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歆 《钓鱼》2004,(3):60-60
鱼漂的个性化设计是因为有了个性化钓鱼的群体。例如,爱钓小鱼的人关注鱼漂,规格不超过3号,内容不外乎灵敏、归零点、竹脚、碳脚、软尾、硬尾,但大众钓鱼不管这些。鱼不咬钩,再好的鱼漂也是白搭!  相似文献   

2.
张炎冰 《钓鱼》2004,(1):28-28
记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在2001年10月秦皇岛第五届“海狮杯”上获得冠军,我发现您针对鱼的吃口变化先后用了4种不同规格的鱼漂。在鱼漂理论、制造理念和实践感受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时候,请您给读者说说,该怎样认识和把握鱼漂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张炎冰 《钓鱼》2004,(4):28-28
我不赞成“化氏大法”的提法.山东人爱的是“烙饼加大葱”,吃得实惠。我嘴笨,在老鬼钓鱼学校当教练是只练不教,练什么?平常招式,基本功。所以会钓鱼的学员看眼就走了。选择鱼漂的目的是要把原来钓不上来的鱼钓上来,同支鱼漂,今天在这个池塘钓得挺顺,明天换个池塘就不行了,这能怪鱼漂吗?天变鱼变.不仅有动作怪异.还有原来动作上不了鱼。  相似文献   

4.
张铨 《钓鱼》2004,(16):14-15
钓组有灵敏与迟钝之分。钓灵敏好还是钓迟钝好,怎样把握灵敏与迟钝的状态?这些问题常常困惑着我们。钓组灵钝状态的区分:鱼漂是钓鱼人的眼睛。鱼漂的动作或者称鱼漂语言,是水下鱼吞饵动作的间接反映。钓鱼人的视觉需要,当然是钓组越灵敏越好。钓组灵敏性高,水下鱼的吞饵动作可以明显反映到鱼漂上,对准确把握提竿时机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5.
马建华 《钓鱼》2005,(13):19-21
鱼漂与浮标在我看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二者在钓鱼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鱼漂是漂浮在水面上用来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但如果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悬坠钓浮标则显得狭隘了。现代浮标除了具备传统鱼漂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作用外,还具有通过调钓目数的变化改变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标尾的细小信号变化探测钓点内鱼的密度以及鱼所在的水层深度;正确反应鱼饵在钩上的剩余程度和溶散量.通过控制标的翻身速度以适应不同鱼情的垂钓需要等等。这些作用在传统鱼漂上是难以得到体现的,因此,如果仅用鱼漂这样的名字称呼浮标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6.
陈中春 《钓鱼》2004,(8):31-31
手竿钓鱼,识漂和提竿这两个环节,是能否获鱼的关键。尽管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完全取决于鱼漂的反应。而鱼漂的各种反应又与各种鱼吃钩的方式相关。所以,为准确把握提竿,首先要识漂辨鱼,以星漂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反应。  相似文献   

7.
华歆 《钓鱼》2004,(4):52-52
以一条跃出水面的矫健旗鱼为商标的金百利鱼漂在瘦长风格的鱼漂中独树一帜.是因为它注重鱼漂个’性与钓鱼风格的结合。现代人享受自然的机会不多,但讲究品位.会因为那支鱼漂特别适合钓某种鱼而难以割舍。所以,能让人充满希望的金百利鱼漂眼就看出了个性。  相似文献   

8.
《钓鱼》2004,(18):38-38
鱼漂胶管:用它可以固定小型棒鱼漂、子线鱼漂,插上固定棒,也可作为中通型鱼漂的插销使用。鱼漂的脚为“晃荡型“的浮漂胶管套不进去,必须用专用的鱼漂胶管。它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用途。但最好使用比较明显的颜色制成的鱼漂胶管。小、中(S、M)规格的用于小型“晃荡型”的脚,“L”的用于“大”和“特大”的固定棒。  相似文献   

9.
范宁 《钓鱼》2004,(17):34-35
鱼漂,各地称呼不同。古代称浮:现代称浮子、鱼漂、钓眼等。它是钓者根据其反应了解水下鱼情、水情的标志,故有的钓者将其称之为“钓鱼人的眼睛”。  相似文献   

10.
张炎冰 《钓鱼》2004,(5):26-26
我不敢说有什么经验.在力学教授质疑调4钓2.制作鱼漂的专业人士破解鱼漂和各种光盘反复演示鱼漂的工作原理之后.再来说鱼漂就没有必要了。然而.我注意到许多人和我刚接触鱼漂时一样,把调漂视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其实调漂能解决的只是钓慢鱼中出现的问题,用于钓快鱼就是事倍功半了。  相似文献   

11.
文龙 《钓鱼》2004,(24):15-15
竞技垂钓,在比赛后期经常会碰到一种吃钩动作很轻、鱼漂信号很小的鱼情。对付这种鱼情,讲究的是“以小制小”:用较小号的浮漂、钓线和鱼钩,调出最合适的灵敏度来应对。冬季钓鱼,鱼吃钩的鱼漂信号本来就小,而在鱼钓得很猾时,鱼漂动作就更难看准了。  相似文献   

12.
范宁 《钓鱼》2004,(21):41-41
漂身造型像梭子一样呈两头细尖中间圆粗的长身鱼漂。此类鱼漂漂尖、漂脚长度适中,比较适合在正常鱼情条件下钓底层鱼。  相似文献   

