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生活教育是各学科的共性追求。在哲学教学中,哲学家自身的生活史、研究史也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资源,记录了不同时代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若能跳出抽象枯燥的哲学理论,走进哲学家的生活圈子,哲学的学习也许会变得更有趣味。  相似文献   

2.
教师哲学不只是关于教育的普遍原理和方法论,更是教师个体把最隐晦的灵魂与教育实践生活进行逻辑联结的努力.教师哲学不是哲学家的哲学,更不是哲学知识或哲学史.教师哲学是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哲学,在于追求教师的平民化哲学思想和教师的平民化自我人格.教师就是哲学家是教师哲学内涵的最好表达.  相似文献   

3.
《大众哲学》的成功,表明现代哲学就内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用哲学去服务生活,在开显生活哲理的同时,哲学就会变成人们自觉的生活。若让哲学亲近生活,就应当像艾思奇那样站在时代高度发现和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并用哲学去启迪人们的生活智慧,同时还要求哲学家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很高的理论造诣。  相似文献   

4.
现行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教材,其功能是: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但其以"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进行随意肢解嫁接,使其理论支离破碎,既严重破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严肃性和科学性,实际上又没能真正做到"三贴近"。笔者以为,同原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的增删编排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教师与哲学家——兼论教师通向哲学家之可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教师与哲学家具有同一性:他们的哲学思考是“我”的思考,而不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复述;他们的思考对象是现实问题而不是作为理解现实问题的哲学理论;他们思考的工具是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生活语言而不是哲学术语。教师与哲学家的差别仅仅在于:哲学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与相应的理论成果。教师与哲学家的界限更多地是人为的,其本质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其后果是教师丧失了哲学思考的习惯与能力,阻断了教师通向哲学家的可能。为此,教师应具有哲学的自觉,对教育实践生活充满热忱,对他人的思考具有宽容的心态。即可以通过一种平民的、个体的、实践的、反思的自由思想与自我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智慧,从而使自己通向哲学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孙建军 《考试周刊》2011,(23):165-166
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三个贴近”。第一个贴近是贴近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时代特征相统一;第二个贴近是贴近生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一种现象.一些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因此,从社会实际出发讲政治课,  相似文献   

7.
王德明 《福建教育》2022,(26):53-56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错误的哲学观点也是。在哲学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唯心主义哲学家或者形而上学观点时,应该引导学生看到错误的哲学观点中也会包含合理的哲学思想。因此,在分析哲学家的错误观点时,我们不妨引入思辨,让学生认识到唯心主义也体现着人类智慧;引入哲学家的生平,把握哲学思想的生活基础;引入哲学史,帮助学生动态把握哲学思想的变迁,从而以科学的公正的态度看待哲学史上“美丽”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唐倩 《台州学院学报》2023,(4):10-15+22
数智时代的现代性危机越来越体现在人的心灵之中,当代西方哲学家都在试图寻找解决方法。通过比照不同时期,尤其是古代哲学家哲学论辩和哲学生活的关系,皮埃尔·阿多提出了一种超越哲学话语的伦理观,即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他认为这是指引人走向幸福生活,解决现代危机的一剂解药。而想要获得哲学的生活,根本上需要进行精神的修炼,主要体现在以“俯视的目光”对自我、对当下、对自然和对世界一切的沉思。通过交谈,人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他者建立有机的互动关系,才能努力拥抱整个世界和人类的普遍性,从而获得应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和积极生活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活与哲学>课程,强调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目的是让深邃的哲理生活化和通俗化.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概括,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会感觉"抽象"、"枯燥"、"难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之兴趣不高,有些教师对教学也产生了畏难情绪.  相似文献   

