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4年10月,美国政府应蒋介石之请将史迪威召回.这一事件是美国对华政策与国民党政府立场分歧的反映,又是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产物,对战后中国的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史和现代中美关系史上,抗日战争后期都是一个关键性时期.在对这段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与国民党政府保持有正式外交关系的美国政府,能够派出代表,进驻延安,这不仅跨越了中日战线,而且跨越了国共战线,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关系史上的第一页.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前前后后的探讨,尝试剖析一下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得失.  相似文献   

3.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要旨是在支持国民党政府的同时不卷入国共纷争,但这一政策最终演变为援蒋反共,驻华美军不可避免地卷入国共内战当中,而这也招致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对,双方冲突时有发生。1947年12月,莱阳战役期间,五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因在王疃院村闯入中共辖区而被俘获。美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谨慎的接触与谈判,并在排除了国民党军队干扰的基础上,使事件最终得到较为妥善地解决。此后,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双方在处理彼此关系时更为谨慎。该事件也拉开了美国从中国“脱身”的序幕,对中国内战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1959年西藏叛乱起,中印边界纠纷不断,最终于1962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美国政府相当重视中印两国的这场大规模边界冲突。对于这一紧急情况,美国政府立即利用中央情报局对当时中印边界形势的发展做出评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政府在中印边界冲突紧急阶段的心理预期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由于国民党的惨败,美国政府于1948年底就决心从中国“脱身”。但当时美国上层及公众对政府的对华政策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加强援蒋,有的主张停止卷入。杜鲁门总统认为就对华政策进行公开辩论势所难免,故决定把“事实”公之于众,但国务卿马歇尔等却不同意公布政府历史文件。1949年1月21日,艾奇逊继马歇尔出任国务卿,恰好蒋介石于这天宣布“引退”。艾奇逊不胜感慨:“我刚好就职时,他就垮在我的头上”。2月7日,美  相似文献   

6.
王海军在《试论美国庚子赔款的“退还”》(载《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美国“主动”“退还”庚子赔款,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第一,这是美国政治、经济势力强大,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美国“退还”庚款正是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当时,震惊世界的中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使美国因此而得到启示:光靠武力是不能征服中国的。从20世纪初起美国迅速调整其对华政策,如在文化方面,通过在中国办学校以及吸收留美学生为手段,加强资本主义思想的灌输,控制中国的知识界,培养亲美势力。美…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后期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独立、统一和民主,为在国内斗争中取得胜利,与美、苏等大国的对华政策进行了复杂的周旋,在对外政策上经历了一个从希望获得苏、美任何一方的支持到最终倒向苏联一边的过程。弄清当时我党的对外政策及其出发点,对我们在当今国际环境中更好地处理对外事务、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等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英美对新中国政策分歧及根源浅探林利民关键词美,英,对华政策,分歧1949年,中国内政演变的基本定局是:蒋介石政权已遭彻底失败,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指日可待。面对这一新变局,美英对华政策开始发生分歧,它主要表现在对新中国的经济政策;承认新中国;新中国在联合...  相似文献   

10.
<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中期,国民党政府处理内外事务关系的基本国策。这一政策的推行,给当时中国的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但这一政策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探讨这一政策的转变过程,客观分析其内容及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本质,对于深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关系史也将有所裨益。一、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美国政府由于未掌握中国政局准确的情报,没有形成明确具体的对华政策。在此情势下,美国政府既与清政府交往,又与太平天国接触。在美国传教士的协助下,美国政府随着对中国局势了解的日益深入,并在英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对华政策。因此,太平天国前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探索酝酿到初步成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二战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以此来实现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但华盛顿方面调整的基点始终是支持亲美的国民党政府。由亍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加之中国内战形势的不断变化,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在中美两国交往的历史上压碾出一条明晰的辙痕来。深入分析这些,有助于加深认识美国在该时期的对华政策,从而把握战后初期中美两国外交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事业,曾希望与美国合作,美国政府出于战时和战后政治、军事利益的考虑,也曾为改善同中共的关系作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在这期间,美国一些年轻的外交官冲破层层阻挡,来到解放区进行考察,同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交谈,进一步了解了中共当时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政策主张,并针对美囤对华政策,改善同中共关  相似文献   

14.
1944年秋以前,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决策首先考虑的是军事需要,即追求把中国作为打击日本的军事基地,并保住这一基地的短期战略目标;1944年9月后,罗斯福对华政策的决策出发点由战时考虑向长远政治考虑转变,他的远东战略思想开始出笼;罗斯福扶蒋反共的远东政策,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他那造就一个强大的亲美的中国,使其成为太平洋稳定力量的理想是不现实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决定了罗斯福远东政策的必然失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冷战局面的结束,世界格局的多极变化,使美国不再有单一的敌人和传统意义上的真正对手.因此,美国在其重新界定其战略利益时,对外政策在某些方面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其中对华政策的调整则属重中之重.但从近年来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看来,明显带有霸道性、不确定性和遏制性等特点.本文拟就美对华政策的现状及走向进行分析和展望,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否认,美国不论从高校数量、质量还是对留学生奖学金的发放甚至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是留学的首选之地,但面对赴美留学的梦想,申请赴美签证仍然是困惑大多数中国学生的瓶颈,且持续的低通过率也让人觉得美国是遥不可及的。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赴美留学,从2004年下半年起,美国政府的签证政策开始回暖,美国留学在2005年呈现出良好的态势,赴美签证,不再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17.
抗战后期,美国为了结束对日作战,实现在远东的各项权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积极推动国共谈判。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肩负重大的使命,多次主导国共和谈,从"延安协定"的签订到"重庆谈判",他分别采取了"促蒋联共""扶蒋压共""支蒋反共"的调处政策,但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陶醉于商业野心和救世主使命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天然的优越感;二是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形态使美国政府无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中共的独立性;再加上赫尔利本人刚愎自用,使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偏离中国现实。赫尔利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加剧了中国内战危机,使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对华环境、能源安全战略建构与政策咨询、辩论和决策阶段,思想库作为美国政治中的第五权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问题缘起、对立思潮、思想输出三个方面,探讨和解析了思想库与美对华政策的关联,指出:思想库是美国政府的思想掮客。  相似文献   

19.
战后初期,美国政府制定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最终援助失败。美国对国民党政府援助政策的失败,是美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确定其外交政策的冷战思维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应谦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导致中美关系恶化后,美国政府一再声称:它仍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主张;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只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