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与"模拟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两门课程是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最重要的两门专业必修课,其课程实验是学生将集成电路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围绕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发展的前沿,以提高学生运用学科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分别针对数字与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设计多项实验,以图经过实际的教学与实验课程,学生的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实现我校集成电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已提出的创新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目前人才培养现状与特征,改革优化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出"4+3+2"专业课程体系,并优化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的形势,介绍了地方高校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论述了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的困境,阐述了地方高校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包括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群设置、完善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4.
面向职业岗位构建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在企业职业岗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数字线路设计作为专业的核心工作岗位和主要就业岗位,兼顾基本就业岗位和辅助就业岗位需求,构建由文化素质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建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实施,实行弹性的"2+1"人才培养模式,平衡学生学校学习和校外实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技术基础"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专业主干课程.在当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原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已经不相适应.详细探讨了该课程在新时期下的教学改革实践,并探讨了根据学科和课程特点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产学研相融合,以及课程学习与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助力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领域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次深入调研,从改制的背景、过程、结果三方面对深圳公办园转企现象进行全景透视,研究者认为深圳幼教改革的背景包括:"特区"护身符与区域性的合法化知识、高流动性的陌生人社会和改革开放熏陶下的进取文化、特殊的政治文化和公共治理模式、"财政分权"与"央府博弈".深圳幼教改革的过程涉及到四个焦点:在"改革"名义下的"去教育性"、以"市场逻辑"代替"教育逻辑"、从"深圳事件"到"公共事件"、"临时联盟"的形成与瓦解.深圳幼教改革的结果反映了如下现实:"摸着石头过河"与"整体设计"的矛盾、"剥夺式改革"与"共享式改革"的矛盾、"斜坡效应"与"效仿心理".  相似文献   

7.
通过充分调研,确定"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概念建立、实际动手能力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它的研究也是探索微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新方法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8.
结合"一线工程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实践性和更新性强的特点,构建以EDA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方法为主,结合最新科研文献介绍前沿发展为辅的新型教学实践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强化其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增强就业竞争力,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相关工作日益受到更多教育者的重视。论文从集成电路的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出发,在对相关院校现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研究基础上,讨论了集成电路设计本科实践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集成电路设计教学内容分配、实践工具使用、实践成本开销等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在今后的集成电路设计本科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熟悉并掌握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使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式降低实践成本等相应的解决方法,实现集成电路设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校集成电路设计方向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提出"四个一"教学架构,即一个CPU、一个SoC系统、一个操作系统(移植)和一个集成电路版图,并对它们的具体含义及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其朵 《华章》2011,(15)
深圳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授予的第一个"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自然引起许多的关注与评论.而在这其中作为一名是深圳的中职设计教师,探讨对于此事件与中职设计教育彼此之间的关联,对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展当今现代中职设计教育家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对集成电路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不少院校开设了集成电路相关课程,其中“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是集成电路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专业课。通过调研国内外多所高校的“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方案,围绕浙江大学“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建设实际,重点梳理了课程在参考教材选取、课程知识点设置、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前沿建设实施情况,总结了该课程教学方案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进一步深化“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复变函数"作为培养集成电路精、专人才的重要理论课程,其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基于笔者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线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出发,探讨了推进以集成电路应用为背景的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加强与信号处理、电路分析、电子自动化设计(EDA)数值方法等集成电路专业课程的联动,以集成电路领域的应用实例来强调复变函数的基础性作用,为学生提供多种运用场景的实战思路,在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务实学生的数理逻辑,打造专业特色突出的数学基础理论课,力求培养出具备解决国家重大问题能力的集成电路专业交叉性人才.  相似文献   

14.
领军人才匮乏是我国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制约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发展的关键因素.领军人才培养需要兼顾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制定了具有"厚情怀、强基础、全体系、重实践、大外围"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数理基础、微纳器件、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4个课程模块,提出了"三个一"的培养目标,采用"一对一"导师制,利用集成电路学科方向课程构建本研一体化培养.经过3年的培养过程,该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在集成电路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学生的择业、就业密切相关,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为例,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集成电路专业英语课程出发,简要介绍现阶段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开设、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存在的问题,指出造成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给出集成电路类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FPGA辅助集成电路设计(IC)的教学方法可以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完成IC设计的硬件验证和芯片使用。加深学生对IC设计的认知,避免IC设计流片高昂成本的问题。使得IC设计课程教学不再流于"纸上谈兵"。FPGA辅助IC设计教学对培养我国急需的IC设计人才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飞速发展,国家对集成电路发展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工程实践型的集成电路人才(包括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成为当代我国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相关课程的调研,对教材、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进行比较,优化课程知识点,强化课程设计和实践,着力培养懂理论、重实践、勤思考的优秀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8.
宁波保税区于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浙江省惟一的保税区。自1999年以来,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保税区大力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以人才为助力,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已形成计算机、集成电路、信息家电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此外,宁波保税区已建成国家(宁波)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  相似文献   

19.
集成电路是我国大力发展的核心战略产业,人才缺口巨大.针对这一需求国内高校纷纷开设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科跨度大、交叉融合性生强,这对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航集成电路学院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对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与实践.针对集成电路专业的特点,坚持全员育人,充分汇聚育人资源;强化全过程育人,保障集成电路人才的成长;注重全方位育人,产学研结合促进集成电路人才全面发展.通过"三全育人",培养集成电路领域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体系多数是以分立电路设计为主。随着射频集成电路和SOC(系统芯片)快速发展,这样的教学体系受到挑战。市场迫切要求熟悉集成电路设计的人才,因此,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加强集成电路教学显得非常重要。本文论述了传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以及专业设置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我校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通过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建立集成电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