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译文本源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沃尔特·戈尔德施密特的《人类生存方式的探索》。原文本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句型变化及拓展样式较多。长句是翻译实践中的一大难点,译者将结合实例,从长句的定义、特点、翻译步骤及长句的翻译方法等方面探讨长句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关注人类生存的最终结构,在革新创作方法上具有非凡创性的艺术家”。他说:“我们所需要的书必须能使我们读到时如同经历一场极大的不幸:使我们感到比自己死了最心爱的人还痛苦;使我们如身临自杀边缘,  相似文献   

3.
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历来是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他的处女作《蝇王》更是倍受青睐。作者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在《蝇王》中表达了其人类生存的思想,他不仅仅关注人性的善恶,而且更重视人类生存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沙女》是日本战后作家安部公房的代表作,同时被认为是日本存在主义的代表作。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安部对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生存方式的反思和理解。一方面是看似疯狂不合逻辑的虚构的沙洞中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现代人所谓的先进社会,将二者相对比,我们会发现两者在经济与政治上的根本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6.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刚刚过去的20世纪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100年中,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应该是这许多伟大事业中最伟大的事业之一。这一壮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对中国以一个强国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产生难于估量的重要影响。由于长期在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我对于中国的义务教育工程,对于记述这项工程的著述,总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7.
张宁先生所著《生活的发现》一书,以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艺理论来观照文学现象和社会现实,极富理性思辨和深层透析,首先,作者剖析了日常死亡意识的种种特征及依托建构方式,并指出其种种危害以警戒世人;其次,作者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作了深刻剖析;再次,作者探究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以及自由意识与生存意志之间的冲突;另外,书还有一部分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剖析。  相似文献   

8.
9.
周玉 《教育探索》2006,(9):F0003-F0003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这一论点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沙洪泽教授的专《教育——为了人的幸福》一书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这是率先人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多角度对教育这一概念深刻内涵的全新阐释,读来既觉振奋,又颇同感。  相似文献   

10.
说句老实话,现在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科学已经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了,用“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被奉为金科玉律。如果谁要研究教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交读一本谈新世纪的书无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我们一边翻阅着王秀明、逯杰清先生任编委主任、吴端民先生主编的《21世纪的科技与人才》一书,一边海侃,每有所感,每有所得更是争相述说,不客气地说:这篇文章就是侃出来的。 读《21世纪的科技与人才》,自然使人想到风行一时的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未来的震荡》。那是80年代初思想解放高潮中的读物,没有生动的情节;没有感人的形象;没有生死;没有爱情,人们却读得津津有味。那种述说性、介绍性、论证性的话语从此在中华大地流行。当然,它们吸引人的本质力量在于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括介绍了《现代教养》一书的主要内容。对其在“塑造现代人格”方面的文本意义进行了初步阐说,充分肯定了该书以人为本、深入人的心灵进行塑造的目标期许。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产力理论的研究与生产力发展的实践密切相关。实践的强烈需要 ,必然在理论上有所反映。2 0世纪 5 0年代中后期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社会主义建设将全面铺开 ,发展社会生产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已成为实践的主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 ,生产力的含义是什么 ,它有哪些构成要素等等 ,都成了学术界要搞清楚的理论问题。但是 ,由于当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生产力理论的研究无论其广度和深度都很欠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生产力的发展无从谈起 ,对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也不可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  相似文献   

14.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些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鹜、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  相似文献   

15.
从《我的教育理想》到《新教育之梦》,朱永新先生刻意把他的这两本书贴上了指向未来的标签,给我们勾画了一个关于理想教育的美好蓝图。但在我看来,书中所阐述的关于“理想”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都是前人和今人所反复论述的,也即所谓常识。既是常识,何必要给人一种“理想”和“梦”的“凌空虚蹈”的感觉呢?从操作的意义上看,与其将之当“未来学”的作拿来做理想的幢憬,还不如当常识性读物拿来做实践的参考来得更实在。  相似文献   

16.
进入 2 0世纪后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意义问题成为哲学关注的首要问题。这在英美表现为分析哲学 (包括语言分析、逻辑分析、操作分析等 )的崛起和兴盛 ;在欧陆则表现为现象学和解释学对传统哲学问题的纵深发掘。哲学思维的方式和内容往往承载着时代精神的深层底蕴。意义问题之所以成为 2 0世纪哲学的核心问题 ,乃在于当代人类迫切地面临着“意义”问题。就科学来说 ,由于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 ,如何理解经典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的意义已成为无可回避的问题 ;就社会文化来说 ,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迫使人们不得不对被视作“文化典范…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在想,那把椅子代表什么呢?它让麦先生不管走到哪里都与周围环境隔绝开来.有了它麦先生的孤独就不会被打扰。小熊代表什么呢?不用说,是麦先生的儿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从本土文化的源头上探讨当下小说的流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这不仅是一个极有潜力、有待深入发掘的研究领域 ,而且对于这几年来过于重视西方、忽视传统的倾向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有力的反拨 ,从而为新的民族文化的构建总结出更多的新鲜经验。张卫中在新著中的这种选择和努力 ,显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 ,也确定了论著选题的特有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各种观念形态的总和 ,是现代中国的一笔宝贵历史遗产。2 0世纪以来 ,中国门户洞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来了全球的巨大变革 ,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在…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一定位,意味着它不是原《思品》、《劳动》、《生活》等学科的简单相加或大拼盘,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品德与生活》不以具体的道德规范或劳动、生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