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青海走一趟那还是3年前的事了。杨欣,这位在80年代漂流长江的勇士在北京四处游说,争取实现他的保护长江源头的计划。“一个长江的探险者为何一下子成了一个长江的环保主义者?”我问他这个问题。他告诉我,以前想通过艺术手段唤起人们对长江的热爱,“现在看到这条路太漫长、太艰巨,也许到那个时候长江源头的野生动物早已灭绝了,我必须马上做起!”而这决心来自  相似文献   

2.
范长江在青年时代即勇于探索,刻苦实践,自学成材。他在1935—1936年写的西北通讯,曾经轰动全国,脍炙人口。但人们也许不知道,在此以前,他已经随着抗日战士的足迹,赴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考察。这是他一生中很有意义的也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阶段。长江的第一篇新闻稿是在他被反缚住双手,拴在马车后面,连拖带拽,狂奔滥跑一整天后,写出来的。 1932年,范长江23岁,为了探求抗日救国的道理,他从家乡四川只身来到北平,在友人的帮助下,进入燕京大学哲学系求学,然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并  相似文献   

3.
1935年下关年,天津《大公报》陆续刊登出一位特约通讯员的旅行通讯。这些来自荒僻大西北的报告,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一时人们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西北角”:红军,长征,黑暗的军阀统治,水深火热的人民生活,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随着一篇篇生动通讯的发表,祖国神秘的大西北被展示在人们面前,件随而来的是一个名字——“长江”,引起了世人的瞩日。当他的这些通讯汇集成书,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名出版后,短短的几个月中,就连续印刷七版。年仅二十六岁的范长江,就以这本书为标志,进入了中国名记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4.
张喆  张国栋  程璞 《新闻天地》2011,(11):24-25
“我在泰国的吊车码头!赶快报案!赶快叫救护车!有人受伤!”这会是37岁的杨德毅留给人间的最后四句话吗? 2011年10月5日中午12点已过.缅甸籍商船“玉兴8号”的这位中国船长突然用大功率对讲机向他的雇主喊出了急迫的呼救。然后,通讯中断。他究竟遭遇了什么.无人知晓。  相似文献   

5.
以前,我一直是写消息、通讯的,近几年来, 我试着写了十多篇专访, 摸索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几次采访经过谈点体会。一次,我到四川参加长江航运系统通讯报道会议,在回程的船上,巧遇当时任国家体委顾问的荣高棠。当时我就想请他谈谈怎样根据长江航运点多线长,流动分散的特点,搞好水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阳信县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阳信人知道,这里面有通讯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一份功劳。提到通讯,人们也就自然会想到邮电局长刘清树,因为他是一位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他和他的一班人为阳信的发展绘制了一张无比绚丽的蓝图。“通讯必须优先发展,适度超前。”  相似文献   

7.
大江东去。重庆。鹅岭两江亭上。凛冽的寒风中,一位瘦削的年轻人凭栏远眺。他心潮如涌,象这滔滔东去的江水:长江啊!几千年来曾给予中华民族舟楫之利,鱼米之足,何以到今天,长江水运却繁荣不起来?如此富饶的长江沿岸也未得到很好地开发!这一切,如同激浪拍击着这位年轻人的心扉,作为一名记者,难道没有责任去了解它,用自己手中的笔去反映它?……这事发生在1985年1月。这位年轻人就是经济日报驻重庆记者姜洋。一个月后,机会来了。经济日报总编辑要求青年记  相似文献   

8.
在笔者的案头,摊开着一本人民日报知名老记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商恺的通讯选集《大地笔踪》,这是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记者丛书》中的一本。读这本通讯选集,既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炽烈的爱,也可以看出作者驾驭宏观题材的功夫。我和商恺同住一个大院,晚饭后散步常常碰到一起,难免就某些新闻理论问题聊上一通。一天晚饭后,我读起他的通讯集中的几篇文章:《雁门关外》、《风雨鹰厦线》、《长江在呼喊》,认为这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的头一个月——1985年7月,就辟出《大江行》专栏,对长江大流域经济进行了系列报道,为期三个月,在海内外读者中,在经济理论界人士中引起反响。本报驻湖北记者王楚是这组报道的首篇作者,他写的《长江活了就活了半个中国》刊登在7月23日三版头条的位置,文章大声疾呼: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有待发挥!长江活了,不只活了半个中国,而且有助于搞活全国。在长江日报社发起的开发长江理论讨论会上,与会专家热烈支持海外版这一“舆论攻势”。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办的头一个月——1985年7月,就辟出《大江行》专栏,对长江大流域经济进行了系列报道,为期三个月,在海内外读者中,在经济理论界人士中引起反响。本报驻湖北记者王楚是这组报道的首篇作者,他写的《长江活了就活了半个中国》刊登在7月23日三版头条的位置,文章大声疾呼:长江流域的经济优势有待发挥!长江活了,不  相似文献   

11.
张子祥——这个英雄的名字,一下子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三山五岳。他学习雷锋的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被人们相互传颂着,赞美着。人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活雷锋。报道张子祥事迹的那篇通讯,也是一篇佳作。这篇人物通讯,从标题到正文,从叙述、描写到抒情、议论,通篇朴实无华,议论恰到好处。首先是通讯的题目朴实。标题中直呼其名——“张子祥”,随即点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者一看就明白如画。自然会想到:他作为新时代的活雷锋,究竟有什么先进事迹呢?一种强烈的欲知感,促使读者会急切地阅读正文。  相似文献   