10.
与原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哲学常识>相比,新教材<生活与哲学>在教学的理念、内容、结构上都有所改进,特别是对单元知识的重新整合,使得教材从总体上更具条理性、逻辑性和层次性,更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多元化时代,人们盲目的追求物质条件,却忽视了"真理"的存在,忘却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曲解了人生的意义。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在缓缓前进中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导致更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哲学只有回归到现实中,结合实际才能解决各种矛盾。哲学作为时代的先锋,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纠正社会产生的偏轨现象,才能永保魅力。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认为学哲学无用,这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误区。从西方哲学几次转向来看,哲学的功能和用处不是表现为直接的、感性的和功利的价值,而是表现为抽象的、分析的和超功利的价值。哲学可以慰藉人的心灵;哲学为具体学科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哲学可以改变思想观念、改变世界观,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明理想目标;哲学更加关注自由、正义等问题,促进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促进人类自由思想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生命的起源与生命的目的和意义问题,是哲学与宗教思考的基本问题。哲学家和宗教家生命起源问题的关注其实都是他们对人生目的与意义的关注方式之一。作为一名宗教哲学家和思想家,池田大作从未放弃其本位的立场,他相信人的内在精神革命有着社会革命的优位性,但是,怎样才能实现人的内在的精神革命呢?池田认为,唯有认识了“人”的本质,人的革命才有切入之处,而构成池田“人的革命”的哲学基础,就是由户田城圣(创价学会第二任会长)所提出并由池田进一步发展的“生命论”。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问题是哲学的学术人格问题,也是前辈哲人启发我们始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哲学所承担的伟大使命和责任就是守护人类文明.哲学作为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是人类理性但当文明守护者的方式.哲学作为理论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爱智者",使他们对知识或智慧有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追求.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动中的社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我们应当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思想资源、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兼收并蓄地用于研究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为思想而存在的,思想根本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哲学现在已越来越变成文本阐释和习惯性理解而不思想了。作为思想,哲学区别于科学的知识追求,它是对观念的反思与重构,根本上是对人类自身生活及其生活世界的创意构思。传统哲学在今天已变得无用了,这就要求哲学必须从“天事”之思转向“人事”之思,才能重建哲学的现实生活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的思想依据。哲学作为观念之思本身是无观念前提的,只有不受观念的支配才能对观念本身进行思考;观念之思又是实践之思,哲学应在实践的根本性、普遍性层面上开展其思考。  相似文献   

16.
自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起,有关"幸福"的道德哲学思考就被提上了日程,走上了更系统化,更严谨,更完整的伦理学这一康庄大道。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幸福问题做出系统而完整阐述的哲学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作为人生之最高目的的幸福是通过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被获得的,完满的幸福也即思辨活动,它是爱智精神在伦理学中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科林伍德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在他的理论创作生涯中,《艺术哲学新论》和《艺术原理》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艺术哲学新论》所代表的是他前期的美学思想,在这部美学理论著作中,科林伍德详细阐述了艺术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强调了艺术与科学、宗教、历史、哲学间的关系,从情感、实践、理论等层面向我们论述关于艺术概念的观点,并且提出研究艺术的基本思维方式——想象,这为西方艺术哲学的研究打开了新局面,科林伍德在西方被认为是克罗齐美学思想的继承者,并且许多人把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理论联系在一起,称其为"克罗齐—科林伍德表现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8.
This collaborative piece written by a philosopher/action researcher and an action researcher/philosopher explores the use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as a tool in action research. 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to be made between what we refer to, roughly, as ‘theory’ and ‘practice’ (while never losing hold of either). The connection is made around ideas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justice. The authors suggest that ‘practical philosophy’ might develop as a ‘philosophy in human practices’. It begin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that philosophy is rooted in social practice, with philosophy in educational practices being rooted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paper goes on to explore the use of ‘little stories’ as a way into the diversity of significant particularities. Finally the links are drawn with action research. It is argued that the process of reconceptualisation is itself an action that will make a difference as part of a series of action research cycles.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缀网劳蛛》通过描述主人公尚洁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破网"哲学。这种哲学是作者综合了儒释道和基督多种宗教文化,对主人公"人生多苦"命运的诠释和对苦难的感知与思索。表面上,这种哲学是消极悲观的,实则蕴涵了积极向上、乐观自由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人生就像蜘蛛结网,网总是残缺不全的,人应该像蜘蛛那样不停地补缀命运之网。"破网"哲学体现了一种面对困境不畏惧退缩、主动迎接、坚韧不屈的内在精神,它不仅给"五四"时期萎靡颓唐的青年带来精神上的鼓舞,而且对今天浮躁不安的人们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把握,既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之所以产生并存在了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更加凸显其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澄明与反思。哲学所体现的流变性、超越性、矛盾性等特征与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不定性、创造性和悖论性等内容是相对应的。哲学与人类生存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表明:一方面,哲学是人类生存之所必需.只有从哲学去把握人,才能理解人和人生存的真谛;另一方面,哲学只有在对人的生存本性的把握中.才能使其追根溯源的底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