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人要看报     
刁鳌云 《青年记者》2010,(17):76-76
“报人要看报”这句话很像废话,就像说打工者要挣钱,股民要了解股情,经商的要谈钱一样。报人置身报社,写稿、编稿、看报,是份内之事。更何况,不是报人的,还要自己掏钱买报看,报人能不看报吗?  相似文献   

2.
报人要看报     
"报人要看报"这句话很像废话,就像说打工者要挣钱,股民要了解股情,经商的要谈钱一样.报人置身报社,写稿、鳊稿、看报,是份内之事.更何况,不是报人的,还要自己掏钱买报看,报人能不看报吗? 但据笔者观察,只顾写稿、编稿,不爱看报,甚至几乎不看报的报人并不鲜见.人家的报纸不看也就罢了,有的连"自己"的报纸也不看,下面的怪现象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3.
报人要看报,这本不成什么问题。然而,在有的报社似乎却成了一个问题。某地方报纸今年上半年连续刊登了6篇重稿,这说明,报人不仅要看报,而且还要认真看自家的报。  相似文献   

4.
近三年来,《河北日报》通过不懈的努力,明确了"主流政经大报"的定位和"权威成就影响力"的核心办报理念,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服务好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以做大做强重大主题报道、坚持"新闻立报"、做亮做活深度报道、用心做好民生报道、打造与读者互动平台、坚定推进机制创新等六项举措为"抓手",扎实有效地推进改革.全体采编人员凝神聚力,践行新闻创新,使党报吸引力、感染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精神是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是由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提高地方党报的办报质量,需要培育办报精神,以增强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新闻事业发展。潮州日报社把“敏锐、严谨、务实、鲜活”八个字作为办报精神,努力做到以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鲜活的新闻作品,展示了地方党报的独特魅力。因而,办报精神是力量,又是榜样;既是感召,又是灵魂,成为报社生存发展的支撑和动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6月过去了。回头看看过去的6月,想说说给了我许多“想法”的《太原日报》地方新闻版。 我也算是中老年“报人”。办报的差不多都爱看报。看人家的报,不光是看热闹。就说看《太原日报》,因为这家报社的老师和朋友太多,所以我就找那些熟悉的“本报记者”的名字,然后再读他们的新闻作品,看人家为啥就比我写得好! 光看文章也不够,还有版面也要看。我斗胆说一句,过去我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8.
黑枷评报     
办报需要学问,读报亦需要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讲,办报与读报的学问相辅相承。尤其作为职业报人,每天能从自己的报上,“读”出纰漏、不足、经验、教训……,不啻是攀住了进步的阶梯。沈阳日报人,就有这个“福份”。因为,他们有一位热心评报的总编辑。全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笔耕半个世纪,办报40余载。从1982年始,为推动新闻改革,将自己几十年的办报经验奉献出来,带出一支有朝气、素质好的新闻队伍,他坚持天天评报。  相似文献   

9.
处在最基层的县市报,要适应新世纪的竞争,应该是一张地方性、开放性、服务性并重的报纸,让读者“一报在手,尽知本地新闻,了解国内大事,知晓世界风云”。 县市报是县市委的机关报。它的生长点就在于以区域内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而牢牢吸引自己特殊的读者群,成为一张地方性很强的严肃的报纸。 县市报的地方性,决定了县市报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怎样突出地方特色?关键是离得近更要贴得近。县市报离党委近、离读者近,灵活性强,这是办好县市报的有利条件。 当然这里说的近,不是指时间和空间上的近,关键在于在思想上、情感上、…  相似文献   

