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小勤 《大观周刊》2010,(46):107-108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形成了一国两制三法系四法域的局面。尽管在民事、仲裁方面已经达成了司法协助协议,然而在刑事司法协助方面却进展缓慢,目前尚未达成任何协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法域之间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背景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困境,以及区际刑事司法协助模式应遵循的原则,从而构建出我国区际行事司法协助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民商事区际司法协助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峡两岸属于各自独立的法制区域,实行两种差异较大的法律制度,彼此在审理涉及对方法域的民商事案件中,在文书送达、调查取证等方面,往往需要对方的合作与协议,法院裁决和仲裁裁决也常常需要对方的承认与执行。因此相互间的区际司法协助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着眼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就海峡两岸如何避开意识形态分歧,以务实的态度建构我国的区际司法协助制度阐述看法。  相似文献   

3.
内地女作家戴平与香港作家邝国惠并列获得香港“第一届天地长篇小说奖”的亚军,冠军名次空缺,王璞的《补充记忆》获季军。戴平从查良镛手中接过象征“书海扬帆”的奖座时露出甜美的微笑说,“第一个长篇小说就获了奖,我感到很幸运。”戴平的小说《微笑标本》,描写内地与香港的故事,以构思、设计取胜。这部描写爱情、青春和死亡的小说,它以内地古城改革开放为背景,展现内地与香港两地两种社会和文化生态的交叉变幻。邝国惠的《普洱茶》,通过一个香港青年到台湾的经历,讲述了90年代台湾青年的生活。戴平在内地当过编辑,写过短篇小说。邝国惠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到台湾上了一年大学,当过电视记者,1991年  相似文献   

4.
《情报学报》2000,19(3):270
香港大学与科学技术部共同筹办的“中国信息技术创新中心(香港)”启用仪式最近在香港举行。中国信息技术创新中心(香港)是香港大学与科技部共同合作的结果,主要为推动两地在信息科技方面的发展及其相关产业领域上的合作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等合作项目,积极推动两地科技成果的双向转化,协助内地的科研成果进入香港,并加快其产业化、商品化及国际化的进程。中心将成为两地企业信息交流及合作的桥梁,并在充分利用两地各自优势的大原则下,共同发展及建立工业数据库,藉以加速研究开发产业的发展,加强人才交流与培训。香港大学一位负责人说…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订后的10多年间,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与此同时,香港政治和社会呈现一种复杂局面。反映到警匪电影上,是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迷茫与重构。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围绕CEPA后警匪电影进行探讨,对警察形象进行整合分析,对探索香港人的身份追寻与文化认同之路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罗慧莹 《新闻世界》2013,(7):267-268
【摘要】改革开放后,内地与港台地区开始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表现在电视上,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内地剧与香港TVB剧相互的借鉴和交流。本文旨在分析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纪以来,TVB剧与内地剧的发展变化,并试图总结双方在电视剧创作上的特色与不足,从而促进两地的电视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香港的科技创新优势及其创新资源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并结合当前两地开展实质性科技合 作和科技资源融合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香港创新资源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相融合等3 个角度,分别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香港科技资源更有效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提出 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一、香港经济报道:从无序向有序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有关香港经济因素的新闻报道变得越来越活跃。这是因为,香港经济因素对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大众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触目可见,唾手可得。在中国大中城市,无论是花花绿绿的霓虹灯广告,眼花缭乱的日用百货,耸入云端的摩天大厦,还是规模宏大的工业区、商业街,穿山越岭的高速公路,大都离不开香港人的参与。 细细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会感觉到内地与香港经济关系已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工业、农业、金融、贸易、旅游、物业、交通、能源、电讯等行业哪一行都有香港因素,更有甚者,内地与香港关系已在科技、信息、司法、证券、环保、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香港的科技创新优势及其创新资源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并结合当前两地开展实质性科技合作和科技资源融合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香港创新资源与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相融合等3个角度,分别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香港科技资源更有效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香港各大学到内地招生,必将成为中国今年最为重大的教育新闻。 往年香港高校也到内地招生,但因为招生人数很少,对内地高校没有多大影响。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均创历年新高,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4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生。这其中包括了若干省份的高考状元。内地、香港两地高校在招生环节终于面对面地碰撞在一起。不少考生面对香港高校与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选择了前者。  相似文献   

11.
四月一日,《长江日报》、《深圳特区报》联合召开改革与开放的理论研讨会,并整理成文章,配之以照片,组织成理论专版,分别在华腹地——武汉和毗邻香港的沿海特区——深圳同时见报,取得了好的效果。两地报纸同时刊登的理论专版,主题是《武汉深圳加强合作,到国际市场显身手》。文章不仅求新,而且求实,围绕着十三大提出的‘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论是沿海特区,还是内地城市,都要在加快沿海经济发展这个全国性战略  相似文献   