12.
英雄的躯体倒下了,英雄的形象却依然活着,不但呼之欲出,而且栩栩如生。他仿佛“还在水中伸出一只手游大圈儿”,他那“你们退下,我来上”的话语,好像仍然响彻在人们耳边。这,就是通讯《一曲用生命谱写的爱民壮歌》(载1996年8月24日《河北经济日报》)所带给读者的切身感受;这,也是我们写作人物通讯所应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邬和镒 《图书馆论坛》2005,25(6):365-366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故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我国的历史学家、学者,很早就对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进行了研究,确定黄帝是黄河文化的始祖,炎帝是长江文化的始祖。因为孔子生于鲁,说他黄河文化的代表,老子生于楚,说他是长江文化的代表。我国南方的珠江,是我国第三大河,然而却没有人研究珠江文化,当然就没有人确定珠江文化的始祖是谁及珠江文化的代表人是谁了。珠江,虽说流长不及长江、黄河,但流量却丰富,仅次于长江,相当于黄河的6倍多,而水中泥沙最少。可见珠江重要,应有珠江文化。我国古代的南…  相似文献   

14.
一八六七年九月三日,瑞典马拉伦湖上有只船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船身晃动,浓烟滚滚。人们惊恐地喊道:“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正当人们要冲进去的时候,从硝烟里扑出来一个面孔乌黑、浑身是血的人,他狂呼着:“成功了!成功了!”这就是诺贝尔发明炸药的一段故事。在这之前的四年时间里,诺贝尔进行了四百多次试验。其中一次把实验室炸飞了,他弟弟和他的四名助手当场炸死。他父亲惊吓、伤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谈论培养名记者,许多人想当名记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记者呢?当一个名记者又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新华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范长江著作《通讯与论文》可以为你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讯与论文》一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都是通讯,共二十二篇,其中十八篇是战事通讯,反映抗日战争中的几次重大战役;后半部分是论文,共十八篇,大都是谈记者修养的,也有一些是关于国新社、青年记者协会和韬奋的回忆、纪念性文章.通读全书,觉得长江同志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新闻战士的形象.从长江的这些文章中,可以找到他成名的奥秘,从而得到鼓舞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我采写的小通讯《两副对联的苦与乐》,出乎意料地荣获安阳市1986年新闻写作三等奖。这大概归于曾使我激动不已的新闻“灵感”吧! 去年8月,我随有关单位的人员到北丰村采访养鳖专业户王敬修。攀谈中获悉他的“罗曼史”。他家,一出门就是漳河,他自幼就在河滩捕鱼捉鳖。三年困难时期,他这条光棍汉靠捕鱼捉鳖为生,整天连自己的  相似文献   

17.
许青 《军事记者》2003,(5):59-61
提起刘白羽,人们立即会想到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日出》、《长江三日》。不错,刘白羽在现当代文学长廊中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小说家,但同时,他也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战地记者。1938年,年仅22岁的刘白羽,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枪林弹雨中,他积极以新闻报道为利器,凭借记者的敏锐眼光和作家的多彩笔触,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民主的斗争中发挥  相似文献   

18.
大众日报的通讯《为人民管城市!》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欣喜之余,也让我们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这次获奖,是政治家办报这一理念在一篇稿子中的集中体现.提到党报,人们常常会说,要树立政治家办报的理念.一般听来,可能会觉得这句话比较大、比较空,事实上,对于党报的新闻实践来说,它是非常具体的,它既意味着强烈的政治、政策敏感度,超前的理论思想意识,同时也意味着深入基层,对基层工作和社会现实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而获奖通讯《为人民管城市!》的诞生过程,正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篇人物通讯:作者为访一村支书,找了好几个地方都不见人,每到一处,文章便叙写一大段其政绩之后,又用人们的话来说“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这样,整篇通讯写完了,也不见人物出场。初看这篇通讯,深为作者的良苦用心感动,他所用的“罗敷式”的描写方法,无非要表明自己写作角度的巧妙;静下心来细想,却又总觉得没有读到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好像缺点什么。 新闻写作要讲角度,同一事件,角度的不同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选择写作角度的水平,往往也能体现出一个新闻记者的基本功。但是,这并不是说,对任何新闻事件、任何写作形式都要强扭角度,  相似文献   

20.
经济日报的总编辑范敬宜,不愧是一位敬业的“留心记者”。他出差坐火车,也要与列车长夜话一番。他笔录的四个变化真真切切,感人至深。我极感兴趣的倒是这篇通讯的结尾:“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是好事,不过有好多问题人们还没闹明白。列车上议论的尽是这方面的‘热点’,特别是租让土地,上岁数的人思想就不通,把它跟租界混为一谈。可是到底不同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翻翻报纸,也找不着答案。您是经济日报的,我建个议,常到咱列车上来听听老百姓的议论,把‘热点’收集起来,挨个儿在报上作个回答,这报纸就更有看头啦!”(1992年11月21日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