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13):14-14
“我们寻找的并不完全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是萨达姆政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野心。” 美国中情局特别顾问查尔斯·道尔夫说。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战争,但至今在伊拉克没有找到任何杀伤性武器。  相似文献   

2.
10月26日,日本以东道国身份在东京湾附近的公海上举办有美、英、法、澳等国参加的“防扩散安全倡议”(PSI)海上拦截多国军事演习。这次演习是日本政府响应美国“防扩散安全倡议”,在东亚地区举行旨在阻止违禁武器扩散的首次拦截演习。与前5次演习一样,其基本设想仍是海上发现一艘被怀疑运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船只,PSI成员国军队联合行动,对目标进行海上拦截并登船检查,最后扣押截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相似文献   

3.
5月30日, 美国《纽约时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 确印象,那就是萨达姆拥有或者谋求拥有可怕的大规表文章, 严厉批评该报在去年布什对伊拉克动武前 模杀伤性武器。但直至今日, 美国一直无法证实伊拉后有关伊拉克罪证的报道存在重大失误, 称之为 克拥有、收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整个机构、制度全面出了问题”, 致使堂堂《纽约 报社制度出了问题时报》沦为“狡猾政治目的”的工具, “被一心要使全世界相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人所 …  相似文献   

4.
一周观察     
对恐怖主义和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政策,被称为“布什主义”,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将彻底改变美国政府在防务政策上一直  相似文献   

5.
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宣称伊拉克拥有并仍在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截至去年11月恢复对伊武器核查前,联合国已进行了长达8年的武器核查。期间,伊拉克与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曾多次发生武器核查危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一直在利用武器核查问题对伊施压,以此为由对伊进行军事打击。最近,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策略却发生了变化。美国似乎已经不指望通过核查找到对伊动武的证据,甚至认为继续核查已经没有必要。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的对伊策略发生了变化,伊拉克究竟有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相似文献   

6.
从福克斯现象看美国的媒体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毕竟  范旭 《传媒》2005,(5):60-62
根据美国传媒公司的市场调查,在美国受众中,看福克斯电视越多的人,政治常识就越差.比如,在经常看福克斯电视的人之中,大多数相信萨达姆参与了"9·11"事件,也相信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事实上,美国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已经公布了"9·11"调查报告,已经正式否认了萨达姆与"9·11"有牵连.在经过一年的寻找一无所获之后,美军已经承认伊拉克没有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这正是美国当初攻打伊拉克的主要借口.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举行的第三轮朝核六方会谈中,美国提出的7页纸方案,被《纽约时报》称为“利比亚模式”    2003年 12月 19日,利比亚对外联络与国际合作秘书(外长)沙勒加姆发表正式公告,宣布利比亚无条件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 2003年3月,迫于西方国家和本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利比亚表示愿意为1988年洛克比空难承担责任。在伊拉克战争前夕,利比亚开始派特使与英国秘密接触,表示愿意讨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问题。双方在伦敦一个秘密地点举行了多次秘密协商。在随后的9个月中,美、英同利比亚之间的秘密会谈还进行过多次。 8月15日,利比…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06,(36):12-12
日本政府9月19日召开内阁会议,批准对朝鲜实行金融制裁。制裁的主要内容包括禁止15家团体和1名个人从设在日本境内的金融账户提取存款或向海外汇款,即日起生效。这些团体和个人都涉嫌与朝鲜“开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  相似文献   

9.
只要伊拉克的形势不发生重大逆转,美军未遭受重大伤亡,那些尚未从9·11事件后遗症中完全走出的美国民众,就不会特别在意究竟能否找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伊拉克门”也不会演变成一场共和党的政治危机。当然,一切只是暂时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月21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再次接受了英国"伊拉克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对布莱尔政府参与发动对伊战争的公开质疑最早是由联合国武器核查委员会生物武器专家大卫·凯利博士(David Kelly)提出的.凯利博士生前受聘于英国国防部,参与起草了政府2002年9月24日发布的《英国政府对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评估》(Iraq'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The Assessment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此文件提到,伊拉克具备在45分钟内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英国媒体及各方舆论普遍对此表示怀疑.BBC记者安德鲁·吉利根(Andrew Gilligan)、编辑苏珊·瓦茨(Susan Watts)多次就政府的这一论断对凯利博士进行采访,并在新闻节目和报纸文章中质疑政府的论断.  相似文献   