12.
1997年7月1日,历经一个半世纪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里,香港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7月1日这个不平凡的日子将永载世界史册! 香港回归祖国,对于两地新闻界来说,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这就是:在“一国两制”的新形势下,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各守其制,互遵其规,增进交流,互助合作,共同发展,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按照《基本法》规定,中国内地和香港实行  相似文献   

13.
记者要“跑”起来郑剑一位记者朋友,半年前被派驻香港。在一次通话中,我问他感受如何,同在内地报社相比,香港的记者有什么特点。他说,不大一样。两地情况不同,自然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类比,但差别也是明显的。这从对记者的不同谑称——内地的记者像“新闻官”,香港...  相似文献   

14.
苏靖 《新闻实践》2003,(10):12-13
如今,越来越多的经济记者突破媒体的地域性,把目光瞄向了国内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我感到,本报近来的经济报道,也反映了这一特点。比如最近在上海举行的财富论坛,本报就派出记者前往采访。经济领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除了事实本身重要外,还往往是我们做好经济趋势类报道须探寻的新闻源。以往,本省以外的经济新闻,媒体常采用新华社稿。当读者读这些稿件时,就会觉得少了些与自己更贴近的的信息。本报在近期的报道中,对国内外经济大事的关注度有了明显提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类,为本报读者量身定做的重大政策、规定的解析报道。如《"特保"阴影如何逼近纺织大省》,解读了"特保"这一中美纺织品出口政策中的相关重大调整,对浙江纺织大省带来的影响;《〈安排〉会给浙江带来什么》,敏感地看到在香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给浙港贸易带来的巨大机遇,浙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将受益于这项《安排》;《环保条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沪港两地的文化界包括出版界进行了长期的合作.20多年来,随着中国内地出版事业的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两地合作的领域日益拓展,关系更加密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内地的出版事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体制变革和产业创新,正在酝酿着改革与发展的大动作.出版界正在进行改革发展的大动作.我们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在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就是这种大动作的产物.我社与香港出版界有着长期合作的历史.今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来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两地出版界的合作,如何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的领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十一年,香港变化大,北京变化更大,两地在双向融合。”带着他的香港朋友,孙豪出现在了马会北京会所的二楼咖啡厅,“晚上我就要赶回香港,都觉察不出两地差异。”孙豪,亚博科技执行董事兼主席,一袭标准的香港商界精英装束,独具特色的眼镜透出这位成长于内地男人的新锐气息,与他涉足的新兴信息科技服务业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7.
李勇 《青年记者》2006,(18):95-97
公司僵局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而公司僵局及其司法救济即司法解散,也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及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题。我国修订后的《公司法》第183条之规定确立了司法解散制度,这一规定标志着我国公司立法思想的重大转折。但由于规定过于原则,且目前尚无相关的司法解释和程序方面的配套法律规定,因此,实践中导致了立案难、审理难的现象。比如“如何具体认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重大困难”,即如何认定具体认定公司僵局?适用哪种审判程序?当事人地位如何确定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因此,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谁有权提…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传媒与司法的关系渐成了热门话题。传媒司法监督与公正司法的关系问题更吸引了媒体与司法两大领域众多人士的关注,不同观点的碰撞也非常鲜明。其中,观点最为歧异的是:传媒司法监督与公正司法之间的关系,是否主要是一种互相排斥、冲突的关系。 先看看否认传媒监督司法的必要性与有效性的论者是如何界定这一关系的。有影响的法学家苏力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谈到加强舆论的司法监  相似文献   

19.
董妍 《档案学研究》2019,33(1):80-87
构建香港特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核心规则是不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公开资料守则》。现实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香港得到了良好的实施:公民大部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均被满足,申诉专员对公民知情权提供有力救济。内部利益吸引和外部制度制约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的核心要素;司法救济的缺失应归责于法院的过度保守而并非政府信息公开法的缺位。内地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应当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升政府形象,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监督和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7)
近期,香港和内地之间发生了一起有关"幼童便溺"的舆情事件。究其根源,在于部分媒体对"制造新闻"的选择使用,建构了不良的"拟态环境",加深了两地民众之间的刻板印象,导致涉及香港和内地关系的事件容易被激化为舆情事件。化解这种潜在的危机,媒体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推进媒体负责任的新闻建构,加强两地信息的充分沟通,有利于净化两地舆论环境,形成健康的媒介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