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朱自清散文中抒情特色是:内情与外物相融合。具体方法是:融情入平,追求真挚的美;融情入景,追求情致的美;融情入理,追求理趣的美。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是劳伦斯作品所反映的一项重要内容。他的女性主义的形成表现于《儿子与情人》,其发展过程清晰体现于《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其走向成熟则表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从中可以认识其女性主义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演变过程,进而有助于增进对劳伦斯小说的欣赏、理解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和走向成熟离不开对其自身发展历程的反思与认识.回顾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针对当前学校美术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合理的目标定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认识在一步步走向深入,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从分离走向融合,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趋势符合这种观念演进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音乐技术是表现音乐内容的手段,它具有相对独立性,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它只有在与具体作品相融合时才获得了表现意义,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心灵难以捉摸,更难以用言词予以描摹。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使贝多芬所经历的痛苦远远比一般的人要多得多。但是,由于他对痛苦的经历与认识十分深刻,所以他对爱与欢乐的渴望才更为深刻,这种情感与心灵的碰撞,产生了他最后一部交响乐——《第九交响曲》。这部伟大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从痛苦走向欢乐”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微型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小说品种经过二十余年的摸索与发展,正逐渐走向成熟。它不仅有固定的核心刊物、稳定的作者群,也有自己的学会、研究会,更积累了一大批有分量的佳作。把微型小说视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显得很有必要。因为惟有理论的成熟才意味着微型小说文体的真正独立。  相似文献   

10.
王昌龄作为一位著名的诗歌理论家,在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景、景物、景句、景语、意语、意句等崭新的概念,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作品内情景相兼(融)的看法,同时又在对作品内诗歌情景构成方式的分析上提出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因而对中国后期的诗歌情景理论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后期诗歌情景理论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相似文献   

11.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早期的创作并没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在"前定"的呼唤中,他进入了大西北,回族的血性在追寻中被真主唤醒。哲合忍耶是穷人的宗教,具有神秘主义特点。哲合忍耶精神与张承志的个性、审美原则、文学理想达成了一致。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后,伊斯兰成为他创作的题材和文学精神指向。为了更好的表达虔诚的宗教情怀,张承志后期的小说中出现了诗化的特点。随着宗教情感的升腾,为了表达的需要,张承志的创作从小说转向了散文,视野逐步开阔,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伊斯兰文化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儒学式微,玄学兴起,较为开放的社会思想文化氛围使得其时女性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她们的文学创作反映出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文化意识与文学特征,即所谓“魏晋风度”;但是,另一方面,此时依然处于封建社会,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纲常又使得她们的文学创作无法摆脱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怨”之情感。她们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史平添了一种细腻如丝、绮丽如画之风格。  相似文献   

14.
情与理不仅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内容,且是文人文学观念得以深化前进的重要标识.建安前期文人的文学创作与<诗经>中的讽颂之作、屈原的发愤之篇、东汉中期以后的抒情辞赋一样,只是文人宣泄情感的一种自然方式,还未走上自觉,作品中情与理的结合比较和谐一致.建安后期,文学创作成为文人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并且是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使用这一工具,情感特征日益突出,理性精神相对弱化,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语体和文体涉及体裁和题材的语言与结构。语体和文体是表达,而翻译也是表达。寻求原作的表达,再从翻译中表达出来,是翻译的核心所在。翻译者在对小说、戏剧、诗歌等体裁进行翻译处理时,必须展示出原作语体和文体的复杂内涵和再现原作的表达形式以及感情基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与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为人学的文学,其中自然蕴涵了丰富的情与理,情与理在文学作品中往往占有不同比重,它们在作品中的复杂交融,使得文学形成了不同类型,主要概括为:明理型、宣欲型、抒情型、综合型四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具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学内容的深广发掘或是在学艺术形式上诸多创新,也从而使学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有一本质的提升,这些都足以令世界坛瞩目。但学进入到上个世纪末,它对于我们民族的意义却正在发生着令人忧郁的变化,时代背景的淡化、思想容量的稀释、社会良知的弱化、审美力度的降低等都使得学意义在整体上被消解,人们更多的是将学当做是某种化快餐来消费。本的目的就是从现代阐释的角度对学意义的现状进行反思和分析,找到学意义被消解的症结所在,以有利于学在民族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边城》美学意境情景交融,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作品不仅构建了一个由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相融合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而且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以及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至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刘勰所期待的"江山之助"应是在某种特定情感的驱动下,创作主体恰当地利用"江山"的启发与帮助,走出片面模山范水的文坛怪圈,创造出物、情、辞相统一的作品。刘勰之后,受不同时代各种文论思潮影响,"江山之助"得到进一步开掘,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刘勰首倡之功绝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色彩的组合给文学作品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它能使形象更具体、鲜明,给人的印象更深刻,更能宽泛地诱人联想,引起读者的心理效应,从色彩上认识事物的特征,从而扩大读者对形象画面关照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