11.
2003年5月29日,BBC播出了记者吉利根的一则报道。报道引述一名英国情报官员的话说,布莱尔政府为了发动对伊战争,授意在2002年9月发表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中。添加了萨达姆有能力在45分钟内发动生化武器袭击的情报。这一报道使得布莱尔政府陷入了尴尬的  相似文献   

12.
自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以来,英美一直未能如其所诺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使得英美两国陷入一场“情报门”的诚信危机之中:国际社会和舆论普遍质疑美英两国是否为了“师出有名”而夸大事实,甚至弄虚作假。美国媒体首先披露了布什总统在2003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援引假情报,指控萨达姆政权从非洲国家获取核武器原料铀的丑闻。美国《新闻周刊》2003年7月12日公布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总统布什的支持率大跌。55%的受访者表示布什政府在对伊拉克开战前误解了有关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甚至有38%的受…  相似文献   

13.
2003年5月29日,BBC播出了记者吉利根的一则报道。报道引述一名英国情报官员的话说,布莱尔政府为了发动对伊战争,授意在2002年9月发表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中,添加了萨达姆有能力在45分钟内发动生化武器袭击的情报。这一报道使得布菜尔政府陷入了尴尬的“情报门”事件,在随后的进展中,吉利根的情报来源凯利的身份被英国政府泄露,凯利于2003年7月18日割腕自杀身亡,引发英国最高法院法官赫顿牵头的英国议会独立调查小组介入调查。  相似文献   

14.
媒眼     
通向巴格达的法律之路 美国《国家评论》(8月28日) 现在,华盛顿对巴格达采取行动的关键问题在于法律制度,政府要能够证明萨达姆·侯赛因拥有或者要求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美国为首的倒萨计划,是无法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或者美国国会的批准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引言 他们自称“民主国家”,标榜“民主国家不会发动战争”,但正是他们绕开联合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他们指控萨达姆政府是“邪恶轴心”,会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直至其土崩瓦解,我们仍未看到这样的证据。 “一枚战斧导弹腾空而起,裹  相似文献   

16.
聂云 《航空档案》2005,(5):67-71
原子弹,令人可怕的武器。然而,人们怎么也难以想象,新中国刚成立没多长时间,就受到了这个恶魔的威胁。这个威胁来自隔(太平)洋相望的超级大国美国。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19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对朝鲜进行制裁,并从即日起执行。据公布,这次制裁的内容是:对涉嫌与朝鲜导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开发有关的团体、个人在日本国内金融机构开设的账户实行限制,对这些账户向国外汇款和取款行为实行许可制度,实际上是冻结这些账户。据报道,这次制裁主要是要阻止外国银行与公司向朝鲜转移资金或资产,而所谓“外国公司”其实主要指的是朝鲜的金融机构和商社。  相似文献   

18.
避孕药的发明,甚至被当作可以和原子弹、晶体管、计算机等相提并论的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1O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将部分解除对越南出售杀伤性武器的禁令。这是越南战争结束39年后,美国首次向越南出口杀伤性武器。在美越关系升温背后,是美国试图在南海问题上把越南逐渐变成遏制中国的重要工具“从中立、有限介入到现在的积极介入,这是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牛宝成 《出版参考》2005,(12):30-31
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后,苏联开始加速研制原子弹。4年后,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消息传到美国,引起美国朝野的震惊和不安。一个最明显的事实便是:美国独一无二的核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于是,美国开始研制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而要研制这种恐怖的武器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核试验,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就成了这些核试验的无辜受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