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教学创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在选文中,作者恰恰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分段作结,显得含而不露,哀而不伤。前一句,以花喻人,暗示了爱花的爸爸像夹竹桃的垂落,离开了人世。后一句,写自己在爸爸的教育影响下,在思想上已经长大,特别是面对爸爸的去世,表现出“一个小小的大人般的镇定、安静”,不再是一个小孩子。  相似文献   

3.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经历了人生的坎坷,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屏息静读《爸爸的花儿落了》,禁不住为作者溢一把辛酸之泪。  相似文献   

4.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尽管体裁上属于小说,但因为带有作家本人成长的深深印记,作品透着如抒情散文般丰富的情感、浓烈的情绪。那么,贯穿《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呢?人教版的配套教参并没有给出答案或提示。  相似文献   

5.
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节选自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集《城南旧事》。原书中还有另外四篇小说:《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这五篇小说在内容上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成篇。它们通过女孩儿小英子的观察和遭遇,追忆了女作家童年时在北京度过的时光,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生活,笔墨中充溢着浓浓的乡愁。《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反映出有关儿童心灵成长的主题,对于刚升入初中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来说,是再恰切不过的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选编者独具的慧眼和匠心。  相似文献   

6.
现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以诗化的语言,通过一个小姑娘英子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中发生的故事。中学语文课本节选了其中一部分,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选文中以设置伏笔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孩子蜕变成大人的过程,读来不禁令人唏嘘感叹。下面就来谈一谈笔者对本文伏笔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8.
林海音说过:多年来,我自己在写作中,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就是如何运用浅显的文字和简短的词句来表达我的意思,好让人读起来更‘舒服’一点儿。《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人物语言个性化、情感语言直白化的特色,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9.
李方 《现代语文》2006,(3):123-124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章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节选自林海音代表作长篇小说《城南旧事》。这篇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虽然是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但总感觉内容“混乱”,所以认为作品的结构和思路不很明朗,导致对课的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其实,学生们的直观感觉是完全准确的,这篇章确实不同于其它课里所接触过的“回忆”或“心理活动”,它更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充满流动。这种内心世界的字表达方式,缘于作意识流手法的运用;而这种手法的运用,学生们初次接触,所以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0.
(激情导入课文之后,学生自由放声有滋有味地朗读全文,教师也手捧课本,人情入境地诵读全文,营造师生同诵的读书氛围……)  相似文献   

11.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作者以儿童视角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时代影像.父亲教育子女时“温而厉”的态度、不想长大而又被迫长大的无奈、失去父亲时的痛苦与镇定、岁月缝隙中的幸福等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悲伤而明亮的童年记忆.看似随意自然的文字中蕴藏着叙述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对于《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可以说出很多看法。如:这是一篇小说的节选。这是一篇表现博大父爱的文章。这是一篇塑造了“爸爸”这个人物形象的文章。这是一篇表现“成长的感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本文出现在以“成长”为话题的第一单元,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插叙手法。以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娓娓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事情多,时间跨度大,头绪纷繁,对人物感情的领悟、体会更是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在回顾自己的童年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全文的基调是如何的?只有深入情境,品读细节,学生才能体会文中深沉、含蓄的情感,略带哀伤的基调。  相似文献   

15.
《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本文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通过这一篇课文,我感觉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在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发现、研究、探索的需求极为强烈。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发现者应该是学生,只有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他们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知识、情感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引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摆对自己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谈一谈我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现——质疑——解疑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新编教材中的一篇教读课文,初接触感觉似乎内容繁多、交错零乱,但细审题目就会发现其含义无非两个方面:一指花儿的败落;二指天性爱花的爸爸去世了。本文在叙述的顺…  相似文献   

17.
那天,学完《爸爸的花儿落了》,在《骊歌》缓缓的音乐声中,同学们正在自由地朗读课文。忽然有一个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英子的爸爸为什么要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收录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读来备受感动,问过许多学过此文的中学生.他们也道出了同样的感受.认为课文所揭示的人间真情质朴而动人。许多语文教师也把这一主题当作重点来教.亲情意识便成为了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亲情固然是文章的底色.但文章的深层意蕴却是生命意识的萌芽与成长.这种萌芽、成长通过儿童的视角来展现.并在“悲凉”话语风格下愈显沉重。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注重对文本细节之处的揣摩品味,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字深处,体会隐藏在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及其性格特征.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例,分析文本写花的细节和爸爸打“我”又给“我”送花夹袄的细节,能够更好地体会“爸爸”这一丰满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田贺书 《河北教育》2005,(22):25-26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于是我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组织形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充分进行,同时注意课内外有机的结合。我选择林海音的《爸爸的花落了》这篇小说研究,不仅仅是我自己比较喜欢,同时里面的主人公是与现在学生年龄相仿的孩子,学生会有话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