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人与艺术设计和环境是一个整体。是分不开的又互相制约的。人们在美化生活环境,为自己设计一些服务设施时,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紧接着受到自然的制约,环境状态越来越差。曾经有人列举了二十世纪人类留给后代的“十大遗产”,其中之一就是环境恶化。这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是感性的存在物,就意味着人是受动的存在物。人是具有受动性的,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和约束,包括人类自身的心理制约、自然的制约、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等,但是人类并没有被受动性吓倒,而是积极发挥能动性,通过实践认识和利用人的受动性。  相似文献   

3.
人是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属性。在人身上,这三种属性是彼此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一)“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但人的自然属性中同时渗透着社会和精神的因素,具有社会和精神的表现形式;(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但社会的存在又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和条件,同时也离不开意识的参与和作用;(三)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精神属性,但人的意识必须以人的自然存为基础,同时人的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和反映。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什么?其构成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还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目前一般都认为.所谓人性就是存在于人的本身并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属性,它通过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给人性下这样一个笼统的定义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理解人性的构成要素和这些要素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共同普遍性问题。把人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社会属性都是片面的、错误的,人性应该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包容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性的概念。一、人的社会属性是根植于生产劳动基础之上的复杂体系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人的属性是就人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而区别于别的物质形态来说的。人的属性中有物质属性,亦即自然属性。人的属性中也有精神属性,但人的精神属性并非是对应于物质属性,因为它在归根结蒂的意义上从属于人的物质属性,它在形成和存在上又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所以,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不能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这么两类属性。不仅人的意识、精神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而且人的其他许多具体属性特点也是在社会性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社会属性就成为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的社会属性是可以跟自然属性平行、并列的属性,又是跟自然属性相互依赖的属性,于是,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只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么两类属性。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少不了要批评教育学生。学生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行为主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剩余劳动是原始社会以外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其表现形态是各异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资本一样,剩余价值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在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中,它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承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范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一直以来就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观点中,我认为只有马克思的看法和表述具有科学的规定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是应该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起来。只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尤其在当代中国,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为我们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一直以来就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观点中,我认为只有马克思的看法和表述具有科学的规定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是应该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起来。只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尤其在当代中国,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为我们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学中,一切问题的核心都紧紧围绕着人。而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对于自然的人,社会学要研究其本能的行为、自由意志等等。对于社会的人,社会学则要研究各种社会因素与人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如果把每个具体的人看成一个个元素,那么,社会学所关心的人的全体,就可以定义成一个集(集合)。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的职业、经济地位和文化素养,又构成了人的不同层次,每个层次,都可以视为不同的子集。用这种数学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理解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运用 :用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原理 ,谈谈自己对认识价值的设想。【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Hello ,asusual,Iwanttoaskyouaques tion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联系如何 ?———二者统一于人之中 ,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 ,没有自然属性就没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 ,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从这里我们可以说 ,社会产生着人 ,人也产生着社会。个人与社…  相似文献   

12.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首先,人不但具有社会的属性,同时还具备自然的属性,自然属性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的内在潜质的挖掘,促使人得到尊重和激励,而这种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其次,人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而主体性也是人在发展中的本质属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能简单地把学生视为被管理、被塑造和被规定的对象,而是应该按照不同主体  相似文献   

13.
创新能力是中学生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构成的高级能力,它受到一定的社会情景的制约.是被志向、动机和意志力所左右的能力。那么。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论“人性”     
人性是什么?一般认为:人性,就是人类共同的属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笔者认为:这个基本的看法并没有摆脱抽象的人性论。尽管很多同志反复申述一个正确的观点:我们所说的人性,具有历史具体性。然而,什么是人性的历史具体性?单纯地说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是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笔者的基本看法是:所谓人性,就是在人的实践性的基础上,高度统一的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实践性是人性之首要的和第一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谈得上具体历史发展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品课者应该看到,现实生活的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部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所以品课要促进学生心理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的本质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思维)属性三个基本因素。所以,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一、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人的自然属性,渴望幸福,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讲究时尚,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些人一味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单纯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讲究享受,尤其是把自己的幸福和享受建立在他人痛苦和付出的基础上,是完全错误的。如何使人脑的自然机能复写、摄影、反映客观事物时能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  相似文献   

17.
人生价值的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时髦的问题,也是青年学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什么是人生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就是人的生命历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认识和改造自身的社会生活过程。价值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在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发生关系产生的。价值就是主体人的  相似文献   

18.
追溯人和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人和社会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然中起源和发展的,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特有的属性。而体育教学是随着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自然属性。但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这种自然属性逐渐被人们所淡忘,随之而来的就是体育教学极度追求运动项目的竞技因素,并不  相似文献   

19.
人性假设问题与教育管理人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假设问题与教育管理人道化●葛新斌一、什么是“人性”与“人道”?所谓“人性”,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全部基本属性,它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所获得的人特有且共有的特征和属性的综合体”①。人性是人的多重属性的总和,它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等多...  相似文献   

20.
赵菊英 《天津教育》2014,(19):57-58
爱学生是教师从教的首要条件。师爱不同于根植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母爱、情爱等,它是根植于人的社会属性的社会的爱。可以说,教师是代表社会来爱学生的,师爱是一种崇高的、负责的、道德化的专业意识、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是将人类最崇高的情感倾注到培养人的事业中。只有真正基于学生立场,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深入学生的内心,把握学生的情感——这样的师爱才能超越血缘关系,做到公平、理智、真诚,这样的教师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