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玛莎·纳斯鲍姆的同情思想是对亚里士多德同情思想的批判性发展。她认为同情是认知性的,同情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关于尺度的判断(巨大坏事的发生)、不应受的判断(无过错原则)和幸福论判断(对我来说整体幸福受影响)。同情的产生还受到嫉妒、羞耻、恶心等不良情感的影响,而这些情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对自身脆弱性和动物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同情伦理学对同情的认识有两种取向,一是将"同情"视为一种自然的天性,二是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或自我反思能力形成的与当事人相类似或一致的心理倾向。同情被认为具有理性较少具备的作用和价值。尽管如此,同情的有效发挥却是有条件限制的。教育直面多样的、具体的生命,这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互动成为必须,同情则可以在其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情伦理学的同情观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体间人格的差异,将主体性推至极端。从同情伦理学中汲取其合理成分,需要基于教育的立场,重新理解同情的内涵,辩证地认识同情的教育意蕴,并帮助教育者拨开同情的迷雾,在实践中展现同情,体验同情带给人的生命的价值感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情感伦理学家休谟和亚当·斯密提出了关于同情的理论,为当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医患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契机,指明了同情对医德情感地推动作用,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的纽带作用,对高尚医德的基础作用,进而撑起医学人文精神的脊梁.  相似文献   

4.
同情漫议     
月考排名一出来,自然有人欢喜有人愁。班上一下哭了两人:一个是排名第四的欣欣,一个是常常落底的东青。对于东青,大多数同学投以同情的目光,她成绩总是没有起色,回家一定会遭到父母的呵斥。而对于欣欣,除了几个知己好友的劝慰,其他同学都抛去白眼,第四名还要哭吗?  相似文献   

5.
社会同情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共同遭遇或感受在情感上所发生的共鸣,与个体同情或人类同情相区别。社会同情是民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理解的条件,社会责任的基础,也引导着人们的积极社会行动。社会同情的培育指向良好公民的形成,有助于防止和消解社会加速分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冷漠、排斥和不正义。作为一种比起个体同情来说更加高级和复杂的同情类型,社会同情心的培育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加强人文和艺术教育、社会角色体验或扮演、开展人类基本教育等途径和方法来实施。  相似文献   

6.
同情探微     
同情是主体与客体——遭遇不幸的人的情感共鸣。亚当.斯密对同情概念的发展是对同情伦理学的杰出贡献,但并非对同情内涵的真正揭示。同情的产生是从同情主体与客体的地位的客观差异到主观平等的过程。同情对主体而言是一种快乐而不是痛苦。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人们苦于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也苦于对不幸的人表示不同情。因为同情这种美德能最终导致快乐总量的增加,所以能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7.
请别同情我     
刚八新学校,同桌是个非常沉静的女孩子。每当我向她长聊大侃时,她总是用那双浅蓝色的眼睛含笑注视着我。我谈得最多的是我那宽厚善良的父亲和温柔细致的母亲,以及我们三口之家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她听的时候全神贯注,但却从不谈她的父母和她的家。这在我看来未免太奇怪了。我下定决心要揭开这个谜。  相似文献   

8.
李劲光 《成才之路》2011,(4):97-I0014
有一位朋友,幼年时患了一场大病。命虽保住了,但下肢却瘫痪了。他的父亲是邮局干部,在他中学毕业后设法在邮局给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着不动的工作.工资及各种福利待遇都与常人无别。在这个岗位上,他干了3年。  相似文献   

