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喜读书,富有读书的传统。上古时以渔樵耕读为四士,书香门第历代受人尊敬。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视读书为人生快事;他还自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读书成了每日必修的功课之一。历史上甚至还有皇帝金口手谕倡导“全民读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宋真宗的劝学诗至今流传不息。当然,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时代都士途畅达,也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而终生潦倒受穷的故事俯拾即是,每个人包括知识分子都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读书历来为人们所重视,甚至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读书也历来被人们视为求取个人功利的一条重要途径。北宋真宗皇帝赵恒曾做《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无疑是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3.
颇有好文雅称的宋真宗赵恒,在史册上并不太引人注目,然而,他写下的一首小诗,却在封建时代长期流传,影响至广,大有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之势,这首小诗便是《劝学诗》,其全诗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劝学诗,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聪慧,更加敏锐。我国是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优秀的“劝学诗”,如唐代韩愈的《劝学诗》:“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意思是:读书怕的是读不多,思考书中的含义怕的就是不真正明了;自认为学的已足够而不再自觉学习,已经学到了东西却不落实到行动中,这些都是读书人会犯的毛病。唐代颜真卿有《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陆九渊有《读…  相似文献   

5.
徐林 《教师博览》2022,(26):5-7
<正>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文化里就存在一种强大的实用主义的驱动力量。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历来是中国读书人追求的“崇高”理想。《红楼梦》中贾政给贾宝玉设计的“一生的正事”就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除此以外的都不过是“风云月露”,与“正事”无关。从“学而优则仕”的孔门教义,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标榜,再到“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的所谓  相似文献   

6.
《劝学》劝学《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孔颖达疏:“劝学,劝民学问也。”意思就是劝勉人们学习问难。《说文》:“劝,勉也。”“勉,强也。”“劝”和“勉”都从“力”,所以段玉裁注“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可见劝还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不过,段又引《广韵》:“奖,勉也”并在注中按:“勉之而悦从亦曰‘劝’。”既有劝,又有勉,这该是“劝”的本义,对此教材宜作题注以使学生全面理解。“劝学”作为篇名影响深广。白居易、王安石均作过《劝学文》、司马光还写过《劝学  相似文献   

7.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古今的词义也必然相应有变化。古代的词义,有的是至今未变的,如:“人”“水”“牛”“羊”“山”等,绝大多数则发生大小不等的变化。变化大的,如“叔”,古义有“拾”的意思,《诗经、七目》“九目叔苴(qū)”(九月里拾麻籽),现则无此古义,只有“叔伯”的意思了。变化小的,如“劝”,古义为勉励、鼓励,《荀子》《劝学》篇中的“劝学”,即勉励、鼓励人们学习。现在“劝”是规劝、劝解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境界     
<正>宋真宗赵恒有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道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诗道出了读书人的心愿和追求,也是读书人  相似文献   

9.
读常见书札记周本淳“鱼枯”与“木枯”《荀子·劝学》里强调灾祸必有内因,说:“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通行本都作“鱼枯”,杨注无异文,王先谦《荀子集解》也无异文。古人早有“枯鱼”一词,如《庄子》等,似乎“鱼枯生蠹”...  相似文献   

10.
理解荀子“劝学”之用意,关键在于理解“学”字的内涵。儒家原典及相关文献认为“学”字内涵有二:一日效,即模仿;二日觉,即感悟。“觉”为主意,而“效”为工夫,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君子的“智明无过”,也就表现在对“天象”与“人象”的正确感悟与模仿上;同时,君子所学之内容,不仅包括《诗》《书》等儒家经典,更有扩及整个宇宙与世界的当下之变。苟子“劝学”是建立在其“性恶说”之上的,亦即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使人去恶向善、改邪归正。  相似文献   

11.
草木可劝学     
来到地处孟子故里的邹城市第一中学校校园内,总让人产生置身于博物馆、公园、校园三体合璧的感觉。校园呈花园布局,古亭松柏,红花绿地自不必说。让人注目的是那迎门而立的“劝学亭”、“成器亭”。“劝学亭”内的石碑,镌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铭文图画;“成器亭”则刻有邹城市籍古代名人画像,如孟子、匡衡、王粲等。这儿的花草树木也被师生赋予人的情感。银杏、杨柳、菊花、牡  相似文献   

12.
在荀子《劝学》中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中两个“千里”前面分别用了“致”和“至”。这两个字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中语文第1册第1课《劝学》中没有解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3册第10课《劝学》中仅对“致”做了解释:“到达”。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二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两句中的“至”和“致”都译成“达到”,且所支配对象相同,那为什么不只用其中的一个呢?二者有什么区别?原来,“至”,《说文解字》作“”,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是到达目的地的通用词,它表示主语指称的事物的到达或到达何处。如《劝学》中“风至苕折,卵破子  相似文献   

14.
古人学习,大凡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之有精辟的论述。如苟子《劝学》中“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凑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2004,(13)
解 老师 : 您 好 ! 在 古 文 阅 读 中 经 常 会 碰 到“ 书 信 ”一 词 的 不 同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请 问 它 们 到 底有 没有 区 别呢 ? 您 的忠 实读 者 阿 朵 阿 朵同 学: 你 好!来 信收 到。能 为同 学们 排 难 解 惑 是 我 最 大 的 快 乐 。 古 文 中“ 书 信 ”不 同 的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虽 然 都 有“ 书 信 ”的 意 思,但在 意义 上 还是 有一 些 差 6. 尺 牍 :牍 ,古 代 书 写 用 的 木异 的 ,现 将其 区别 例 举如 下:片。 …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中有不少含“无以”的句子。如: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史记·毛遂自荐》)  相似文献   

17.
窗,本是普通的建筑构件,但在文学作品中,却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一.窗见证勤学苦读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  相似文献   

18.
吴然 《语文知识》2002,(10):48-48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段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谈志向的言论: 颜渊、季路侍。子曰:“孟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 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本)《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为了说明古代车马并举的问题,引用了子路所说的两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课本的注释是:“愿意乘车马,穿轻暖的皮袍,和朋友们一同享用;虽然用坏了也没有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着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的“水”字本是个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当“游泳”讲,作谓语.这就叫做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情况(如“铁了心”、“丰富词汇”).  相似文献   

20.
“青”一般可以指三种颜色。一指绿色。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二指蓝色。如《苟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指黑色。如《书·禹贡》:“厥土青黎。”孔颖达疏引王肃曰:“青,黑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