10.
办报办题     
龚志聪 《军事记者》2001,(10):28-28
读“看报看题”。这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报人“办报办题”。再说,制作好标题是个综合性的功夫,这方面的功夫深了,就能收到“一壶开壶壶开”的效果。报纸形象、报人才华,扫一眼报上题目,也就能得出个八九不离十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3)
梁启超、于右任、李大钊、史量才是近代不同立场办报之人("报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撰写的报刊发刊词分别表征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无产阶级报人、商业报(大众报)人的身份认同。这些身份认同体现于他们对于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法制和新闻道德的认识上。这些认同呈现为两种不同状态:报人的政治职业认同状态和新闻职业认同状态。两类身份认同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中国近代报人身份认同的如下历史事实:或直接或间接追求办报的政治或经济目的促生了认同的不同种类;新闻职业认同强调的是抗拒性认同和规划性认同;因为商业报刊遵循新闻规律办事,所以商业报人在身份认同方面更趋专业化,更符合职业报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王毅 《新闻知识》2000,(11):29-29
对传媒,特别是对作为“喉舌”的党报来说,把握好舆论导向一般不成问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政治家办报”这一党性原则所决定的,但提高引导水平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需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提高引导水平,就必须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把握住舆论宣传的关键环节。中宣部提出,将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三大件”来抓,可以说,这就是当前舆论宣传的关键环节。舆论引导水平能否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看这“三大件”抓得如何。典型宣传,是我们新闻报道的强项。大到中央、省级新闻传…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来临了。《夜光杯》以什么姿态跨入新世纪,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面临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我们惟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形成特色,才能自立于报刊之林。一、继承传统坚持“三性”《夜光杯》已有54年历史,这在全国报纸中是少见的。经过几代报人的摸索和实践,《夜光杯》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那就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如何更好地体现《夜光杯》的这一风格,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三性”。1、综合性。新民晚报的办报宗旨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与此相适应,《夜光杯》副刊应该坚持综合性,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多样化。如果办…  相似文献   

14.
同志们: 很久以前,就想和你们做新闻工作的同志们谈一次话,我过去只和新华社同志谈过,和多数同志没谈过。谈到办报,我是外行,没办过报,没写过通讯,只是看过报,因此,你们工作中的甘苦我了解得不真切。但是,作为一个读者,我可以向你们提点要求。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家徐铸成先生的《报海旧闻》是很值得再三咀嚼的。这部回忆录里读者能看到的不仅仅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办报经验和技巧,而且是正直、进步的报人所经历的艰辛、抗争以及投影在这全过程中的历史风云。《报海旧闻》有一部分是写作者自己当年生活和工作的自传性文章,另一类是作者对早年一些报纸和报人的描述,以及他所耳闻目睹的各种事件和各色人物的印象。它们都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作者写自己,恪守着“既不妄加油彩,也不乱涂白粉”的信条,实实在在,和盘托出,毫无虚夸不实或是故作谦恭的成分夹杂其间。在这位新闻评论家的报坛生涯中,曾同各色人物打过交  相似文献   

16.
本刊和江西《新钢报》联合举办的“总编办报一得”征文活动。受到企业报人的普遍关注。一年来,企业报总编辑纷纷来稿,畅谈自己在办报中的心得体会。稿件短小精悍,文笔流畅,生动具体;其内容涉及面很广:有关于新闻舆论导向的,有依靠群众办报的,有报社管理制度建设的,有培养  相似文献   

17.
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我们各级党报的办报原则,同大报相比,企业报在这一点上反映得尤为直接,要求也就更加严格。企业报写的是身边的人,说的是身边的事,一方面大家读起来感到直观、亲切;另一方面,读者看报的时候,也就特别仔细、认真。这样,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总是慎之又慎,生怕出现失真现象。办报的实践使我们  相似文献   

18.
选用最能展示现场借景的细节 细节来自现实生活,来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也来自记者采访的现场。尤其在采写现场新闻、现场特写、目击记、访问记中,现场细节更为重要。写现场,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写现场活生生的细节。这就要摒弃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方法,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挖地三尺”,探索宝玉。要克服那种“只问过去事,不看现场情”的毛病,不仅口问、手记,还要善于用眼睛观察,用心去感受,以掌握具体、生动而又翔实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反复比较和筛选,再将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现场典型细节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白岩松采访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时,精心设计了 这样几个问题①: 1.您的文章很多人看了之后就说鬼斧神工,经常有神来之笔,那么当您写完 之后,回头看自己的文章,是否也有种新 奇感?  相似文献   

20.
素质·技巧·激情——新闻工作者三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立足之基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它既包括较深的理论功底,也包括较深的采写造诣,还包括经验、感觉和悟性。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铸就的,也不是刊用几篇稿件就能够印证的,它是在辛勤的积累和痛苦的磨炼中获得的。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是从执著的追求中得来的。搞新闻的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对于刚起步的人来说,铁一般的意志就是希望;对于把新闻作为事业干的人来说,铁一般的意志就是成功。在北京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女孩买了5000张彩票,整整一晚上坐在商店门口撕,连撕了4998张,全是空白。她的意志崩溃了。还剩2张,不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