13.
马建华  曲奎强 《钓鱼》2004,(6):46-46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们采用在不改变钓目的情况下逐渐增大调目的方法做如下实验:设单饵重量为2目,双饵可以压在4目的标尖,当调0钓2时,4目饵重加相当于2目的钩重由池底承担,鱼吃饵的力量必须克服上述6目重量鱼漂才会有动作,钓组的状态属于较迟钝.增加调目变成调2钓2,鱼吃饵只需要克服4目的饵重鱼漂就会产生动作,此时钓组不灵不钝:增加调目调4钓2,一饵重由鱼漂承担,鱼吃饵只要2目饵重,  相似文献   

14.
郑巍 《钓鱼》2003,(18)
刚接触悬坠钓组的时候,我认为它的最大特点是两钩搓饵,鱼不咬钩,钓饵到时间化了就是打窝。有鱼咬钩,提竿一个钩勾住了鱼,另一颗饵抖散了也是打窝,这样边钓边诱,鱼是钓不绝的。可是一到夏天情况就变了,本来钓得还可以,9点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鱼越来越少,窝子里鱼星依旧,但两饵到底后鱼的吃口变得非常微弱,漂尖上只有半目动作,即使改成拉饵也不会有大的改观。但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鱼漂站直,两饵重量刚刚对鱼漂产生作用时会出现停顿;二是漂尖下行到调目与钓目之间,鱼漂有一个明显的下挫动作。如果这两个动作抓不住,鱼漂继续下行,信号就没…  相似文献   

15.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18):22-23
实现悬坠钓组灵钝转换的方法(左版图),大家都知道鱼漂除了表达各种鱼讯语言之外,还具有调控水底双钩饵状态的功能。调控水中双钩饵不同状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鱼儿能够很顺利地将钩饵吸入嘴里,并迅速而准确地反应出吞饵的信号。实际垂钓中鱼情的变化,不是我们所能预期的。在某种调钓状态下,钓组不能很明确地表现鱼讯,信号非常微弱,含糊不清。或是钓组处于不灵不钝状态下,鱼讯表现真实,鱼漂下扽有力度,速度,上鱼也不错,可是一段时间后,同样的信号却中不了鱼,或信号发生变化。这时,垂钓者需要立即改变对策。利用鱼漂的调控功能,调整双钩在水底的灵钝状态改善钓况。实施方案钓目或调目的调整,鱼漂或子线的更换。  相似文献   

16.
慈悲 《钓鱼》2004,(6):17-17
从传统钓转学悬坠钓的人,开始并不习惯钓鲫鱼时鱼漂有力一扽的鱼讯,而是希望鱼漂能出现抬升的动作。直接学习悬坠钓且视力又好的年轻人则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一条黑格目线的细微鱼讯。在他们的眼里,每一次的下扽鱼讯都有中鱼的希望。而高手们不管抬漂还是下掩,则是先找出鱼讯的真实性后,再定扬竿与否。如何判断鱼讯的真假,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使虚假信号减少,中鱼率得以提高,这就不是每个钓手都能轻松做到的。  相似文献   

17.
范宁 《钓鱼》2012,(6):14-15
浮漂的常用漂型 梭形漂:漂身造型像梭子一样呈两头细尖中间圆粗的长身鱼漂。此类鱼漂漂尖、漂脚长度适中,比较适合在正常鱼情条件下钓底层鱼。  相似文献   

18.
李德顺 《钓鱼》2005,(3):15-15
未钓之前先找底,不见底来鱼无踪。 饵料松软似棉絮,鱼儿吃的更轻松。 千万不要汤面饼,又粘又硬咬不动。 垂钓大鱼饵对路,逮小鱼儿要加腥。 二力平衡是原则,平衡打破是鱼情。 调五钓三抓钝口,鱼漂上送多半空。 风大浪高钓重铅,水面如镜就钓灵。 调钓灵钝依鱼情,灵活运用靠悟性。 有口无鱼吃得凶,调高钓高钩不空。 鱼多口杂钓跑铅,有鱼猾口孔雀翎。 钓换练饵就得软,速钓鱼饵雾化好。 小钩细线要灵巧,这样才能钓得底。 抛竿准确求落点,水下鱼儿才集中。 看准鱼讯就扬竿,前推上扬竿成弓。 钓无定法自运用,勤学苦练方成功。 斗智…  相似文献   

19.
六、弹无虚发绝技惊人王建森把鱼放好,重新挂上钓饵,把鱼漂往上拽了一点,投到刚才那个位置的洄水区里,鱼漂平躺在水面上,随着铅坠的下沉,鱼漂也落了进去,漂尾浸入水中,不露踪影,突然又全标横现水面,此时,王建森手臂一抡,一尾更  相似文献   

20.
任志新 《钓鱼》2005,(17):30-30
设定调目是悬坠钓鱼的第一步,然后再按鱼,情调整钓目,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钓组中的钩饵在水下有一个合适的状态,以方便鱼就饵和产生正确的鱼讯。不管是双饵还是单饵或者是空钩及无钩调漂,钓者正式钓鱼时是把调目与钓目相比较而作出水下的钩饵大致是处于什么状态的判断。当鱼漂有动作而不中鱼时,钓者会调整水线长度即钓目,也有不动插漂座位置而调整铅片大小即调整调目。初学者往往采用前者,功力深厚者却多采用后者,甚至同时更换鱼漂的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