9.
同情害死人     
《中学生阅读》2008,(1):132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在森林中不小心被树枝戳伤了胸部,于是它捂住伤口摇摇摆摆地回家。一路上遇到其他的猴子就出示伤口,以博取它们的同情,猴子们为了表示关怀,也都拨开它的伤口,仔细地检视,并且七嘴八舌地建议它如何治疗,于是原来的小伤口逐渐变成了大伤口,并且严重感染发炎了。就在小猴子奄奄一息时,其他的猴子为了表示友爱,纷纷跑来看它,再三拨开伤口检视,甚至希望它恢复活力,抱着它活蹦乱跳的,经过这三番两次的折腾,小猴子承受不了,终于气绝身亡了, 其他的猴子不相信它竞因如此小伤而死,一再地拨弄它,希望能使它起死回生,一直到小猴子的尸体发臭,才黯然地把它埋葬了。  相似文献   

10.
同情害死人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在森林中不小心被树枝戳伤了胸部,于是它捂住伤口摇摇摆摆地回家。一路上遇到其他的猴子就出示伤口,以博取它们的同情,猴子们为了表示关怀,也都拨开它的伤口,仔细地检视,并且七嘴八舌地建议它如何治疗,于是原来的小伤口逐渐变成了大伤口,并且严重感染发炎了。就在小猴子奄奄一息时,其他的猴子为了表示友爱,纷纷跑来看它,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大卫·休谟首次将"同情"这一概念引入伦理学的范畴,其后亚当·斯密继承了其关于同情的学说,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具特色的同情理论。在哲学的视野下,从同情的生成、同情的机能特征等多维视角来深度解读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以便我们形成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同情理论是斯密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核心。同情这种情感根据合宜性原则对他人和自我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在成就个人美德的同时,也促成了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正是基于同情,斯密也力图为实现市场社会秩序的理想图景提供一种合理性证明。  相似文献   

13.
同情性理解是一种开放性的、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是将他者、它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把自己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理解以同情作为约束条件,它往往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种兴趣,一种助益意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与行动偏离往往导致三种困境,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困境、教师规定性角色与日常生活角色的协调困境以及受限的教育与多元、不确定的环境的顺应困境。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其态度、思维和方法的转变。同情性理解则在其中显现了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4.
同情是一种涉及关心、责任、尊重与理解的心灵关怀,是教育的内在品性。同情的蒙蔽与教育内在价值的偏离不无关联。要彰显同情品性,教育的实践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关键点:教育者身体力行的责任意识、教育参与者基于平等与尊重的关系意识、非暴力性的沟通与交流、认知与体验的并立与统合。  相似文献   

15.
在道德的起源问题上,休谟延续苏格兰情感主义学派的路线,认为道德不是依据理性而是依据同情这种特殊的道德感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己的同情伦理学。休谟首次引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他所说的"同情"即今天心理学中的移情,是人的一种天性,是社会关系的粘合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靠理性的社会制度和法制建设,还要关注人们的道德心理发展,提高人们的移情能力,因为移情可以赋予社会文明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同情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显示,自我同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与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都存在正相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自我同情对个体负性行为的影响着手,丰富和完善自我同情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考察同情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儒家同情观的衰退性嬗变,阐释先秦儒家在这一问题上的独到见解和价值,揭示其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同情     
十多年前,我供职于一所乡村中学。一次,陪我们校长去另一所乡中听课,开课的正是校长“高函班”(高等师范函授班)里的同学。课上得不怎么样,但礼节性的恭维还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下课之后我们校长也就随意地夸了他那同学几句。那老师堆着一脸谦卑的笑,一遍遍口头禅似的谦让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啊!”  相似文献   

19.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政治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同情思想是斯密伦理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基于同情,人们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品行进行道德评判,从而形成美德,也能够维持社会秩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斯密的同情思想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同情既是一种开放、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也是将他者、他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将自我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教育可以被概括为“以同情的态度行教育,用同情的方式育同情”。对同情之生成条件的整体把握,有助于辨别同情精神之根本、理解同情性教育的精神追求。同情性教育寻求的关系平衡并非基于一般层面而言的,而是与同情内在的条件性因素相呼应,注重心灵、情感、想象、感知等的互通,力求在具象与抽象、情感与理性、个体性与向他性之间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