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生新闻真正做到“三贴近”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办了以讲百姓故事为内容的社会新闻报道类节目.这类节目从关注、关爱民生角度出发,取材于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现实生活,采取家常拉呱、聊天、讲故事的形式,反映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人或事,与百姓的距离较近,往往能够吸引群众的眼球,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为了迎合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受众的心理需要,地方电视台必须创新新闻采编方式,丰富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当地群众的生活,并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新闻播报,不断拓宽电视新闻的编辑思路,提高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使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笔者在本文中就地方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如何创新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新闻记者既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千家万户,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又肩负着把群众的呼声、人民的意愿融入到党和政府工作中去的工作职责。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的记者应把更多的笔墨和镜头对准平民百姓,让电视新闻节目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4.
纵观电视新闻报道发展的历程,一些贴近百姓,形式多样的新闻日益受到观众的欢迎。这类从大众角度出发的电视新闻给大量充斥着平面报道、会议报道、成果报道的新闻节目注入了一股活力,并日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色。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采用说唱讲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了电视的平民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也开始意识到,新闻报道不仅仅是给领导看的,而应该让广大受众喜欢看。新闻报道的大众化可以说是目前新闻节目的趋势所在。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必须使我们的采访和写作都要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评论地方媒体刊播的“新闻”是“可看性不高、可信性不强”,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新闻业内人士对此也大声疾呼。认真分析当前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多三少”现象来概括:日常公务消息多,贴近一般群众生活的报道少。季节性的“四季歌”多,群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综合艺术,编辑人员正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和"枢纽"。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广大观众欣赏层次的不断提升,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也有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公信力,打造出更多的精品电视新闻节目,编辑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编辑技巧,为制作出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电视新闻节目,推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而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7.
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新闻传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的第三次革命.面对新一轮的革命,全国电视台都在做着改版和扩版,抢占新的制高点,吸引观众的眼球.作为一家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百姓视点》,需要在策划中抢占先机、节目中贴近地气、内容上丰富多彩、以充满浓郁地域特色的节目去引发观众的观看需求,获得观众的认同,提高收视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本土化问题日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实现传播报道的贴近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因此,细分受众、确定自己的受众定位,地方电视新闻节目走本土化之路是实现贴近性的必然趋势,地方电视台要精心搞好栏目策划、改进报道方式,坚定本土化的价值取向,使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9.
钱丽  刘纯邑 《声屏世界》2010,(10):48-48
县级广电台要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提高媒体的公信力与责任感。应更多地关注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及时宣传报道百姓的身边事.做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相似文献   

10.
蔡丽 《新闻传播》2012,(10):20-2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时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而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用方言说新闻这种新的电视新闻形式独特新颖、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也是符合和顺应"走转改"要求、观众喜闻乐见的新节目形态。如今,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依然方兴未艾,它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电视台中涌现出来,"方言表述"越来越成为拉动地方电视台收视率的生力军。方言有其独特之处,电视新闻有其存在发展的形式和特征,它们的结合可以为地方电视台同各大卫视及央视竞争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也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①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怎么样,直接关系到观众接受度,关系到收视率.最近,绍兴市柯桥区广播电视总台的电视新闻节目《柯桥区新闻》和《民生360°》收视率节节攀升,原因就在于节目形态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要强化受众本位意识,内容和形式中真正体现"三贴近",不断根据观众的需求调整、改进、优化节目形态,在创新求异中提升节目品位.  相似文献   

12.
邱丽珊 《东南传播》2016,(6):104-106
新闻节目是衡量一个地方电视台总体水平和社会宣传效果的尺度。但由于多种原因,地方台新闻质量、节目水平差强人意。于是,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做到党委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成为地方电视台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笔者结合新闻工作实际,将目前我国开出的供给侧改革这一"经济药方",转换成推进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提质增效的"新闻药方",从改革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做好新闻"供给侧改革"中"加减乘除"这篇文章,扩大有效信息供给,提升节目质量,使地方台电视新闻节目真正找准坐标定位,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言论作为最直接的宣传手段,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成为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旗帜和灵魂。在实践中,我们也体会到,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要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必须具备三性。一是针对性。即新闻评论性节目要善于小题大做,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力求主题集中,短小精悍,思想深刻,观点鲜明,道人所未道,言人所未言。风强调清新明快,棱角分明,虎虎有生气。二是群众性。要有“平民意识”,必须摒弃那种居高临下、云山雾罩、谈玄兜圈的“宏论”,而应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讲百姓关心之事,说群众欲说之话,以谈心方式采制言论,以平等态度对待观众。做到题目不大,抓住一点;架子不大,贴近生活;帽子不大,单刀直入;口气不大,亲切感人;章不长,道理说透。三是参与性。把话筒对准普通群众,尽可能多地采访各方面人士,或由群众直接论理,或撷英取萃,使新闻评论性节目更好地反映群众的心声。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办了以讲百姓故事为内容的社会新闻报道类节目。这类节目从关注、关爱民生角度出发,取材于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现实生活,采取家常拉呱、聊天、讲故事的形式,反映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人或事,与百  相似文献   

15.
地方电视台新闻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扩大电视新闻本身的影响,就必须重视新闻策划的方向尤其是单体新闻策划的方向,这一方向必须是贴近群众、服务群众,让地方台新闻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要使电视新闻自身价值产生更深、更广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王可 《新闻记者》2004,(9):16-17
一、串联词的作用电视新闻的串联词是节目主持人在报道的条与条之间“说”的话。它的作用有三:一是衔接作用。长期以来,电视新闻的编排都是把一条一条的新闻串接起来,每条新闻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关联性不大。这样的串联对于线性编排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采用串联词则可以将新闻的条与条进行承上启下的连接,使单条新闻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组合。二是点评作用。许多新闻报道的是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涉及法律、法规、信仰、观念、伦理、道德以及习俗等。所以,要想使新闻报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串联词中用…  相似文献   

17.
华颖 《视听界》2014,(3):102-103
一、去琐碎化,变小民生为大民生民生新闻要贴近受众、服务百姓,"百姓事,无小事"。于是,接受百姓投诉、反映问题以及对普通市民生活场景的记录便成为主要报道题材。一些民生新闻栏目成了百姓生活垃圾、停水停电、消费纠纷等诉求的代言人,新闻报道往往片面还原一些琐碎事实,平庸的题材大大弱化了新闻应有的价值,节目内容也就随之变得市井琐碎。  相似文献   

18.
如果将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比作一桌盛宴,那么,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新闻报道就好比是一道道菜肴,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这盛宴的掌勺厨师.同样的原料,不同厨师烹制出来的味道会大不一样;同样的菜肴,不同的上菜顺序,不同的荤素搭配给食客带来的感觉也会完全不同.一套编排得当的电视新闻节目,能产生"1 1>2"的传播效果,而一档电视新闻是否能通过好的编排"抓住观众",考验的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功力.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特写是电视媒体借鉴传统媒体特点,结合自身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进入新时期,我国电视新闻界为顺应新闻改革要求,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增强新闻可视性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顺应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手段新,是新在内容,新在真实,新在客观,新在脚踏实地,新在与民同乐。内容新。深入基层,贴近实际,沉下身子接地气,进一步亲近电视新闻宣传对象,融入新闻现场,记者方才可以获得最真实、最鲜活的一手资料。在采集新闻素材时,不可忽视百姓的一喜一怒、一哀一乐这些枝节叶末。只有切实贴近百姓的实际生活,眼见为实,耳听为真,才能找准新闻报道的关键点,立足于群众的需要,挖掘事件背后的本质和意义,宣传服务好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