社会责任,我们将本着"全球化思考本土化策略"的思路一步步走向成熟。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用镜头里的产业去颠覆去改变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5.
刘彬 《新闻传播》2012,(2):118-119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重要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传媒、环境艺术、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视觉艺术等多方面的创意群体。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大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战略面前,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无疑需要对"设计"这一核心元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新闻资讯全球化时代,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记者"理念被推崇和追捧。诚然,"公民记者"的出现确实体现大众在网络时代一定的自主权、表达权和知情权等。但"公民记者"真的是前景一片光辉灿烂吗?本文试从传播学理念及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毕竟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拥有,而从拥有变成"麦霸"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有超凡的实力和超强的唱功。如果评说当下的网络新闻、论坛帖文和微博信息,恐怕以下几个词是我们首先想到的:浩如烟海、众声喧哗、鱼龙混杂、真伪难辨。我们陷入对互联网又爱又恨的矛盾、纠结之中。难道真的就只能深陷这种纠结中吗?我们能否拥有一个干净、纯粹、宁静、健康的网络环境呢?该由谁来担当  相似文献   

8.
出版业是创意产业中的一个主干分支,若使图书和创意开发有机结合,那么,必将产生 "1+1>2"的效果.出版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务必要将创意开发与出版业的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用"出版+创意"的方式来拓展出版物的载体、内容.本文首先阐述了出版业引入创意的必要性及作用,其次分析了出版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相似性,最后深入探讨了"出版+创意"时代出版业的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9.
记者这个行当,究竟需要些什么人才?是才高八斗文思敏捷的?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是腿脚勤快勤能补拙的?好像需要可是又远不止。有人说,在全球化时代,优秀的记者还得具备这样的素质,他能够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有文化沟通和文化理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为什么读史?在几乎人人都多少读一点"史"的今天,这个问题未免有些不合时宜。但就像《皇帝的新衣》里必然要有一个叫嚷出声的小男孩一样,面对全民读史的盛筵,也需要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互相激荡.我是谁?我属于哪里?这个城市对于我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类似的疑惑,被称为身份认同危机或文化认同危机.它充分反映出现代人,尤其是"漂一族"对失去家、失去"根"的焦虑.  相似文献   

12.
孔庄 《编辑之友》2007,(2):34-37
某一个词和某一种道理与某一种理论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是什么阻碍我们不能从"词汇"到"概念".再从"概念"到达"理论"?  相似文献   

13.
华莱坞概念以及对具有华人文化特色的电影产业之长远规划,是应经济、行业、文化之变而提出。就"华莱坞怎么可能"这个问题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命名的意义。从华莱坞为何提出,以及华莱坞在当下所处之"位"来分析华莱坞其命名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模仿,也是文化身份的自觉;继而领悟易道哲学演化之本,回归到"一",即华莱坞的核心——电影,提出探讨华莱坞成为可行路径之根本在于找到其创意内核,在深刻认识与把握观影者心理需求、认识文化群落同趣、体现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创作与传播,进而实现华人电影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周建平 《传媒》2012,(2):36-37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  相似文献   

15.
王玮 《出版经济》2004,(2):52-55
随着"另类"一词的广泛流行,在这种概念炒作的大背景下,另类阅读逐渐跃出地平线.不仅受到出版界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阅读学的研究者.在轰轰烈烈谈论另类阅读的时候,我们有多少人能明确说出另类阅读究竟是什么呢?这种新的名词到底是商业炒作的产物还是社会潜在的文化暗流?它是否可以成为阅读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创意”一词近几年来在我国出现的频率极高,人们已明确认识到创意已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成了推崇创新,推动新兴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的活动,并形成了能够带来极大经济效益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的发端之年,也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元年.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将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但是政策、体制、管理、人才和原创能力等各方面的问题,成为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瓶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策略在于民族的创新意识.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改革与发展应坚持鼓励创新、保护原创,鼓励竞争与融合,克服广播电视节目同质化倾向,同时通过改革制度和经营模式,探索如何把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这个词我们常常不绝于口;"生活在一个地球村","地球变小了"等等声音我们往往也不绝于耳,可是,对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有什么意义,我们也许想得并不多.  相似文献   

19.
2008年,联合国发展署发表《创意经济报告》指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正在出现,它将经济与文化相结合,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将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融合在一起。这一模式从本质上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创意、知识和信息获取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①这说明,创意产业不仅逐步成为众多国家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且正逐  相似文献   

20.
朱玉 《青年记者》2007,(21):1-1
没来由的,我就是不喜欢"无私奉献"这个词。每当我曾跑的卫生行业里有人试图表达"白衣天使无私奉献"的意图时,我都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冲上去:"谁说你们无私奉献了?国家有没有给你们工资?‘非典’时进入病房治疗病人是你们的天职,也是法定义务,你们不去难道让老百姓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